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豬養在田裡,不僅沒被拆還能過環評!怎麼回事?

把猪养在田里,不仅没被拆还能过环评!怎么回事?

把猪养在田里,不仅没被拆还能过环评!怎么回事?
把猪养在田里,不仅没被拆还能过环评!怎么回事?把猪养在田里,不仅没被拆还能过环评!怎么回事?

有人把豬圈搬到了大田裡,到底為了啥?千頭豬為什麼要搭配上百畝田?百畝田千頭豬模式,一年怎麼就能創造400萬元的價值?

主角雖一樣,內容卻大不同,創新是我乏味中的唯一安慰!

今天的豬是被養在大田裡的!

河南寶豐縣韓店村,麥田旁挖溝搞建設,搞出的建設就是這樣的。

這些是大棚沒錯,可這些大棚都是用來養豬的!

把猪养在田里,不仅没被拆还能过环评!怎么回事?

為了讓養豬產生的糞汙能夠就地還田,王世傑把豬圈建在大田邊,利用距離優勢解決養殖場排除的糞汙,讓農業和養殖業循環起來。

2011年起,王世傑開始研發千頭線。

所謂千頭線就是建在麥田邊的兩座大棚式豬圈,每座大棚容納500只育肥豬,以兩座大棚為一個單元,成為一條飼養1000頭生豬育肥生產線。每1000頭豬的生產線搭配100畝大田。這種探索被稱之為“百畝田、千頭豬”模式。

把猪养在田里,不仅没被拆还能过环评!怎么回事?

除了可以用養殖汙糞澆灌大田,作物也可以反作用於養殖業,秸稈通過科學處理可變成燃料進而為豬圈供應溫水、為大棚增溫。

千頭線的養殖模式每年產生糞汙2000立方米,除去一年澆灌兩次麥田,剩餘的汙糞還能夠改良土壤。

王世傑的豬圈還能夠讓豬提前10天出欄,節約成本,提高利潤!

養殖業中的環保問題一直被人們所關注,也是很多人頭疼的問題,王世傑不斷創新、探索,不僅為自己的企業帶來良好的效益,這種模式還將為更多人帶來實惠。

(摘自誼發牧業 中國養殖網整合)

把猪养在田里,不仅没被拆还能过环评!怎么回事?把猪养在田里,不仅没被拆还能过环评!怎么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