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萬元救命藥漏一地,這樣的疏失不應發生!

希望這一案例能起到警示作用,提醒護理管理者和護士梳理自身工作環境中的相似情形和相似病人,未雨綢繆,對症處置,把防範做在前頭,把安全和信賴傳遞給患者。

腫瘤患者萬元救命藥漏一地,這樣的疏失不應發生!

臨床案例

補液室內,一患者家屬突然大喊:“護士,救命藥全撒地上了!沒進血管!”護士前去查看,原來輸液器接口銜接不緊密,造成藥物從接口處滲漏。該患者所用藥物為尼妥珠單,屬於靶向藥物,單次用藥價格在1萬元上下(自費)。護士查看後第一時間為患者重新銜接接口,並讓保潔阿姨將外漏藥水的地面打掃乾淨。

患者及家屬此時提出:靶向藥並非普通藥物,外漏未使用的藥物是否影響整個療程的治療?劑量不足是否會影響抗癌治療效果?會不會導致生存率的下降?後續患者將補液室護士投訴至醫務科,經醫務科協商處理,最後達成處理意見:護士存在過錯,患者不追究藥物的賠償,但後續治療醫院需將其視為“VIP病人”提供便捷服務,如患者後續的放化療均無需排隊,需要手術時也無需預約床位,由醫務科出面安排。

腫瘤患者萬元救命藥漏一地,這樣的疏失不應發生!

案例討論

《我不是藥神》熱映後,對於抗腫瘤藥物之類的高價救命藥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患者求生的意志以及為此衍生出的心理狀態也逐步被世人所理解。“救命藥”和“高價藥”這兩個詞是對腫瘤患者用藥的一種詮釋。

在本案例中,因患者輸液器接頭鬆動,導致萬元藥物外滲,並且是抗腫瘤的“救命藥”,造成的損失

腫瘤患者萬元救命藥漏一地,這樣的疏失不應發生!

我們共同來反思一下案例中暴露出的一些護理相關問題。

1、靜脈操作後,護士需要安置患者體位及檢查輸液情況,為何沒有發現藥物外漏?

原因分析:患者使用的為靶向藥物,按照院內規定,靶向藥物及化療藥物使用時需使用PICC或留置針操作,該患者無PICC,護士在用留置針替換頭皮針時未將接口連接緊密,操作後未查看輸液暢通情況。

整改:培訓操作規範。

2、如果操作過程沒有問題,接口為後續鬆動,那為何護士巡視中未發現?

原因分析:事情發生在輸液高峰時,護士人手不夠,巡視不到位,更多的關注更換補液,忽視了輸液通暢情況;患者靜脈穿刺後因為冷,將手放在毛毯下,導致護士未查看到外漏,患者及家屬也未發現。

整改:增加人力資源配置,多安排一位護士在高峰時專門負責補液巡視;在每個輸液區域內增加巡視卡,嚴格做到每小時對巡視情況做好記錄;要求每位護士加強責任心,在為任何一位患者進行操作(注射或更換補液)時,留心周圍患者的輸液情況;要求護士巡視時仔細查看輸液部位,毛毯遮蓋處皮膚等也需要查看。

3、外漏藥物劑量共計多少?如何在單次治療中補足這些劑量的藥物?

該案例中患者對外漏藥物劑量非常在意,畢竟靶向藥物非一般藥物,關乎整個治療的療效。護士看到地上有水,怕滑倒其他人,立刻叫阿姨打掃,未評估外漏藥物的劑量,導致患者不滿,患者因無法補足這部分藥物有了心結,生怕因為這外漏的藥物影響整個治療效果。

處理意見:藥水灑在地上的確很難具體計算劑量,可用布將藥水吸乾後,通過參考汗水浸溼衣物時計算顯性失水的辦法來估算,最後將外漏的總量彙報醫生後由醫生決定是否需要補足或如何補足。

4、靶向藥物外漏後,保潔阿姨常規拖地是否妥當?

臨床上規定衝配化療藥物需要穿戴防護服,化療藥物的汙染處理也有嚴格的規定,而對靶向藥物的規定並不明確,各種藥物的廠家說法也不一致,其斟酌的關鍵在於靶向藥物究竟是否屬於化療藥物,以及是否有嚴重危害性的毒性。筆者認為,在未明確規定前,醫護人員還是謹慎處理為好。當藥液溢出,應用吸力強的紗布墊清除,隨後由外向內用清潔劑和清水擦拭汙染表面三次,再用75%酒精擦拭,處理過程中穿好防護服。所有用過的紗布墊及防護衣等單獨包裝送處理,一般高溫焚燒處理。

在護理工作中,我們需要特別注意關鍵環節和容易發生問題的高風險人群。對於重點人和重點環節護理管理者和護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並且應當針對本科室特點,對易發生問題的關鍵環節有流程有預案,工作中時時注意不讓問題發生,一旦發生也知曉該如何解決。希望這一案例能起到警示作用,提醒護理管理者和護士梳理自身工作環境中的相似情形和相似病人,未雨綢繆,對症處置,把防範做在前頭,把安全和信賴傳遞給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