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魯迅,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所謂“三家”,自不必說。而其他兩兄弟,知之甚少。在風雲詭譎的年代,三兄弟的命運也異常迥異,分別以作家、漢奸、高官冠之。
其實,魯迅不是三兄弟,而是四兄弟一妹,其妹及四弟早夭。魯迅為長兄,原名周樟壽,二弟周櫆壽,三弟周松壽,妹端姑十月早夭,四弟周椿壽六歲早夭。
魯迅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為進士出身,外放江西金溪縣任知縣。父周伯宜,為秀才,母魯瑞,乃翰林院編修何元傑之外孫女。可知,早期周家實為書香門第之家。
周樹人
魯迅生於1881年9月25日(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取名周樟壽。1885年1月16日,二弟周櫆壽出生。三弟周松壽於1888年11月12日出生。
1892年,11歲以前的魯迅都就讀於三味書屋,此時二弟7歲,三弟4歲。三兄弟應該是在一起捉蜈蚣,摘桑葚,捕麻雀,看社戲的,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
1893年,祖父周福清因賄賂鄉試主考官殷汝璋而被革職入獄,判處“斬監侯”,周家為了使周福清活命,每年花費大量錢財疏通官府。魯迅兄弟則被安插在大舅父家中避難。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周福清才被赦免。長達八年的支出,已經讓周家家道衰落。同時,父親周伯宜重病在床,甚至染上大煙,於1896年病故。
1898年,正值多事之秋,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國內發動了戊戌政變,國際上爆發了美西戰爭。17歲的魯迅,離鄉赴南京,入江南水師學堂,後轉考入礦務鐵路學堂,也就是在此期間改名周樹人。多年的寄人籬下,看透了社會百態,以及受到科學知識,實物報刊的影響,萌生了到國外去的想法,1902年公派日本留學,此時21歲。
二弟周作人也於1901年入江南水師學堂,於1906年東渡日本,兄弟二人相互扶持,一起校訂翻譯。而三弟則留在鄉下照顧母親。
1904年4月,魯迅從東京弘文學院畢業,決意學醫。因在醫專課堂上觀看日俄戰爭中中國人被砍頭的幻燈片而決定棄醫從文,於1906年退學時告訴許壽裳:“我決計要學文藝了,中國的呆子,壞呆子豈是醫學所能治療的麼?”
1909年魯迅從日本回到中國,開始發表小說。
1912年,魯迅到中華民國教育部工作。
1918年,首次使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中國史上第一篇用現代形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此時37歲。
1919年11月,三兄弟賣掉紹興老宅,舉家搬遷置北京西城八道灣11號三進的四合院。
1923年7月18日,周作人寫信與魯迅絕交,以下為信件原文:
魯迅先生:
我昨天才知道,——但過去的事不必再說了。我不是基督徒,卻幸而尚能擔受得起,也不想責誰,——大家都是可憐的人間。我以前的薔薇的夢原來都是虛幻,現在所見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訂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沒有別的話。願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作人。
1926年,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南下廈門。
1927年,離開廈門,抵達廣州,時年46歲。
1927年10月,搬至上海居住長達9年。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點二十五分在上海因肺結核病逝,終年55歲。在宋慶齡、蔡元培等知名人士組成的治喪委員會下,姚士彥在大幅白綢幛上寫“民族魂”三字,對其一生蓋棺論定。
周作人
周作人生於1885年1月16日浙江紹興府城內的周家新臺門,取名周櫆壽,與魯迅原名樟壽對應。
幼年亦在三味書屋接受傳統國學教育,還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均止於院試。
1901年入江南水師學堂,於1906年東渡日本。在日本留學期間,周作人在東京立教大學修希臘文和英文等西方語文,尤其在古英語方面頗有水平。期間還短暫學習俄文、梵文,可見其在語言學方面的造詣。
1909年在東京與羽太信子結婚。
1911年,周作人從日本回國,1912年在浙江教了4年學。1917年到北京大學附屬國史編撰處做編撰,1918年出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擔任希臘羅馬文學史、歐洲文學史、近代散文、佛教文學等課程,並創辦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出任首任系主任。他清新淡雅,如話家常的白話文,洋溢著深厚的中國、東洋、西洋古典與近現代文化素養,轟動一時。
1922到1925年間,廣泛參與社會活動,支持進步學生。
1927年,李大釗被奉系軍閥張作霖絞死,做昨日在冒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將李氏子女李葆華和李星華藏在自己家中,此後一直接濟幫助這對遺孤近20年。
1937年,盧溝橋事變,北京大學撤離北平,成為四名“留平教授”之一,至此兄弟三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939年接下汪偽政權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的聘書,抗戰結束後,以漢奸罪被國民政府逮捕,南京受審,後經朋友、學生求情,胡適說情,於1947年改判10年有期徒刑。
1949年李宗仁接人中華民國總統,下令釋放政治犯,周作人也被釋放出獄,前往上海暫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搬回北京八道灣老房子,專心翻譯和寫作,以稿費維持生計。
1967年5月6日,發病去世,享壽82歲。
周建人
周建人生於1888年11月12日,取名周松壽。
出生後不就就遇到家庭變故,父親早亡。本可以像兩位兄長一樣外出求學,但需要照顧孤苦一人的母親,而走上了與兄長不一樣的人生軌跡。主要得益於魯迅的幫助,以及自學成材。
1912年魯迅回紹興中學堂教授生物學,課餘常攜三弟到塔山、府山、蕺山、禹陵、蘭亭、東湖等地方採集標本,可見魯迅對其三弟在生物方面的影響。
1914年在周作人夫婦有意撮合下,周建人和羽太信子的妹妹羽太芳子結婚。
1919年底,周建人隨母親遷到北京定居,次年經魯迅介紹入北京大學攻讀哲學。後於1921年10月又經魯迅等推介,周建人到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長達23年。在此期間,發表多篇科學小品,散文隨筆。
1920-1930年間,發表大量有關婦女問題的文章,提倡男女平等,婦女解放。期間夫妻二人分割兩地,多次寫信要求芳子前往上海,均被拒絕。
大約1925年或者更早,周建人和往日的學生王蘊如在上海同居,於此期間繼續向北京八道灣寄錢。
1937年春節,周建人攜王蘊如到北京賀母親80大壽,爆發家庭衝突,兄弟決裂。
1949年以後擔任新中國官員,官至中央主席等職。
1957年的麻雀,應該很熟悉他。
1984年7月29日21時43分病逝於衛生部北京醫院,終年96歲。8月6日,李先念、鄧穎超等北京各界人士向其遺體做“最後訣別”。至此,魯迅三兄弟中的最後一人以他獨有的方式退出歷史舞臺。
兄弟三人的成長經歷對於三人的性格養成有一定的影響。
魯迅作為長兄,家道中落,自然而然會挑起家裡的重擔,也更早接觸社會,體會世態炎涼,人間冷暖,因而憤世嫉俗,個性偏激。作人、建人兄弟則在更多的是在魯迅的庇護下長大,尤其是作人,早期跟隨兄長直至結婚,故而作人儒雅、溫和。三弟則因獨自在家照顧母親,少了些許兄長的照顧,卻形成了獨立思考的性格。
一門三傑,實屬罕見。三人均以寫作為生,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因家庭瑣事致使兄弟決裂,不禁令人唏噓,甚為遺憾。
“了卻塵世平生事,贏得生死不同名,可憐同胞生”,以此作結。
閱讀更多 一筆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