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 乌伤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骆宾王 乌伤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公元626年,乌伤县(义乌)骆家塘村。

一个7岁孩童望着村中池塘里一群翩翩戏水的白鹅,一不小心就吟出了这首唐诗中流传最广,并且长期独霸儿童古典启蒙诗歌排行榜TOP1的个人著名代表作。

短短18个字,生动活泼,意境清丽,而又自然流露出童稚的天真烂漫。此诗作一出,在当时即掀起刷屏狂潮,男女老少齐呼“神童”,使得这个7岁孩童一出场就成为初唐诗坛的现象级人物。

没错,这个网红BOY正是初唐四杰中最具传奇色彩的骆宾王。

骆宾王 乌伤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骆宾王(约619—684) 字观光,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他出生于义乌骆家塘村,后来搬迁到廿三里 “李唐”村。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们扭转了隋唐以来宫体诗的颓废风气,为盛唐诗歌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是金华地区出现较早的全国知名文人之一,还是满腹经纶、恃才傲物、不随俗流的正义之士,是以匡复大唐为志向,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英雄壮士。

骆宾王 乌伤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A.节义骆宾王

公元前222年,秦设立了乌伤县,古称“越右通都”,为金华八县的发展根基。义乌是乌伤县的继承者,向以人文渊菽、名家辈出而著称浙中。

骆宾王祖上是东汉章帝时期的尚书郎骆雍临(字季周),他从陕西周至骆谷迁徙到浙江义乌。骆姓曾经是义乌的世家大族,从东汉到三国时期,骆俊、骆统、骆秀祖孙三人都是著名的文臣武将,因为人品高尚、才华卓著很有名气。唐代以后,由于义乌兴盛“耕读家风”,且久盛不衰,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学士,义乌成了名士辈出、英才迭现的“文明古邑”,骆宾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清代朱侯甫曾任义乌儒学教谕,他在“梅林骆氏宗谱序”中写道:宗祠匾额上挂着“李唐骆氏宗祠”。原来,骆氏先祖植梅成林,就设堂号“梅林”,意思是不忘祖先;文忠公骆宾王以匡复大唐为志向,称自己的故乡叫“李唐”,是因不忘李唐皇朝。朱侯甫感慨:“不忘祖——孝也,不忘唐——忠也,忠孝哉,是里矣!”

骆宾王生于唐武德二年(619)。父亲骆履元曾任山东青州博昌县令,骆宾王随母离乡北上赴博昌父亲任所,于是在孔孟故乡得以幼奉庭训、探源百家。不久,父亲死于任上,才18岁的骆宾王要撑起这个家,处境艰难。22岁时,他带着县、州两级考试第一的成绩到长安应试,因为“小人”构陷没有考上。

与官员女儿结婚后,物质生活的困顿依然逼迫着骆宾王。落第三年后,由于地方官推荐加上父亲朋友的关照,骆宾王到长安军中做了秘书类的小官,33岁时因参与赌场劝架被冤枉,以“落魄无行,好与赌徒游”的恶名被罢职。

唐高宗永徽二年,骆宾王离京到豫州担任道王李元庆府属。3年任期满后,李元庆想推荐提拔他,要他“自叙其能”,以便向吏部推荐,同时洗刷“落魄无行,好与赌徒游”恶名。骆宾王不想亵渎名节,更不想自我炫耀,于是写了一篇《自叙状》提建议,没有自吹自擂。骆宾王任职期满不久,因为道王也被皇室猜忌,骆宾王只得辞职回到山东隐居。

乡野生活穷困潦倒且每况愈下,家中老母常年有断炊之忧,49岁时,骆宾王重新出山求仕,被太常寺卿刘祥道举荐,对策优等,任太常寺奉礼郎。骆宾王当时已是文坛领袖,很多人认为骆宾王屈才。裴行俭等高官公开力荐,所以半年后骆宾王又兼任东台祥正学士,即弘文馆学士。因秉性耿直,刚正不阿,骆宾王与沾满官场秽气的同事格格不入,朝廷奉礼郎要执行令人透不过气来的严格礼节,也和他作为诗人固有的浪漫气质很难融合,再加上他显赫的名声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嫉妒,两年后,因为摆放祭祀的稻粱黍稷顺序错了,太常寺丞问责时,被人揭发,骆宾王再一次被罢官。

骆宾王 乌伤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B.志士骆宾王

骆宾王52岁那年,边境战报传来,吐蕃大举进犯唐朝,当时西北边境军事失利的传闻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因为祭典坐罪,从军报国博得军功,改变待罪之身,是一条光明大道;同时,对于穷人骆宾王来说,这也是早日改变窘境的一个途径。后来者如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陈子昂、崔融、李峤、卢藏用等人,都有过类似经历。骆宾王写信给掌管用人大权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要求跟随薛仁贵从军效国。裴行俭与骆宾王同年,年轻时两人就共事过,对骆宾王的文才十分器重,很快给予批准,骆宾王于四月初离开长安,开始铁马金戈的军旅生涯。

出塞道上,骆宾王的诗歌以建功立业的抱负、个人身世的遭际为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积极用世的态度与仕宦蹭蹬的困境之间的冲突。一路上,他见识了什么是天山积雪,边庭落日,还有戍楼烽火,野马狼烟。伴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和羁旅的愁思,一首首情真意切、雄浑悲壮、慷慨激昂的军旅诗篇诞生了。这些诗意象、意境与过去和平环境里完全不同,语言含蓄凝练,言简意赅,骆宾王把西北边塞辽阔的山河景色、征戍将士思念故乡亲人的内心世界和诗人主观想象交融在一起,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丰富多彩的边庭作战生活。一些远在天边的地名如天山、交河、弱水、流沙、轮台、疏勒、蒲类津、马首山、温宿城、碎叶、玉门关等一一入诗,由此开启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为这一题材在盛唐的蓬勃兴起,起了先驱、示范的作用。

骆宾王接连写下了《从军行》《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夕次蒲类津》等诗篇,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在《从军行》中,他写下:“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抒写了“投笔从戎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在《夕次蒲类津》中,“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鼓励将士应当像班超那样英勇杀敌,万里封侯;爱国激情和英雄气概,溢于言表。其他同类诗歌还有《军中行路难同辛常伯作》《边庭落日》《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久戍边城有怀京邑》《从军中行路难》等。虽然立功边疆的理想没能实现,但军旅生活的亲身体验使骆宾王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

三年后,骆宾王又随军参加云南姚州平乱,取得胜利后向朝廷报捷的几道“露布”均出自他手。其中的战事描绘气势磅礴,文采飞扬,足以与“讨武”檄文媲美。姚州战事结束,骆宾王回京稍事停留之后,又奉命到四川的军队里服务。蜀中山水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向往,骆宾王得此良机,利用清闲时间饮酒赋诗,尽情游览各地的名胜古迹。道教峨眉山、青城山、八阵图遗址、都江堰,以及司马相如的琴台,卓文君的酒肆等,他都一一光顾,将所见所感融入诗歌。这些优美的山水抒情诗,也是骆宾王现存诗稿中光彩夺目的篇章。

上元三年(676)秋冬之交,骆宾王离开蜀中,做了陕西武功县主簿。十年宦海沉浮,长期在边塞从军,历尽艰难险阻,最终依旧是个九品芝麻官,对于心高气傲的骆宾王来说,悲伤痛楚在所难免。骆宾王创作了长诗《帝京篇》,一时朝野传颂,被誉为绝唱。58岁时,骆宾王转任陕西明堂县主簿,61岁时转任陕西长安县主簿。同年即仪凤四年,被提拔担任御史台侍御史,掌管纠举百官的工作,系朝廷的监察官,这是他这一辈子的最高职务。

骆宾王为人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因此在官场上一直受到别人的嫉妒与排挤。平素他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而今却要代表朝廷去“纠举百僚”,还要去指出朝廷的错误,岂不成了人家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骆宾王对官场的腐败风气历来深恶痛绝,正是这股风气的肆虐,让他深受其害。

武则天当政时,骆宾王任御史台侍御史不到半年,因为多次上书指责时政,结果他这个负责纠举百僚的人,反过来被人纠举,锒铛入狱,成为一名阶下囚。罪名竟是他当主簿时 “坐赃”,也就是贪污。其实,不过是因为家境贫寒,经过县令批准,预支了一年的俸禄。同年骆宾王遇赦出狱。调露二年,骆宾王任八品浙江临海县丞,因郁郁不得志,三年后辞官。

唐嗣圣元年(684)九月,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为其代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檄文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

骆宾王是人品、文品和志行高度统一的一代雄才。他以清正刚直修身齐家的性格,怀着经国安邦平天下的抱负,力图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不为时所用。时时处处受到奸佞小人的排挤和打击。骆宾王有心报国,却被弃如敝屣。于是心底郁积越深,喷发力越强。骆宾王字字珠玑,自然被全国文人雅士所喜爱,这就是骆宾王每当政治地位下沉,而文学声誉愈显的原因。

从匡扶大唐社稷,维护封建正统方面来看,骆宾王是志士,是为国捐躯的英雄。明代著名诗评家兰溪人胡应麟、义乌学者吴之器,以及《骆临海集笺注》的作者、清代义乌人陈熙晋等,在为骆宾王写传记时,不仅竭力赞扬骆宾王的文才,更推崇他的人品气节。胡应麟曾经两次上书州、郡督学,将骆宾王的塑像迎入州、郡的乡贤祠奉祀。明末义乌知县熊人霖,则为骆宾王建“唐杰流风坊”,并题诗其上。义乌本地乡贤曾经几度为骆宾王重修规模宏伟的下枫唐旧墓,屡毁屡建,百折不挠。每到新春佳节,各地的文人雅士纷纷相聚义乌,场面盛极一时。他们著文赋诗、记事颂德,深切缅怀骆宾王。

骆宾王 乌伤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C.文豪骆宾王

骆宾王七岁咏鹅,展示了惊人的创作天赋;骆宾王志向高远,却遭遇宦海浮沉;晚年因为贡疏被愆,身陷牢狱;讨武之檄,流传天下;相较于仕途上的窘境,骆宾王在文学领域却是成就非凡。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们都生活在高宗武后时期,才俊志雄、仕途淹蹇是他们身世的共同特点,四人又都以文章擅名,新旧《唐书》均有记载。

其实,“四杰”个性不同,所长亦不相同。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诗,“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王、杨长于五律。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

骆宾王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嵚崎磊落的气息,驾驭富艳瑰丽的词句,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

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婉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骆宾王之后的刘希夷、张若虚,盛唐的李颀、王维、高适,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谷、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之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不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不多见。

唐中宗复位后,下诏求骆宾王文,郗云卿最早编辑《骆宾王文集》保存诗130多首,文30余篇,共计10卷,数量不到骆宾王一生创作的1/10。后人收集了很多骆宾王诗文,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以清代义乌人陈熙晋编纂的《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有中华书局排印本存世。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

骆宾王崇尚孝义、刚正勇为。历经坎坷,饱受磨难,与正义正气人士结交。杜甫曾经写诗称赞“初唐四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如果单纯从文学史、诗歌史来看,骆宾王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他在政治史上的意义:他首先是一位才情卓著的文士,然后才是一位因一檄而名著史册的志士。在封建社会,从家国情怀、举义匡复唐朝社稷的政治视角看,骆宾王在政治史上的地位要高于文学史上的地位。“志士骆宾王”和“文士骆宾王”,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轶事

1.骆宾王墓地之谜

骆宾王之墓在哪里?

有义乌上枫塘、南通狼山等说法。

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六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南通城东黄泥口乡民掘地得冢,题石曰“骆宾王之墓”。启棺见一人衣冠如新,少顷即灭。随封以土,取石归,后碎其石。

到了清代,闽人刘名芳“掘得一唐字、半骆字断碣,瘗之狼山南麓。”《(乾隆)直隶通州志》记载狼山:“东麓有唐骆宾王墓”,陈文述“紫琅山下残碑在,犹是唐朝土一抔”(《颐道堂集》卷五十三《骆宾王墓》)、冯云鹏“老去孤踪白水荡,移来断碣紫琅山”(《扫红亭吟稿·骆宾王墓》)皆可为证,这表明清代骆墓已由黄泥口移到了南通狼山。

清同治三十四年(1908),朝鲜人金泽荣(1850—1927)游览狼山时,说亲眼所见骆宾王与文天祥部将金应之墓:

名山一片落苍茫,空际翩翩舞凤凰。江水倒开孤壁影,海天吹散瑞霞光。梵王宫殿黄金贱,烈士衣冠碧草香。林魈倘怜吾惫否,危栏千尺怕彷徨。(《游狼山》)

可知当时南通狼山仍有骆宾王与金应将军之墓,这也可以视为对我国相关文献记载的佐证。1927年,金泽荣在南通辞世。曹兢燮(1873—1933)有《挽金沧江》诗七首,他将金泽荣也安葬在了南通狼山,故而曹诗有“一抔新近骆宾王”之语。

2.传说曾为宋之问续诗

有人考证骆宾王死于687年。

自从唐代孟棨撰《本事诗》,首创灵隐续诗一说后,这个说法便在我国流传。宋末元初方回在《灵隐寺行呈伏虎岩》诗中说:“游戏伽陀祇夜章,岂无一人骆宾王。”暗用了骆宾王灵隐续诗的故事。

这一说法也流传到了朝鲜。朝鲜诗人具凤龄(1526—1586)曾夜宿鹫岩山泉光寺,见有老僧年八十余,身体犹强健,故而写诗称:“灵鹫峰前访古寺,天风寒月意清新。老僧八十犹强健,无乃当时续句人。”诗人于其后自注:“寺有老僧,故以灵隐骆宾王事戏之。”点明用骆宾王灵隐寺续诗之事。

诗人李建昌(1852—1898)有一首《灵隐寺》诗:“夜壑千松翠,秋江数柳黄。月明僧尽宿,谁是骆宾王。”

唐代考工员外郎宋之问,因事屡次被贬,后来流放到江南,途中来到杭州灵隐寺游览。这夜明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挖空心思作出第一联“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总感到不如意。寺内有个老僧点着长明灯,坐在大禅床上问:“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是为什么?”宋之问答:“弟子修业于诗学,刚才想赋诗以题此寺,无奈兴思不来,苦吟不得佳句。”老僧道:“请试吟上联。”宋之问即吟诵第一联给他听,老僧吟唱了几遍便说:“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惊讶于这两句诗的遒劲壮丽,接下去把这首诗吟到终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而老僧所赠的诗句,是全篇中最精辟的。

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却再也见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细的僧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宋之问继续盘问,他回答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潜逃了,官兵没有抓到他们。将帅们担心漏掉了大头目会落大罪名,当时死了几万人,因此找到与他俩相貌相似的人,砍下头来装在盒里呈送朝廷。后来,虽然知道他俩没死,也不敢再抓捕送往朝廷。因此,徐敬业能够成为衡山的僧人,九十多岁才死。骆宾王当年也落发为僧,遍游各处名山。后来到了灵隐寺,一年之后去世。当年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因兴复唐朝为名,可能人们俘获后又开脱了他们。”

历史的真相究竟为何?后人的研究考证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真相?谁也无法真正说清,骆宾王的下落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史学界普遍认为,骆宾王终迹南通的可能性最大。

骆宾王 乌伤大地走出的文豪志士

“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

为充分挖掘、梳理、展现金华人文脉络

本报与金华市政协文史委、金华市文物局共同推出系列文化报道“古婺芳踪”

用心整理和记录这座城市的历史,寻找八婺大地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欢迎社会各界关心金华文化事业的人士撰文、投稿、提供线索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特别支持 金华市地方志办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