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吗?这种说法从何而来?

HaibinJin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相信大家对于他都不会觉得陌生,从小学起,

大家便开始认识鲁迅先生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看到的是千疮百孔的旧中国,百姓的愚昧无知使他明白医生可以医治人们的身体,但精神上的堕落却无能为力。


他希望用文字去拯救更多的人,他是一位“弃医从文”的民主战士,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从少年闰土到祥林嫂,再到孔乙己、阿Q等等,无一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发人深省。


作为一名文学战士,“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确是出自鲁迅先生之口,收录在《鲁迅论语文改革》书中。中国是古文明国家之一,文化积淀相当深厚,猛然看到这句话,或许你会想,鲁迅先生是疯了吗,难道要丢弃我国几千年的文明?


当然不是,且事实上,鲁迅先生所说的“文字”并不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字,而是从前的繁体字。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文字有简体与繁体之分,我国大陆地区自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不再使用繁体字了,而是使用简体文字,也就是现代人使用的文字。


那么何为繁体字呢?我们来看看让他深恶痛绝的繁体字长什么样子,歸、變、驕、漢,怎么样,这几个繁体字你认识吗?生僻字吗,不,其实它们分别是归、变、骄、汉,是小学生都认识的字。


中国字是方块字,刚学习写字时用的是米字格,但如果要一个5、6岁的孩子将这些繁体字一笔一画地装进其中,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在写字上面。或许你会说,古人还是用毛笔呢,那不是更难吗?但我们知道中国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历经无数的演变而来的,演变的意义在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更方便百姓的生活。


鲁迅先生小的时候学习文字时深受繁体之害,他希望更多的孩子不会再受这不必要的文字之苦,于是发出这样的呼告。


决胜网


鲁迅先生确实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来源于他和救亡情报的访谈人员的谈话内容中,后来这段谈话被收录进《鲁迅论语文改革》一书中。

原文的开篇就是这八个字,根据鲁迅先生的说法,由于中国汉字太过艰深,使得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和先进的文化隔离开来,并表示如果这种文字一直存在,中国人绝对不会聪明起来,也不能理解民族的危机和自身遭受的苦难。他本身是受旧式教育出身的,也深感旧式教育所带来的痛苦,因此主张用新文字来替代旧有的汉字。

鲁迅先生也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这一问题,并指出了汉字的各种弊病,表示汉字虽然是祖先传下来的宝贝,需要我们继承和保护,但是我们更是祖先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人是不明智的的选择。他更指出,方块字是愚民政策的工具,也是中国广大劳苦百姓身上的一种隐疾,病菌都潜伏在其中,如果不祛除的话,一旦爆发,只会自取灭亡。

然而,纵观鲁迅先生的一生,虽然主张消灭汉字,实现汉字拉丁化,普及普通大众的文化水平,以开民智。

他的一生却以文为生,用汉字作为战斗的投枪和匕首,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幼时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所学所读的皆是旧式的汉字,留学日本师从章太炎时学的也是文字学,后来在北京政府教育部挂职时,还经常去琉璃厂购买碑帖来研究汉字的结构和笔画。

鲁迅先生提出这一说法时,正值新文化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期,当时的激进之士一方面全力鼓吹西方的科学文化,另一方面也开始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作为承载文化的汉字,自然首当其冲。首先提出这一说法的是章太炎的学生钱玄同,他认为要废除传统的孔家学问,就必须先废除汉字,而要驱除普通民众的幼稚和野蛮思想,就不得不先废除汉字。陈独秀、刘半农、瞿秋白等人也相继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当时的中国饱经列强的欺凌,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而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主张以表音和结构都相对更为简单的拉丁文来取代传统汉字。当时的中国文盲数量居多,古代汉字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为历代王朝及上层阶级统治人民所使用。加上古代汉字结构和书写复杂,为了能够让广大中国人更加便捷快速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改变中国落后贫困的局面,鲁迅等人提出了废除方块字的想法。


这一主张在现在看来未免太过激进,事实也证明,方块字并不是阻碍中国人学习先进文化的主要因素。


煮酒君谈史


1934年12月,《关于新文字》: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汉字和拉丁化》: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

好吧,这应该就是得出题目中所谓“汉字不死,中国必亡”的鲁迅先生言论的出处了,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汉字不死,中国必亡”这句话,鲁迅先生并没有说过,这只是黑鲁迅的人的一种人为杜撰;其次,评价一句话首先要将这句话放到当时的语境中,才有意义,否则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我们就回到鲁迅先生有上述关于汉字弊端论言论的语境中,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已经占领了我国东北区域并已经挺近华北,大半个中国都落入了日寇的魔爪中,全国抗日救国行动风起云涌,而那时我们的国民却有大半完全处于文盲之中,看到如此情景,鲁迅先生痛心疾首,说出上述言论。

不得不承认,汉字相较于其他语言难学,即便是认真去学,仍会有难度,更何况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了大半的国人压根就没有机会走进学堂去学习,更不用说学好汉字。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鲁迅先生痛心疾首,恨不能有一种一学就会的文字,好让全体国民在短时间之内掌握,从而告别愚昧,走向繁盛。



很多年以后,当日寇被赶出中国,当新中国成立,汉字开始重新爆发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新引力,如今全世界都有学中国字,学中国话的趋势,只能说我们强大了,汉字才强大了。

说明:本文原创老麦,首发今日头条,图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联系老麦。敬请关注:老麦说说,与老麦一起去探寻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麦说说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与[救亡情报]访员谈话”中,被收入《鲁迅论语文改革》一书。原文开篇便是这八个字,鲁迅先生继续解释说“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他还表示自己也是饱受汉字之苦的“受害者”,比如让学生把“薑(即姜)”、“鸞(即鸾)”不偏不倚地写进方格里,至少要花一年的功夫来训练,这不是瞎折腾吗?

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不止一次地提及汉字的弊病,比如他在《汉字和拉丁化》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在《关于新文字》中写道:“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在那个激进的年代,激进的鲁迅先生为了救亡图存,提高全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他认为最简便的方法莫过于在全国去除繁琐的方块字,使用表音且结构简单的拉丁文。废除汉字只是他提出的众多解救中国的方案之一,而这个方案,在今天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因为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汉字生生不息,而且每个中国人都以方块字为骄傲。

与鲁迅提出废除汉字的同时,方块字的简化工作也已经展开,新中国成立之后推广的简化字已经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同时也证明了方块字不但不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反而是医治文盲“结核”的良药。

中国文字历经数千年演变,成为我们所熟知的样子,任何试图开历史倒车的人都是徒劳的。


国史通论


鲁迅还真说过这句话,只不过如果单挑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8个字,有点断章取义,原文是——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譬如说一个小孩子要写一个生薑的[薑]字或一个[鸾]字到方格子里面去,能够不偏不歪,不写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汉字麻烦不麻烦?

原文是繁体字,转换成简体字有些地方似乎有点违和,不过大体意思还是能理解。

其实鲁迅先生的意思就是摒弃“繁体字、八股文”,推行平民化实用的“简体字、白话文”。

但是这段话中鲁迅认为,古人传下来的“把字工工整整的写进方块中”是一种压榨,四四方方的方块仿佛是一座纸上的监狱一般,禁锢了人们自由的灵魂。

仅仅学这个“方块字”就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功夫,鲁迅觉得没有必要,引申来看,甚至觉得横平竖直也算对文化的一种禁锢,不如“无规矩裸奔”,随意写出来,大家能看得懂,就足矣。

开始说仅8个字,有点断章取义,看完前后文,似乎仍然觉得鲁迅先生的这个思想“矫枉太过正”,真的有点不可苟同

如果非要在这份观点前强加一个理解的话,那么只能说那是一个崇尚自由、冲破旧思想到某种极端境界的时代,似乎一切违背人类本身意志的习俗抑或是文化,都是糟粕,应该摒除,学习西方的自由主义。

有过留学经历,似乎将中国近代的落后刻意的附加到任何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习俗上,因此有这种言论是可以理解的吧(强行理解)。

从这个观点引申来看,似乎使用筷子也是一种束缚呢,小孩子学习使用筷子都要学好久,不如一开始直接下手抓,天生就会,不需学习,把这功夫用来学习其他岂不是妙哉。

记得世纪初做过一份投票调查,大意是“谁是最伟大的作家”,鲁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这一点深表赞同,毕竟在那个年代,太需要鲁迅精神了,个人对鲁迅先生也非常敬服。

但时代与时代的思想是不同的,用现在的思想去衡量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也难免有缘木求鱼的感觉。


小屏窥人生


鲁迅先生在他的“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我们知道,汉字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语文老师也一再告诫我们,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古老的文字,那么为什么自称靠文字吃饭的鲁迅先生对汉字如此厌恶,乃至要除之而后快呢。其实,现在看来,这话并非正确,毕竟,我们没有废除汉字,也仍然活的好好的。然而,事情皆有两面性,如果据此就认定鲁迅先生的话是偏激之言,应该予以彻底否定,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时代背景,结论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打开国门不久,知识分子急于向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学习,以改变自己国家贫穷落后面貌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落后于欧洲文明,自然,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了。试想,整个明清时代,中国的发展几乎是停滞的。无论是科学,技术,哲学,政治,艺术等领域,鲜有大的改变,而作为文明的承载体,文字,自然也发展极为缓慢。当中国的国门洞开,开风气之先的中国知识分子想把西方近几百年的文明发展成果引入中国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障碍,那就是汉字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西方语言里已经成体系的现代词汇根本无法在古老的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语汇。更严重的是,面对海量的现代词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构词法游刃有余,而以汉字为基础的构词法,由于常用字有限,因而导致左支右绌,难以应付,最后不得不大量直接使用外来词。这种现象到现在为止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汉字是一门古老的文字,这当然有其可贵之处。比如,我们现在依然可以读得懂古老的典籍与碑文,这对保持文化传承弥足珍贵。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其古老,而且在近代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讲究精确性与准确性的现代社会,其缺点也充分暴露了。比如,由于造字法的先天不足,汉字里同音,同义,假借等现象极为普遍,再加上汉语语法没有时态,所有格等的区分,导致了用汉字写成的句子极其容易出现歧义。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带来负面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鲁迅先生当年对汉字的极端评价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今天的中国已经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汉字同样功不可没。因为从鲁迅先生那一辈人开始,人们对于汉字的缺点和不足就进行不断的修改和补充。比如在汉语里大量借鉴日语词汇,“干部”,“文化”,“经济”,“政治”,“逻辑”等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词汇就来自于日语。而对汉字最重大的一次完善,应该是周有光先生主导的“汉语拼音拉丁化”,通过这次改革,汉字可以与拉丁字母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大大方面了汉字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大概连周有光先生都没料到,汉语拼音的拉丁化,使古老的汉字通过拼音几乎无障碍地输入互联网,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索新世界2018


首先鲁迅说过这句话,但我不认为鲁迅所说的“汉字”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字,鲁迅所说的“汉字”是指“文言文”。辩证的来看,鲁迅是提倡白话文的,也带头写了中国近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如果鲁迅所说的“汉字”就是指“中国字”的话,这不矛盾吗,鲁迅的《狂人日记》又没有用英语、法语、俄语等外国语言去写,所以鲁迅所指的“汉字”是指当时的白话文。

其次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去看鲁迅说的这句话,当时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一个时期,新文化运动为什么会兴起,简单来说先是被外国人打醒了,然后看到外国的文化原来这么通俗易懂,而我们的文言文受八股文的影响,全是“之乎者也”,不光枯燥乏味还不利于传播,所以开始提倡白话文

当然,我现在也很喜欢读古代文言文的书籍,我也不赞同把文言文全部摒弃,但请大家明白,这只是现在的我的看法,这只是现在的我基于当今社会环境的看法,如果将我换到当时那个历史情境,为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我也会去提倡白话文。

最后,我希望在科技这么发达、发表言论这么方便的今天,每个人再去评价人或事的时候,一定要走进去再去评价,最起码了解当事人的社会生活环境,最起码了解完事情的始末,切忌用第一眼的主观意识发表看法,否则的话,我们就成了脑残的喷子。


弘传定瓷


据考证这句话最先是由章太炎的学生钱玄同首先提出来的,但是鲁迅在某种程度上竟然也支持这个观点。

他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咋一听实在很令人震惊,我们从小到大就受到教育说汉字是最优美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隗宝。而向来被誉为爱国作家的鲁迅竟然会如此批评汉字,甚至想要将其废除。

其实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句话的确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当时的中国非但内忧外患,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更是不行,大部分的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现在我们的汉字其实已经简化了不少了,但是在当时连汉语拼音都还没有发明出来,一直到建国后1956年2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才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

西方人只有26个拉丁字母,而汉语却有着数千个方块字。

对于拉丁字母的文字来说,只要会说话,认识26个字母,就可以阅读。而汉字的扫盲太难了,非得几年读写苦功夫不行,对于劳苦大众来说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而国民没有文化,国家就不可能强大起来,因此鲁迅才会愤而发出“方块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这样的偏激观点。

不仅仅是老百姓学不会,汉字也给信息传递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事实上一直到上个世纪末汉字输入法都是一大难题,更别提在那个年代了。对于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来说,利用打字机的键盘上的26个字母,就能方便快捷地打出任何想要的文字。而汉字的打字机呢,放张图给你们感受一下。

这是林语堂先生构想的中文打字机的键盘图,光看着就能够想象打字有多少麻烦。西方国家打一篇文章只要半小时,而使用汉字却要花上几倍的时间。本来人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拿来做别的科研,却要浪费无数的时间在打字上。这当然让当时的有识之士感到痛心。

只能说当时的中国真的太落后了,所以才会产生这种把锅甩给汉字的偏激想法吧!


绎小清


知行合一

玩世不恭的朱厚照把儒学巨匠杨廷和气成了神经病,明君朱佑樘没有想到自己英明一世却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朱厚照,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联合文官集团试图灭了皇帝身边宦官集团,可是没能如意目不识丁的阉人笑到了最后,杨廷和被迫告老还乡了。

朱厚照这样玩下去,宁王抓住了机会贿赂了皇帝身边的八虎和文官集团厉兵秣马准备造反,如果朝廷没有贤臣猛将,宁王在唐伯虎的辅佐下学着燕王朱棣样子再次政变也犹未可知。可是宁王运气太背了,碰到了后世五百年内第一圣人王阳明,这位仁兄将儒家思想与阴阳家的术术结合起来,创立心的哲学体系,注重践行理论,凭借手头上空头鸡毛令箭和八百草头军抵挡住了宁王15万兵马,为朝廷调兵遣将赢得了时间,成就了一代圣人王阳明。

往事过千年,魏武挥鞭,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中国的文化传承在方块字的表里之间,一笔一划都是别有洞天,让世界可以回味千年,可是复杂的结构和枯涩的语法让同文馆的翻译们很难词可达意,所以洋人也是盲人摸象看着想象,好在没有出太大差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神秘主义的哲学讲究格物致知,这种程朱理学进化而来的道理经王阳明演绎后变成了相对论的逻辑起源,你看到是否是你看到的,万事万物是不是无限可分的,我们对于事物认知需要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鲁迅从本草纲目和千金方及伤寒杂病论中走出来,发现治好一个人很容易,却治理不好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下,每个人都是狂人想着要吃人,大染缸里泡着阿Q和孔乙己,他们执念于死字有几种写法,每种写法背后有什么说法,中华文明的精华放佛就在着一勾一划,浪费时间来奇技淫巧产生不了飞机大炮,作为医生治重疾需要下猛药动手术刀,于是汉字不死,中国必亡。



干不了

胡适在北大的校园里看着鲁迅的梦魇,感慨这位中国的雨果真是刀刀见血封喉,新文化运动与守旧派正在进行论战,首当其冲也在于文字与语言的更新,胡适在思考如何做好这个演讲。演讲对于大学教授来说是手到擒来的事情,那个时代没有电脑和手机,一切都要靠博闻强识,胡适讲到白话文的好处的时候,有学生提问说古文也挺简单意骇如:子所不欲,勿施于人。胡适用白话来概括,只有三个字:干不了!获得了无数的掌声和认可。诸如此类的辩论还有很多,自从仓颉造字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书同文,进化文字千年到现在为止,士农工商井然有序,改革文字就是革除传统和人心。没有对天朝上国的意淫,大家务实学习西方提高自己能力保家卫国。



一弹戏牡丹 一挥万重山

一横长城长 一竖字铿锵

一画碟成双 一撇鹊桥上

一勾游江南 一点茉莉香 洒

下床前明月光 上下千年一梦长

古今如一龙凤凰 黑眼黑发真善良

宫商角徵羽 琴棋书画唱

孔雀东南飞 织女会牛郎

深爱这土地 丝路到敦煌

先人是炎黄 子孙血一样

一弹戏牡丹 一挥万重山

一横长城长 一竖字铿锵

一画碟成双 一撇鹊桥上

一勾游江南 一点茉莉香

洒下床前明月光 上下千年一梦长

古今如一龙凤凰 黑眼黑发真善良

宫商角徵羽 琴棋书画唱

孔雀东南飞 织女会牛郎

深爱这土地 丝路到敦煌

先人是炎黄 子孙血一样

读懂千年金钩银画样

习惯了故乡白米面或汤

一杯清茶道汉唐 妙笔丹青画平安

宫商角徵羽 琴棋书画唱

孔雀东南飞 织女会牛郎

深爱这土地 丝路到敦煌

先人是炎黄 子孙血一样


唐俊龙55398571


没有了汉字的中国,还能叫中国吗?存疑。

先生所言也只是对时痹激愤痛苦的无奈之语,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不拿汉字说事,又能说什么呢?因此,先生之此言在当代是做不得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