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搶渡落雁河之戰

红军抢渡落雁河之战

1935年2月6日,正是大年初三,中央紅軍第一軍團及紅二師從敘永縣經金雞池、大壩及興文縣、興堰、先鋒、德勝(今為九絲城鎮)、建武,抵達石碑鄉。當時,國民黨的前敵司令薜嶽,親率中央軍(群眾說是“遭殃軍”)勁旅,馬不停蹄地與紅軍渡過湘江後就尾追不捨,並命令川軍潘文華所屬的教導師為先頭部隊,從敘永開始就跟蹤追擊,在僅距石碑20華里的德杭壩(今興文縣九絲城鎮)紮營。紅軍為了擺脫敵人,儘快趕到雲南的扎西(今威信縣城)接受新的戰鬥任務,搶渡“落雁河”就成了當務之急!

當然,“落雁河”並非烏江天險,也不象赤水河那樣水深流急,在英雄的紅軍面前。本來就不值一顧。然而前有阻敵(地方武裝勢力)。後有追兵,稍有遲延或疏失,就會遭受大的損失。

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親自領導下,紀律嚴明,所到之處。耕市不驚。秋毫無範,以致吸引了石碑人民扶老攜幼地擁集河邊圍觀。紅軍的政工人員立即展開了宣傳活動;文工隊也為群眾唱歌跳舞,戰士們還向群眾親切地恭賀新禧!當群眾聽到紅軍急需尋覓渡河工具的時候,人群中就閃出兩個不到20歲的船工,先向紅軍打個招呼,再做了個划船的姿勢,就帶著幾個紅軍戰士,向不遠處的蘆葦叢奔去,從隱沒在蘆葦叢中的巖框裡推出藏匿的兩隻雙漿小木船,讓紅軍指揮員立即組織戰士登舟渡河。但人多,船少且小,象這樣要幾時才能渡完這支隊伍呢?紅軍指揮員迅速作出決定,搭浮橋渡河!一位紅軍指揮員激動的喊道:“鄉親們——!紅軍搭浮橋需要材料,我們一定照價購買,希望大家給我們熱情的支援”!群眾聽說就飛快地跑回離河一里多路的家中,拿來了楠竹、門板、門枋、木板、木梯子和繩子,有的甚至拿來了長條桌、高板凳和桌子,充作架橋器材,同紅軍一起動手,在冰涼刺骨齊胸深的河水裡,很快就搭起了一座寬闊平整的大浮橋,供紅軍戰士平安跨越。紅軍戰士和石碑人民望著自己架設的浮橋,不由激動非常,異口同聲地說:這是“軍民橋啊”!

紅旗招展,軍號嘹亮,紅軍戰士隔江高揮五星軍帽向勤勞樸實的山民告別致意,感謝石碑人民的熱情支援;石碑人民佇立“落雁河”畔,凝望著革命鐵流隱沒在白雲深處,去洛亥的大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和所屬紅二師,就是從這條大路經洛亥翻越王場(今王家鎮),去雲南扎西集結待命的。

這時,撐船渡紅軍過河的兩個小夥子,棄船登岸了。他們是王雙友、王清友兩堂弟兄,人民對他們弟兄讚不絕口,興高采烈地談著紅軍的感受!從此,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在她領導下的英勇的中國工農紅軍給石碑人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正當人們拆卸了浮橋往回走的時候,伴隨著鞭炮似的槍聲,國民黨的“遭殃軍”(中央軍)和川軍向紅軍尾追而來了。原來薛嶽和潘文華都各自心懷鬼胎,大家都在玩弄“臨敵不前,保存實力”的花招,遠遠地跟在紅軍後面,因此,他們在得知紅軍已渡河而去之後,才虛張聲勢,沿途鳴槍仗膽地穿場而過,一路上還搜到了很多“戰利品”——雞、鴨、臘肉和豬兒粑面。可慘啊!紅軍剛走,石碑人民又陷於白色恐怖之中!日夜盼望紅軍早日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