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子公司虧損 陷入增長泥潭的全聚德未來何去何從

16家子公司亏损 陷入增长泥潭的全聚德未来何去何从

圖片來自CNSPHOTO

154歲的“鴨子”,已經有點走不動了。

日前,擁有154年曆史的全聚德發佈了2018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全聚德上半年營收為8.76億元,同比僅增長1.43%;淨利潤為7779.24萬元,僅比上年同期增加1.29%。

經梳理發現,自2012年之後,公司業績已經連續6年原地踏步。2012年,全聚德實現了19.43億元的營收巔峰,之後便開始下滑。其中,2013年是公司業績下滑最明顯的一年,當年淨利潤暴跌27.62%,至1.1億元;營收下滑2.13%至19億元。2014年至2017年,全聚德營收分別為18.46億元、18.53億元、18.47億元、18.6億元。

目前,餐飲仍然是全聚德主要營收來源。今年上半年,公司餐飲業務實現收入6.32億元,佔營收比重72.19%,較上年同期減少1.86%;商品銷售收入2.16億元,佔營收比重24.71%,較上年同期增加10.56%。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餐飲和商品銷售這兩大主要收入來源業務的毛利率均在下滑。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全聚德餐飲業務毛利率為66.11%,同比下滑0.37%;商品銷售毛利率為42.35%,同比下滑4.42%。即使在公司業務主力地區北京地區,這兩大業務的毛利率也下滑了1.44%。

業內普遍認為,中式餐飲做連鎖店的困難體現在全聚德在北京以外地區的 “水土不服”上,這也制約了這家公司的開店節奏。據瞭解,全聚德全國各地子公司中,虧損範圍進一步擴大。報告期內,全聚德多達16家子公司出現虧損,其中包括2家北京全聚德分店、仿膳飯莊、11家全聚德京外分店,以及此前提供外賣服務的北京鴨哥科技有限公司和參股公司北京鴻德華坤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全聚德新開直營企業2家,新開特許加盟店3家。截至今年6月30日,全聚德已開業的成員企業(門店)共計119家。其中直營店45家,加盟店74家(包含位於緬甸、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的6家海外特許加盟企業)。

近年來,全聚德雖然引入IDG和華住等外部資本,試圖進行市場化轉型,但收效並不明顯。餐飲市場年輕化需求變化之下,定位為中高端宴請餐飲的全聚德又將走向何方?

在業內看來,全聚德一直定位於中高端中式正餐,而近年來消費市場的需求早已在發生變化。“水土不服”、“人才流失”、“烤鴨不好吃了”是部分投資者和消費者對全聚德的評價。

全聚德或許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轉變,進行了一些轉型的嘗試,但均以失敗告終。2017年3月份,全聚德發佈公告稱,擬收購北京湯城小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一定比例股權,用來補充自己休閒餐飲新業態,收購價格未確定。然而這一收購計劃最後終止。

對於終止原因,全聚德董秘唐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作為國有企業去做收購,審計評估比較嚴格,在價格問題上也溝通了挺長時間,確實有幾個關鍵因素談不攏。”

全聚德也曾推出自有外賣平臺“小鴨哥”,但是2016年“小鴨哥”虧損了1344萬元,到了2017年4月份,“小鴨哥”便已停業。對於停業原因,全聚德解釋為,運營未能達到經營預期。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外賣的核心人群是新生代消費群體,“全聚德基本上散客很少,因為偏油膩,所以不是新生代消費主流群體的剛需、核心需求以及訴求,所以怎麼會認可它的外賣模式呢。”

不可否認,全聚德近幾年也做過引入外部資本、兼併收購、烤鴨外賣等幾項與市場對接的嘗試,但無一成功,這也是導致全聚德在資本市場上飽受詬病的重要原因。有業內人士表示,全聚德作為一家國有餐飲企業,要維護中國餐飲標杆形象,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國有資產會不會流失,難免限制了做事的空間。“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不動,但這是最頭疼的,保持不動就意味著還需要往前走,但是不能走過了,這個度很難拿捏。”

朱丹蓬表示,全聚德的主流消費人群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果以前是聚會、商務、政務人群的話,現在很大部分則由旅遊人群構成,這部分人群相對穩定,但利潤空間並不高。此前,全聚德的一些子品牌嘗試並不算成功,主要和經營體制有關。如果仍然只是“新瓶裝舊酒”,那麼對接新生代的核心需求,這些嘗試可能並不能真正發揮作用。

(綜合自:證券日報、《財經》雜誌、 國際金融報、AI財經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