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品钗黛两种极端的性格,唯有合一,才能存世吧

品品钗黛两种极端的性格,唯有合一,才能存世吧


最初听到“钗黛合一”的话,是在十数年前了!那时是颇不以为然的!明明白白是两个人,怎么就成一个了?但十年后再读,却愈发觉得这话是对的了!

钗黛两人的性格,一个是对内—就是自己与心的互恋互赏,一个是对外—就是自己与外界集体的付出索取!

人是群居的,所以必须与周遭交流;但人也是独立的,必须满足自己心灵的要求!而钗黛二人,几乎就是两个极端!

黛玉几乎全是为心灵而活,与外界的互动,大多是为心灵服务!她参加诗社,是因为心里喜欢诗,她通过在诗社作诗来抚慰心灵,与姐妹们交流诗作,也是因为心有所喜心有所需!

在所有与外界的活动中,黛玉几乎都是依从心灵的感受! 追求爱情,是心灵的指引;葬花伤秋,是心灵的指引;友爱紫鹃,是心灵的指引;亲近薛家,是心灵的指引……

虽然言行处处依从本心,但内里对世故人情又是极其通透,水平并不在宝钗之下!(这个前文已经分析过,这里不重复说了)但她选择了看透却不理睬,她只活在自己心灵的世界里!作诗遣怀,葬花慰心,闲了挑逗鹦鹉做耍,闷了便一个人流泪发呆……

跟宝玉谈心,跟众姐妹玩耍作诗,跟贾母等坐席看戏……必要的这些社交,她也只是任心灵享受,周遭的事态如何,也只是看破却任尔去,从不肯为屈就环境,而委屈了心灵!这是黛玉的高洁,却也注定过洁难容世吧‖
品品钗黛两种极端的性格,唯有合一,才能存世吧

宝钗呢,恰恰相反,她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外界,为外界贡献,向外界索取!但不管是贡献还是索取,都是为了外界!没有一件是为了自己的心!

她参加诗社,并不是因为多爱诗,“作诗写字之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作诗于她,只是一种社交的手段!

自己的生辰宴,也不会随性点菜点戏,却要揣度老年人的喜爱,同时还要兼顾同辈的喜怒,宝玉一句抱怨出口,便要立马抚慰引导……

所有的交际,她都像在工作一样,留心着交际里的每一个细节,说话做事照应到每一个人的心灵,除了她自己的!就像探春说的“宝姐姐有心,什么她都记得……”而贾母所说的“我原是带你们取乐的”,这些“取乐”于宝钗来说,却是顾不上的,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她全部给了外界,自然要忽略了自己的心,任它委屈去,她顾不上理它!感觉到了,也只会狠狠的压制委屈它!没办法,社会就是这样要求的,社会就喜欢这样的封建淑女,礼教要求她们处处为别人,不能有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心思……

她每天都在忙!“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话半时,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还要留心指导莺儿去搞关系,认了茗烟的娘做“干娘”,这两家的关系,宝钗都要了然于心……

还要引导薛蟠不时的跟宝玉聚聚,否则以薛蟠的性子,如何肯跟宝玉去弄那“湿的干的”,没的“难为他去”!要乐,也是找贾珍贾蓉这些言谈玩闹都契合的酒肉之交去吧!
品品钗黛两种极端的性格,唯有合一,才能存世吧

在同辈的姐妹们面前,她是个最老成的,在家里也是个顶梁柱,平日哄着母亲开心,遇到事给母亲拿主意,还要替自己哥哥收拾烂摊子,时时规劝哥哥“别到外边闹去”……

一家人的日子和未来,都压在她身上,就像她自己说的“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只能是略强些,慈姨妈的怀抱温暖却是脆弱的,事事都要这个女儿全力扶着,才能不倒……

母兄不得靠,宝钗不得不独自为一家悉心谋划,但她终究才十几岁,在姐妹们面前最老成,但在成人堆里却是远远不够看的!(那些低情商的事,前文已述,这里不再多写!) 那些成长路上的挫折、失落、苦涩、茫然……她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全都得自己吞下去消化!

她处处留心,不时会替别人排忧解难,但她自己的忧难,却是没人可以倾诉没人体会没人心疼! 自己的委屈失败失落痛苦纠结……就算在母亲面前也是要忍着的,“怕她母亲不安”!她是她母亲的支柱,再难也不能倒“你要有个好歹,我指望哪一个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悉心营造一股好风,是为了谁?无论是选秀进宫,还是争取“金玉姻缘”,亦或别的高门大户,为的都是薛家,是为了替薛家保住现在,开创未来!

她辛苦筹谋,只知高乐的薛蟠却毫不体谅,口不择言,她伤了心,却也只能“回到自己住处整哭一夜”,若是黛玉委屈了,少不得宝玉紫鹃等人贴心的劝解一番,知她懂她的恋人知己,自能句句入她心里!但宝钗,也只能自己偷着哭一夜,而且,也就这一次!以前和以后的委屈烦恼,估计她连偷着哭一哭都没有吧!……

宝钗的性格,书里书外多少人都赞声“好”,她在周围营造出了好名好风!但好不好,恐怕也得问问她自己的心,对她的心来说呢“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她的心,每日被虐待委屈多少次?她的心要多坚强,才能立着不倒?

她的心,渴望青春的烂漫热情,但她只给了它一次扑蝶的享受;她的心,需要释放十几年的压力,但她只给了它几句似真似假的酸话作缓解;她的心,爱着精致漂亮,她却只给了它一件大红袄子,还要穿在旧衣里面……
品品钗黛两种极端的性格,唯有合一,才能存世吧

宝钗和黛玉都是苦命的孩子,只是黛玉苦在外边,人人都看得见!而宝钗是苦却在心里,没人知道! 这两种极端的性格,也只能写在小说里吧!现实生活中,哪里能有只为自己、或者只为外界存在的人呢?

钗黛是一样的啊,黛玉无视身外世情,这些世情势必给她致命的打击,贾母一旦逝去,定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宝钗无视自己心灵的需要,她的心也肯定给她同等强度的反力,“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总有一天,她要么与自己的心和解,要么“灯尽油枯”!

所以脂批所说,便极易理解了: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宝钗和黛玉,她们两人有着相同的“根”——因看杂书“移了的性情”,长成了两株等高的茎——两人的思想高度和心理成熟度是一样的,开出了两朵不同的花——黛玉追求心灵的爱情,宝钗追求实际的婚姻!

在追求的过程中,两人各历挫折各经烦恼,在这些经历中,两人各自艰难的成长!在这段成长中,黛玉孤身奋斗,宝钗又何曾有人助?
品品钗黛两种极端的性格,唯有合一,才能存世吧

或许在曹公的生命中,就有过这样一个叫做钗黛的普通女子,她年幼时淘气叛逆,是个“难缠”的,偷着读了众多的杂书,从而一级级登上了“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礼教却批判她“移了性情”!

于是,她综合了礼教的苛求,和杂书的引导!在恋人面前,她痛快的释放着自己的本性:穿最美的衣服,把卧房收拾的精致美丽,与恋人描眉画唇,制胭做膏,使小性子说酸话……出了房门,她又是个最老成的,穿着半新不旧,处处周到体贴,对长辈孝顺,与平辈和睦!她一边与恋人吟诗作对,对仕途黑暗极度嘲讽,一边又鼓励恋人去求取功名,撑起家族!一边管理好家族的事务,一边又抽出空闲挑逗鹦鹉,赏花听雨……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吧!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和日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