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大武口區張守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眼中的家鄉變遷

微故事|大武口区张守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眼中的家乡变迁

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微故事|大武口区张守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眼中的家乡变迁

家住大武口區盛景花園小區的88歲老人張守仁,是一位參加過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的退役老兵,從參軍到支援寧夏,再到現在的晚年生活,他親身經歷和見證了寧夏60年的巨大變化。

微故事|大武口区张守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眼中的家乡变迁

張守仁老先生談感觸

一排嶄新的樓房安靜地矗立著,張守仁的新家就在這裡。記者走進房門,看到客廳裡的液晶電視正在播放新聞,“現在可以接收100多個電視頻道。”張守仁說。

房子的裝修別具一格,藍灰色的布藝沙發打理得乾淨整潔,白色的大理石地面油亮油亮的。張守仁坐在寬敞的客廳裡,頭髮花白,腰板卻挺得筆直,精神矍鑠。

握手,問好,房間裡頓時熱鬧起來。茶几上,擺放著厚厚的幾本相冊,裡面的一張張照片記錄著張守仁一家人的幸福時刻,見證了這個家庭隨著社會變遷而發生的巨大變化。

說起當年參軍的事情,張守仁拿出了自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復員建設軍人證明書,上面清楚地記錄著老人參軍的時間、地點、兵團、任職等,還有立功的記錄。“這些都是我參加戰爭的憑證。”老人指著證明書說。看到那張穿軍裝的照片時,張守仁抬頭望向窗外,記憶又回到70年前。 張守仁是遼寧撫順人,年幼時家中非常貧困,時常吃不上一頓飽飯。1948年,18歲的張守仁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後參加了許多戰役。回想起曾經的歲月,他心中充滿了感慨:“記得當時我在39軍17師通信連當通信兵,1948年11月,我們從瀋陽出發歷經一個多月走到天津,在一次戰役中需要過一段橋搶佔高地,由於橋窄人多,不少士兵都從橋上掉進了冰窟窿裡,我們被大夥兒從冰裡救出來後,不顧寒冷,立馬進入戰鬥狀態,當時的戰爭真的是很殘酷。”

微故事|大武口区张守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眼中的家乡变迁

張守仁告訴記者,參加淮海戰役後,緊接著就是渡江戰役,他們用一個多小時就過了江,見證解放全中國的重要時刻。在新中國成立後,張守仁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張守仁退役後在撫順的露天煤礦負責維修電鎬。1958年,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寧夏建設,他來到了石嘴山市大峰礦工作。從部隊退役到寧夏參加生產建設,張守仁向我們描述了他和老伴剛到石嘴山時的情形。“剛到這裡的時候,這裡環境很不好,街上人煙稀少,住的土房子,街道也窄。”張守仁說,他初從撫順來到石嘴山,住的是一間21平方米的土窯洞,那是他在石嘴山的第一處家。“過去我們住在大峰礦區,那裡是彎彎曲曲的巷道和雜亂無章的平房,沒有上下水,更談不上天然氣,我的7個子女都是在那裡出生的,一家9口人擠住在一起。”張守仁說,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家工作熱情高漲,這些年,看著城區發生的變化,作為城市建設的參與者,他很是欣慰。1988年,退休後的張守仁一家從土坯房搬到了大武口區前進南路140號樓居住,65平方米的樓房讓他高興不已。“當時樓房是個稀罕物,能住上樓房我們一家人高興了好一陣子。”前兩年,由於樓房年久失修,張守仁所住的樓棟納入舊房改造項目,2017年張守仁家舊房置換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樓房。“現在的生活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哪能想到自己會住上這麼大的房子。”已在石嘴山生活了60載的張守仁,至今口音中仍帶著濃濃的東北鄉音,他說,這裡已是他的另一個故鄉。

談起寧夏成立60年來自己生活中發生的變化,張守仁老人感慨萬千:“這幾十年有苦有甜,但總算熬過來了。現在兒孫滿堂,住上了新房,生活無憂,國家強盛,我和老伴別的什麼都不想,就想著好好保重身體,多活幾年,多看看家鄉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