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干臣楊嗣昌:千秋功罪任評說

天啟以來,明朝似乎越來越走到的末路,到了末代皇帝崇禎,明朝國內矛盾尖銳,宗室,閹黨等各路勢力已經將這個國家的財力瓜分殆盡,而普通人則是“貧者無立錐之地”,矛盾尖銳,恰逢此時氣候變故遭遇“小冰河”,忍無可忍的百姓們終於揭竿而起,形成李自成,張獻忠等各路反叛力量;而外部,白山黑水之間女真崛起,自李成梁之外似乎已經沒有人能夠鎮住他們,一代雄主努爾哈赤和其子皇太極東征西討,後金帝國已成為明朝最憂慮的外患!

內外交困,即為亂世,然則亂世出英雄,各路人物爭相登上這個舞臺,這裡面有明朝政府方面的,有農民軍方面的,有女真方面的,尤其是明朝,末世之下卻湧現出不少人物,比如這位至今很難定論的大臣——楊嗣昌。

明末幹臣楊嗣昌:千秋功罪任評說

楊嗣昌為何人?此人1588年出生,官宦世家,富有才幹,1627年崇禎皇帝登基後得到重用,在整頓榆關要塞防務等工作中乾得很出色,終於被提拔上了兵部尚書。可是,在這個年代,這個往日位高權重的位子還不是那麼好坐的。

這個時候農民軍已經攪得湖廣四川等地一片糜爛,而清軍多次入寇幾乎打進了京城!而明朝的國力顯然很難支撐兩線作戰,楊嗣昌卻沒有焦頭爛額,他冷靜分析,提出了策略。

楊的策略主要核心有三點: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大體就是,在東北讓渡部分利益以求短暫和平,然後力圖安穩國內局勢,一口氣消滅農民軍,使其不再禍亂仍然穩定的地區,之後積蓄國力再圖遼地。可以說非常清晰。

而圍剿農民軍方面,楊嗣昌也頗有一手,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統籌五個省的力量統一規劃,在他的安排下農民軍受到沉重打擊,張獻忠等部都受其重創,然而此時邊疆又不穩定,雖然楊嗣昌主張對後金議和,可是不和蠻夷議和是明朝立國以來的國策,所以這個政策有很大阻力,崇禎也不敢明確支持。

明末幹臣楊嗣昌:千秋功罪任評說

而此時,後金入寇,愛國將領盧象升率兵血戰卻處處掣肘,最後因楊嗣昌等人的不配合,孤立無援而戰敗犧牲,這件事情使得楊嗣昌等“主和派”受到很大的道德壓力,這次戰事使得崇禎將陝西等地追繳農民軍的主力孫傳庭等部增援,所以此地楊嗣昌佈置的網絡成為破網,農民軍死灰復燃。

清兵揚長而去後,崇禎重新讓楊嗣昌去川陝打擊農民軍,可此時已明顯事不可為,楊嗣昌心力交瘁,重病在身,又看著局勢糜爛心情陰鬱,最終在洛陽,襄陽兩地失守,藩王被殺後,抑鬱而死(有說自殺)。

對楊嗣昌其人的評價很複雜:他是忠臣,心憂國事而死;他是幹吏,曾將農民軍逼得山窮水盡;同時也有人說他是小人,因為此人心胸狹隘,政見不合者必然全力陷害,如盧象升竟然因為他的掣肘,戰死八十多日竟然都無法入殮,千秋功罪,任人評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