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听到的粤语歌几乎是香港那边的,广州本土粤语歌曲却寥寥无几?

愛X弦乐Y


首先,广州本土歌手创作的粤语歌曲,数量并不少,但在内地歌坛没什么水花,大部分仅限于小圈子传唱,生命周期也很短。现在想想,听过印象最深刻的本土粤语歌竟然是某年珠江台中秋晚会上的众星合唱曲,内容无非是花好月圆人团聚的应景话,估计唱完那次就封存入库了。

不仅作品少,本土知名歌手也少。海明威算一个,有几首粤语歌如《我的回忆不是我的》、《失恋怀念日》、《下一站香港》、《不必关机》、《为你而生》、《跳到天光》、《银河系恋上你》。2014年后他也没消息了,不知在忙什么。

究其原因,是本土音乐圈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在港台歌曲的冲击下苦苦挣扎。老一辈的音乐人,要么直接去香港发展,要么远离创作,着力于制作、发行、策划等“幕后老板”的工作。

反倒是远离港台的偏北地区(不限于北方地区),比如湖南、山东、北京,孕育出一大批中生代和新生代明星/演员/歌手。那时网络没有现在发达,地域便成为保护内地音乐圈的摇篮。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内地音乐圈已经能和港台乐坛一较高下了,更没有广州的份儿。

话说回来,现在的香港乐坛也不是当年那个独霸粤语圈的存在了。广州新生代听众,因为从小接受普通话教学,对粤语歌的热爱程度其实是逐年下降的。据我观察,本地出生的10后小孩讲普通话大多很标准,讲粤语则因家庭而异,有些只会听不会讲。

如果题主有意在这方面发展的话,我觉得还有机会。文化现象是一个接一个的循环,“粤语歌复兴”迟早会发生——借新媒体的东风,甚至可能已经开始了。


虎皮青猫的小窝




这算是历史遗留问题吧!其实早年的话,岭南歌坛或者说是广东歌坛,还是内地流行乐坛上非常重要、也是极具实力的一支生力军。

现代内地流行歌坛的源起,甚至都能在广东歌坛探寻到蛛丝马迹。世人皆知李谷一的《乡恋》拉开内地流行歌曲的序幕,但在70年代的广东,因为毗邻香港、经济发达,已经出现了现代流行歌坛的蒙昧发展。



70年代,广东的高档酒店流行“音乐茶座”,每个茶座都有固定班底的乐队和歌手演出,这股潮流催生出内地的第一批商业歌手。

比如:广州刘文正(吕念祖)、广州邓丽君(刘欣如)、广州罗文(李华勇)这几位都是特别耳熟能详的歌手,他们身上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因为模仿某个歌手惟妙惟肖,而被冠以“广州某某”歌手的称号。

随后,在市场经济的热潮下,广东出现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歌手和幕后的创作人集体涌现。



歌手有:陈汝佳、张咪、曾航生、毛宁、杨钰莹、林萍、甘萍、林依轮、李春波等等;音乐人有:李海鹰、许建强、陈小奇、杨湘粤、陈洁明、王钢、浮克、捞仔等等。

90年代上半叶,国际唱片公司开始入驻北京,广东歌坛掀起“南雁北飞”的浪潮,从业人员纷纷北上掘金,广东歌坛的盛世也就一去不复返。


好歌献给你


小编不认识张敬轩吗??还是没有听过他的歌?在香港爆红好吧,而且很多粤语歌曲。连续两年香港最受欢迎男歌手,没有一个大陆歌手取得这样的成绩,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小编做多点功课好吧。!


黄3岁半


七八十年代广州就很多粤语作品。最早的作品就是要让河水上山坡,星湖荡舟,荔湾湖畔风光好等,及至以后的醉春光,好趁年华美,齐步向着前路,,到后来的电视剧公关小姐里面歌曲,九十年代很少,只有东山少爷的那些作品,,本土粤语歌新作基本没有。


歌声魅影110030221


广东本身就流行文化不在行,本身就不重视和推行,因而也鲜有这方面的热情和人才,因深受香港粤语流行文化的影响,也就没有了必要去一争高下,只管享用就是了,再有抱负和理想的青年才俊都要么直接去香港发展如张敬轩,要么到内地广袤的国语市场发展如周笔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