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盤君:落實好房產地稅和長效機制 房價自然會「退燒」

現代社會,平民百姓生活中面臨最苦惱的問題是“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在這“三大難”裡,尤以住房難為根深蒂固的陳痾舊疾。而房源不夠、購房資格受限等問題,根源仍在於房價過高所造成的聯動效應。高房價,讓無數懷揣“安居夢”的群體叫苦不迭。

樓盤君:落實好房產地稅和長效機制 房價自然會“退燒”

說到高房價,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往年經濟週期運行的規律:經濟下行壓力大 → 量化寬鬆、舉債投資 → 熱錢湧入樓市,土地收入提高 → GDP上漲,加大舉債規模 → 通脹、債務壓力陡增 → 銀根緊縮、樓市調控 → 經濟下行壓力大。

不可否認,作為國民經濟“三駕馬車”之一,以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代表的固定資產投資對我國經濟現代化貢獻頗豐,但GDP增長、經濟發展過於依賴投資,造成土地財政與金融體系的“捆綁”,則為日後房地產市場發展失衡埋下了禍根。

君不見,央行和財政部的“互懟”,起因無非就是缺錢花了,而從前借的錢很大一部分通過各種渠道悄然流入了房地產市場。賣地收入高,收益快,有錢了才好辦事,不少地方因此形成了依賴。而房子作為典型的不動產,其保值效應堪比真金實銀,是很多人心中優良的投資標的——純天然的。突然一招土地限價限售,讓很多“吃土地飯”的無所適從。

有市場就有買賣,多出來的需求怎麼辦?光靠自己哪來那麼多錢,當然是找管賬的銀行借錢了。一些企業打著公司的名義,直接把房子安到公司裡,連同公司一起買賣,連交易稅費都省了,這些企業無疑就是樓市的“投機主力軍”。此外,以“房叔”、“房姐”為代表的個人投機者也不在少數,消費貸變成首付貸,以房抵貸、一房多貸,運用各種“神通”鑽法律的空子,人為製造市場混亂。

樓盤君:落實好房產地稅和長效機制 房價自然會“退燒”

於是我們看到,往常的調控落到各地便像卸了力的重拳——打到了棉花上。往往一線城市房價下跌了,二線城市又成了領漲的主力;二線也下跌了,三四線又接過了樓市上漲的“傳力棒”。這樣的效果往往是按下葫蘆浮起瓢,調控時房價下跌,等風聲已過,又伺機報復性反彈,市場上一片歌舞昇平的熱鬧景象,開發商和投資者們無不賺得盆滿缽滿。

顯然,要想維持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提升經濟發展質量與水平,靠內需而非投資才是發展出路。所以我們看到,多地祭出了兩記“殺招”——企業禁購、停貸加息。前一招禁止企業名義購房,直接打到了機構投資客的“七寸”;後一招收緊銀根則斬斷了個人投機主義者的資金來源。

2017年來,全國重點40城年初累計房價同比曲線已經在低位盤整近16個月,而成交量仍保持正增長,這主要源於本輪週期之初三四線樓市的爆發。考慮到棚改政策的變化以及貫穿全年的調控,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的累計增幅或即將運行至負區間。

樓盤君:落實好房產地稅和長效機制 房價自然會“退燒”

數據顯示,2018年2季度,全國個人房貸餘額同比增幅和居民購房槓桿率分別回落至18.6%和31.9%,連續5個季度下滑。從新增個人房貸餘額來看,二季度實際新增9800億元,同比下降2%,房地產市場已呈見頂趨勢。

有評論指出,過去幾輪調控“手術”,就怕太痛而打了很多麻藥,父愛也好、不忍心也好,反正去了多少壞死的組織不得而知,大劑量打麻藥的單,現在還在買。看看央媽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都等著寬鬆來剛兌。完全不打麻藥不行,但手術成功與否終歸在於醫生能否乾淨地切除癌變組織,而不在於麻醉師。

對此,樓盤君認為:該去的槓桿必須去,該減的負債必須減,該收的稅種必須收。以目前樓市的實際情況來看,長效機制建立和房地產稅立法,仍是樓市調控下最迫切的兩項任務。歐美國家房地產稅的成功經驗在前,深圳住房供應結構調整(全力落實租售並舉,保障性住房佔比60%以上)在後;“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售並舉,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夢想之光,終將照進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