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中医李俊伯

张合清

引言

:李俊伯(905~1965),字永贤,开县临江人,出身贫寒,但聪明好学。1921年拜师学医,成为开县“冯门中医”的关门弟子。学成之后在江里行医。他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悬壶开县40余年,被医界和病人誉为“大国手”

开县“冯门中医”创始人,原系清朝末代宫廷御医,因犯宫规,潜逃至开县,改名换姓为冯登庸。冯氏从京城带来古代中医名著若干,由于他的辛勤耕耘,很快确立了开县正规中医理论体系,改变了数千年医术与巫术混杂的状况。解放前,开县“冯门中医”的医术医德就已誉满川东。为了造福于民,冯登庸热心培养中医人才,带徒多名,李俊伯的老师钟治藩就是“冯门中医”的得意门生之一。

李俊伯先生处方用药独具匠心,诊疾论病,循规前哲,应乎气候方土、病人体质;每遇奇难百出之疾,临之自若,每每见效。最为擅长内科诸症,尤对脾胃之功能有独道见解,他认为“脾属土,土能生万物”。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摘盖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之。

1964年开县县委工作组在丰乐区搞社教运动,当时任工作组秘书的徐德龙同志(县武装部秘书),因患重感冒,长治不愈,而且病情越来越重,县领导组织县城知名中西医会诊抢救。在会上,中西医各抒己见,难下决断。县领导征求李俊伯的意见。李俊伯用中医辩证施治的观点,认为徐秘书的病因非表象的感冒,而是体弱身虚到极至,正气不足,不能按常规解表发汗,只能扶正驱邪。当即提出“独参汤”的治疗方案,一言即出,惊动四座,赢得了在场同仁们的一致认可。为此只用人参二两,立煎立服。病情很快好转,再经李先生一周的治疗而痊愈,此病例当时在全县医界引起了轰动,并掀起了进一步学习中医理论的热潮。

李俊伯博学多才,与时俱进,1952年响应党的号召,在临江区积极筹建联合诊所,发挥一技之长,为人民服务。后于1957年调到开县卫生工作者协会门诊部工作。他焚膏继昝,三更不辍。清晨即诊,常年日门诊50人次以上,有时甚至一天门诊上百人次,而且还要给20多名住院病人诊治。同时,培养中医人才数人。他利用早晚休息,亲自给徒弟和职工讲授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等。由于他治学严谨,带徒有方,言传身教,所带门徒均成为当时开县中医界的骨干力量。

李俊伯先生先后被选为第一届、二届开县人民代表,曾两次出席四川省人大会议。任第一届、二届县政协委员,开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开县中医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56年被推选为开县十大中医名医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