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諾天使付利軍:創新不是發明創造,一定是跟商業化和規模化應用有關

英诺天使付利军:创新不是发明创造,一定是跟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有关

由與聯合舉辦,TDC 2016·中國創新升級高峰論壇於12月3日在上海市新國際博覽中心順利召開。現場英諾天使合夥人付利軍先生就《消費升級驅使下的創新創業》為主題發表了演講,以下為鴕鳥電臺整理演講全文,內容有刪減。轉載需註明。

剛才鄉長講到三通一達,當年做快遞行業信息化的公司現在有150家,今天最小的快遞公司值180個億,請問那些IT公司去哪裡了?我覺得很震撼,可能創業還是要回到生意的本質吧。

創新一定是跟商業化和規模化應用有關的。

我覺得在上海,今天大家都覺得創業環境不好,是因為大家對創新創業的理解還是有問題的。其實今天政府提的很多東西是發明,而不是創新。創新一定是跟商業化和規模應用有關的。所以創新應該是等於發明加商業化,一定要大張旗鼓的講商業化。對投資人來講,可能發明等於創造乘商業化。

今天政府理解的創新等於科技發明,這是今天上海創新的一個最大的誤區。你跟政府的人講滴滴打車,他肯定覺得這個公司沒什麼創新。但是不妨礙它引入了一百億美金投下去,這能產生多少就業產生多少稅收?從這個角度來講,創新還是很重要的。

什麼叫創業?一大堆定義,我不詳細講了。重要的講一下,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區別。今天大家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候,不是隨便開一個小餐館就是創業,可能是開餐館和開連鎖餐館的區別。第二,創新還是要和商業化很好的結合。

創新的核心要素依然是機會、資源和團隊。

今天很多機會都是被投資人給忽悠的,去年投資人忽悠特別多的是文創,包括我們英諾也在講。今天所有人都在講人工智能,再往前講P2P,再往前講智能硬件,投資人講的都是坑。這裡面的核心問題是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

第二個,資源,我認為對創業來講核心的兩個資源,第一個資源是錢的資源,這一點,上海的創業者其實挺吃虧的,上海的創業者不太會面對投資人講故事。所以我建議,上海的創業者還是要每個月去一趟北京,你花29天干活,花1天學吹牛。北京的也要經常來上海,北京的是花29天在吹牛,只有1天在幹活。所以上海的創業者很簡單,老老實實按照北京吹牛的東西開始幹,你幹了29天干出來了他還在吹牛。

另外,創業遇到的最大的檻就是如何找人的問題。找人,你不能太技術化,非常多的創業者來找我們問說付總,我應該給這個人多少工資多少股份多少待遇等等。這些都是創業者應該培養的能力,你叫做忽悠也好什麼也好,你做成了就是企業家,做不成就是騙子。所以職業經理人創業,我給他們的第一句話永遠是,當你開始創業的時候你就沒有機會做好人了。你做得再好再勤奮,不會所有人都說你是好人。創業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創業是生存者的遊戲。

互聯網創業,TMT創業,尤其要向傳統企業家學習的就是他們對生意的理解對人的理解。另外上海的創業者,領導力還是不夠,像鄉長,雖然上了大學,可能在領導力上,在江湖上,還不如沒上大學的人。互聯網創業,TMT創業,尤其要向傳統企業家學習的就是他們對生意的理解對人的理解。

瞭解消費升級背後的規律。

什麼是消費升級?有體育,我們也在看,旅遊,醫美,二次元,還有文創。這些都叫消費升級,那麼對一個投資人來講,不是今天出了一個消費升級我就看消費升級,我們要了解消費升級背後的規律。

如何研究消費升級的規律?其實包括前兩天,柳傳志講了一個東西,大概的意思是說,最開始我們大家的著眼點都是關注產品,未來主要的機會,消費的機會,大概是服務和精神文化精神層次的消費。

第二個就是消費升級很大的機會來自人口變化。今天我們講的90後、95後,其實很多人玩二次元等等,但是總的來講,從花費的角度來講還是個小眾群體。未來中國的中老年人可能消費能力是最強的,因為他們自己的支配能力會更強。所以今天其實中老年的旅遊,其實他的收入,組團一次中老年的旅遊好幾萬塊錢,組團一次二次元可能要賠錢,賺個吆喝。另外,像鄉長講的一樣,中國的人口是嚴重的向城市群聚集,大的消費都出現在城市群。

第三,消費認知的變化。今天消費認知的變化,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今天中國的消費者懂了什麼叫好的產品,原來不太懂。原來那些在CCTV做廣告的人,把所有的中國人都忽悠了一遍,賣了很貴的東西。今天中國人有海淘,有各種各樣的東西,能夠欣賞能夠買得起好的東西。

另外,我們可以研究一下其他國家的發展歷史。

最近在看一本書,它把日本的消費升級分成四次,第一次是一九一幾年開始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回過頭來講,那時候比較多的都是國家主義至上,帶領大東亞共榮圈,這時候主要是國家的消費。再往後,二戰以後代表家庭的消費越來越多,再往後是個人的消費。真正發達國家,今天我們在講的共享經濟,其實首先是在發達國家,在日本和美國興起的。這個時候每個人更在意的不是買更高大上的車更高大上的什麼,可能更在意的是一個人的社會方面的問題。個人和公共事業的界限,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個人完全是為國家,然後就是我們為了家庭,再然後是今天有很大的問題是為了一個社會存在社會身份的問題,越來越多。

第三次消費時代,主要從家庭到個人,會越來越個性化。那些傳統品牌的衰落是必然的,未來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小眾品牌。包括我們的飲料,其實原來的產品的逼格高了很多,這也是很大的機會。另外第三次消費時代的人,比較崇尚健康。今天講的戶外旅遊等等這些事,包括跑步這都是。消費心理上更自我,中國人比老外更自我。

第四次消費時代,大概講的問題是說,逐漸的從個人意識轉變到社會意識,從私有主義到共享意識的追求。今天在中國的一線城市,像無印良品等等這些不太有品牌的會越來越多,日本這種也會越來越多。

整個中國,看下來,我們的機會在於第三消費和第四消費都有,甚至第二消費時代都有,就是原來效率太低。中國和日本的對比,中國的整個時代大概在日本的70年代左右,我們今天其實有兩個大的機會,一個機會是說我們需要有品質更好的產品,所以今天重提工匠精神。第二我們今天,因為移動互聯網發展得越來越快,今天的人越來越在意一件事情就是說,自己在社會中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以及自己的身份。

創新創業的機會,我們覺得大概有幾個機會,從創意到消費者,整個過程,前端就是工匠精神的機會,中間是產業互聯網的機會,後面是渠道升級的機會,最後是社群的機會。

一個地方能長出什麼樣的公司,是和整個創業的環境有關係的。

北上深的特色,北京主要是互聯網集群比較多,深圳的製造和外銷比較多,上海的消費服務的機會比較多,這也是長三角的機會。為什麼講這個?這跟創業有關係。一個地方能長出什麼樣的公司,是和整個創業的環境有關係的。尤其我個人覺得,其實跟早期的消費者有關係。在北京更多的早期消費者,是在互聯網領域。所有跟品牌相關的東西,上海的會越來越多,包括國際上好的產品會首先登陸上海。深圳外銷比較多,硬件產品比較多。

所以投資人在北上廣看點什麼?

在北京看黑科技比較多,包括清華,中科院,包括北航等等,在北京你發現男生穿得特別中規中矩的很掉鏈子,一定要整得跟張江男一樣,很受歡迎。科技公司在北京更有機會。另外北京媒體很發達,北京媒體比上海發達太多了,文創領域,其實好的公司是出現在北京。

深圳的,智能硬件或者硬件相關的公司一定是出現在深圳的,當年智能硬件最火的一個產品是電子秤,最開始出現的時候,大概兩千塊錢、一千多塊錢,今天電子秤的成本只有60塊錢,全世界只有深圳能做。

上海有主流的消費機構、主流的投資機構,在上海看的主要是消費和服務。

我們投資看好哪些領域

第一個看一下產業互聯網。曾經很火的B2B交易平臺都不行了,包括找某某網,其實都不行了。核心的問題就是說,互聯網解決了非常簡單的東西,並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存在即合理,原來沒有互聯網的時候大家都靠刷臉,大家都靠老鄉,效率比互聯網的效率還高。

所以未來其實產業互聯網或者B2B平臺的核心是服務平臺,互聯網介入整個,從信息獲取到過程交流到過程檢測到過程服務,到最後評價,每個過程服務的升級,互聯網全面介入。

服務升級大概是什麼概念?從一個經典的理論來講,服務升級模型。無論是品牌宣傳到服務的標準化到服務的提供方,都需要互聯網的介入。今天存在一個很大的機會,無論是今天在教育行業,在旅遊行業,

在很多行業,互聯網重構了整個服務流程,提供了更好的服務體驗。所以我們覺得,互聯網是第一大機會。

第二個,我們看得比較多的是社群經濟。剛才講的,其實我們在北京、上海等等地方,其實相當多的人,包括90後,都是原來不在一線城市,跑到上海以後,包括很熱門的同性戀社區,大家都需要存在感。所以社群經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社群經濟的核心就是我們認為,通過極客的熱情開發極品服務普通消費者,我們也看了很多這方面的公司。

另外我們花很大力氣看的一個行業是門店互聯網化,就是原來王健林和馬雲之爭,覺得沒有實體門店了,今天其實實體門店依然非常好,依然很有機會。首先要把支付和優惠券這一塊互聯網化。第二現在越來越多的門店互聯網化要求的是說,今天在門店剛剛起來的,毫無疑問要依靠互聯網,在美團在百度有更多的瀏覽來源。但是好的公司,80%的客戶來自於自己的老客戶。這樣的話,你的營銷成本會降低。另外你所有的激勵措施都直接激勵你的最終消費者,並且每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消費習慣都在你的平臺有記錄的話,也可以做到精準營銷。包括今天好的門店已經做到了無店長化,所有店員的收益、表現都直接由最終客戶打分。

還有一個就是大家看得比較熱的,包括英諾也投了蠻多的科技公司,我們比較堅持的一個理念就是,技術是一個手段,是一個工具,人工智能方面,我們在客服在醫療領域都投了好幾家公司。我們在機器人物流、機器人養老服務方面也投了很多公司。在大數據方面,我們主要看中大數據在營銷方面的價值。

謝謝大家。

求報道、談合作請添加“17051032624”為微信好友,或點擊提交,我要鴕鳥電臺來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