【科普】寒食節≠清明節?好吃的寒食節

寒食節,前後綿延2000餘年。曾經人們在這一時節,吃寒食,禁菸火。

雖然寒食節隨著歷史漸漸和清明合二為一,但仍有多地保留著寒食的習慣。

有不少美食的由來,其實就與寒食節密不可分。

那麼,又有哪些美食是因寒食節而發明的呢?

01

寒食粥

清清冷冷就是我

【科普】寒食節≠清明節?好吃的寒食節

古時,每逢寒食節,百姓不能動煙火。但人們不能不吃東西,所以只能準備一些冷麥粥飯。

長此以往,食冷粥的習俗就流傳下來,延伸成寒食粥。

02

潤餅菜

聽說貪吃的人會裹好多東西進去哦!

【科普】寒食節≠清明節?好吃的寒食節

又稱潤餅、嫩餅菜,是春捲的一種,發源於泉州,而後流行於臺灣、福建地區。

清明時節,泉州人大多都會有吃“潤餅菜”的食俗。傳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03

饊子

是sǎn子,不是sǎ子哦!

【科普】寒食節≠清明節?好吃的寒食節

古稱“寒具”是一種寒食食品。

作為一種油炸食品,饊子自古就有,不過現在的饊子南北方有所差異: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麵為主料。

如今,在很多街頭都能看到有人在炸製售賣,很受大家歡迎。

【科普】寒食節≠清明節?好吃的寒食節

咔哧咔哧咔哧!

聽見嘎嘣脆的聲音了嗎!

04

青精飯

甜鹹皆宜,清涼爽口

【科普】寒食節≠清明節?好吃的寒食節

又稱烏飯、烏米飯、烏稔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

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科普】寒食節≠清明節?好吃的寒食節

小時候,最喜歡纏著媽媽,給剛蒸好的烏米飯撒上一層層的白糖,然後——一勺子送進嘴裡,簡單又甜蜜的幸福來的就這麼輕易。

ps.小編作為江浙人不得不提,也許是文化差異的緣故,浙江人習慣於在立夏時吃烏米飯,而不是在寒食節食用~

05

青團

軟軟糯糯好滋味

【科普】寒食節≠清明節?好吃的寒食節

這個普遍人都很熟悉,作為清明時節最受歡迎的食品,老少皆宜。

只不過有人偏愛鹹味,有人只愛甜味,小編認為無論是加筍乾鹹菜還是加芝麻豆沙,青團都一樣好吃極了。

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

【科普】寒食節≠清明節?好吃的寒食節

圓乎乎的小傢伙,健康的綠色,讓人看了就不禁食指大動!

寒食節,或許是一個被許多人忘卻的節日,甚至於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儘管它已經默默地和清明節融為一體。

但它象徵著古人對於前人的敬仰,一種融入名族血液的習慣。

所有的食物都簡單樸素又不失美味,更重要的是,作為帶有祭祀意義的節日,這些與之相關的食物都沒有采用葷食作為材料,這也許是一種默契,也可能是曾經的條件不佳。

可無論如何,這都不失為一件好事。畢竟它為許多食素主義者帶來了美味的選擇,不是嗎~

【科普】寒食節≠清明節?好吃的寒食節

文/赤赤

部分圖片來自於商家和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