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诺天使付利军:创新不是发明创造,一定是跟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有关

英诺天使付利军:创新不是发明创造,一定是跟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有关

由与联合举办,TDC 2016·中国创新升级高峰论坛于12月3日在上海市新国际博览中心顺利召开。现场英诺天使合伙人付利军先生就《消费升级驱使下的创新创业》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以下为鸵鸟电台整理演讲全文,内容有删减。转载需注明。

刚才乡长讲到三通一达,当年做快递行业信息化的公司现在有150家,今天最小的快递公司值180个亿,请问那些IT公司去哪里了?我觉得很震撼,可能创业还是要回到生意的本质吧。

创新一定是跟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有关的。

我觉得在上海,今天大家都觉得创业环境不好,是因为大家对创新创业的理解还是有问题的。其实今天政府提的很多东西是发明,而不是创新。创新一定是跟商业化和规模应用有关的。所以创新应该是等于发明加商业化,一定要大张旗鼓的讲商业化。对投资人来讲,可能发明等于创造乘商业化。

今天政府理解的创新等于科技发明,这是今天上海创新的一个最大的误区。你跟政府的人讲滴滴打车,他肯定觉得这个公司没什么创新。但是不妨碍它引入了一百亿美金投下去,这能产生多少就业产生多少税收?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还是很重要的。

什么叫创业?一大堆定义,我不详细讲了。重要的讲一下,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区别。今天大家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候,不是随便开一个小餐馆就是创业,可能是开餐馆和开连锁餐馆的区别。第二,创新还是要和商业化很好的结合。

创新的核心要素依然是机会、资源和团队。

今天很多机会都是被投资人给忽悠的,去年投资人忽悠特别多的是文创,包括我们英诺也在讲。今天所有人都在讲人工智能,再往前讲P2P,再往前讲智能硬件,投资人讲的都是坑。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第二个,资源,我认为对创业来讲核心的两个资源,第一个资源是钱的资源,这一点,上海的创业者其实挺吃亏的,上海的创业者不太会面对投资人讲故事。所以我建议,上海的创业者还是要每个月去一趟北京,你花29天干活,花1天学吹牛。北京的也要经常来上海,北京的是花29天在吹牛,只有1天在干活。所以上海的创业者很简单,老老实实按照北京吹牛的东西开始干,你干了29天干出来了他还在吹牛。

另外,创业遇到的最大的槛就是如何找人的问题。找人,你不能太技术化,非常多的创业者来找我们问说付总,我应该给这个人多少工资多少股份多少待遇等等。这些都是创业者应该培养的能力,你叫做忽悠也好什么也好,你做成了就是企业家,做不成就是骗子。所以职业经理人创业,我给他们的第一句话永远是,当你开始创业的时候你就没有机会做好人了。你做得再好再勤奋,不会所有人都说你是好人。创业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创业是生存者的游戏。

互联网创业,TMT创业,尤其要向传统企业家学习的就是他们对生意的理解对人的理解。另外上海的创业者,领导力还是不够,像乡长,虽然上了大学,可能在领导力上,在江湖上,还不如没上大学的人。互联网创业,TMT创业,尤其要向传统企业家学习的就是他们对生意的理解对人的理解。

了解消费升级背后的规律。

什么是消费升级?有体育,我们也在看,旅游,医美,二次元,还有文创。这些都叫消费升级,那么对一个投资人来讲,不是今天出了一个消费升级我就看消费升级,我们要了解消费升级背后的规律。

如何研究消费升级的规律?其实包括前两天,柳传志讲了一个东西,大概的意思是说,最开始我们大家的着眼点都是关注产品,未来主要的机会,消费的机会,大概是服务和精神文化精神层次的消费。

第二个就是消费升级很大的机会来自人口变化。今天我们讲的90后、95后,其实很多人玩二次元等等,但是总的来讲,从花费的角度来讲还是个小众群体。未来中国的中老年人可能消费能力是最强的,因为他们自己的支配能力会更强。所以今天其实中老年的旅游,其实他的收入,组团一次中老年的旅游好几万块钱,组团一次二次元可能要赔钱,赚个吆喝。另外,像乡长讲的一样,中国的人口是严重的向城市群聚集,大的消费都出现在城市群。

第三,消费认知的变化。今天消费认知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今天中国的消费者懂了什么叫好的产品,原来不太懂。原来那些在CCTV做广告的人,把所有的中国人都忽悠了一遍,卖了很贵的东西。今天中国人有海淘,有各种各样的东西,能够欣赏能够买得起好的东西。

另外,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

最近在看一本书,它把日本的消费升级分成四次,第一次是一九一几年开始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回过头来讲,那时候比较多的都是国家主义至上,带领大东亚共荣圈,这时候主要是国家的消费。再往后,二战以后代表家庭的消费越来越多,再往后是个人的消费。真正发达国家,今天我们在讲的共享经济,其实首先是在发达国家,在日本和美国兴起的。这个时候每个人更在意的不是买更高大上的车更高大上的什么,可能更在意的是一个人的社会方面的问题。个人和公共事业的界限,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个人完全是为国家,然后就是我们为了家庭,再然后是今天有很大的问题是为了一个社会存在社会身份的问题,越来越多。

第三次消费时代,主要从家庭到个人,会越来越个性化。那些传统品牌的衰落是必然的,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小众品牌。包括我们的饮料,其实原来的产品的逼格高了很多,这也是很大的机会。另外第三次消费时代的人,比较崇尚健康。今天讲的户外旅游等等这些事,包括跑步这都是。消费心理上更自我,中国人比老外更自我。

第四次消费时代,大概讲的问题是说,逐渐的从个人意识转变到社会意识,从私有主义到共享意识的追求。今天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像无印良品等等这些不太有品牌的会越来越多,日本这种也会越来越多。

整个中国,看下来,我们的机会在于第三消费和第四消费都有,甚至第二消费时代都有,就是原来效率太低。中国和日本的对比,中国的整个时代大概在日本的70年代左右,我们今天其实有两个大的机会,一个机会是说我们需要有品质更好的产品,所以今天重提工匠精神。第二我们今天,因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得越来越快,今天的人越来越在意一件事情就是说,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自己的身份。

创新创业的机会,我们觉得大概有几个机会,从创意到消费者,整个过程,前端就是工匠精神的机会,中间是产业互联网的机会,后面是渠道升级的机会,最后是社群的机会。

一个地方能长出什么样的公司,是和整个创业的环境有关系的。

北上深的特色,北京主要是互联网集群比较多,深圳的制造和外销比较多,上海的消费服务的机会比较多,这也是长三角的机会。为什么讲这个?这跟创业有关系。一个地方能长出什么样的公司,是和整个创业的环境有关系的。尤其我个人觉得,其实跟早期的消费者有关系。在北京更多的早期消费者,是在互联网领域。所有跟品牌相关的东西,上海的会越来越多,包括国际上好的产品会首先登陆上海。深圳外销比较多,硬件产品比较多。

所以投资人在北上广看点什么?

在北京看黑科技比较多,包括清华,中科院,包括北航等等,在北京你发现男生穿得特别中规中矩的很掉链子,一定要整得跟张江男一样,很受欢迎。科技公司在北京更有机会。另外北京媒体很发达,北京媒体比上海发达太多了,文创领域,其实好的公司是出现在北京。

深圳的,智能硬件或者硬件相关的公司一定是出现在深圳的,当年智能硬件最火的一个产品是电子秤,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大概两千块钱、一千多块钱,今天电子秤的成本只有60块钱,全世界只有深圳能做。

上海有主流的消费机构、主流的投资机构,在上海看的主要是消费和服务。

我们投资看好哪些领域

第一个看一下产业互联网。曾经很火的B2B交易平台都不行了,包括找某某网,其实都不行了。核心的问题就是说,互联网解决了非常简单的东西,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存在即合理,原来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大家都靠刷脸,大家都靠老乡,效率比互联网的效率还高。

所以未来其实产业互联网或者B2B平台的核心是服务平台,互联网介入整个,从信息获取到过程交流到过程检测到过程服务,到最后评价,每个过程服务的升级,互联网全面介入。

服务升级大概是什么概念?从一个经典的理论来讲,服务升级模型。无论是品牌宣传到服务的标准化到服务的提供方,都需要互联网的介入。今天存在一个很大的机会,无论是今天在教育行业,在旅游行业,

在很多行业,互联网重构了整个服务流程,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体验。所以我们觉得,互联网是第一大机会。

第二个,我们看得比较多的是社群经济。刚才讲的,其实我们在北京、上海等等地方,其实相当多的人,包括90后,都是原来不在一线城市,跑到上海以后,包括很热门的同性恋社区,大家都需要存在感。所以社群经济是一个很大的机会。社群经济的核心就是我们认为,通过极客的热情开发极品服务普通消费者,我们也看了很多这方面的公司。

另外我们花很大力气看的一个行业是门店互联网化,就是原来王健林和马云之争,觉得没有实体门店了,今天其实实体门店依然非常好,依然很有机会。首先要把支付和优惠券这一块互联网化。第二现在越来越多的门店互联网化要求的是说,今天在门店刚刚起来的,毫无疑问要依靠互联网,在美团在百度有更多的浏览来源。但是好的公司,80%的客户来自于自己的老客户。这样的话,你的营销成本会降低。另外你所有的激励措施都直接激励你的最终消费者,并且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都在你的平台有记录的话,也可以做到精准营销。包括今天好的门店已经做到了无店长化,所有店员的收益、表现都直接由最终客户打分。

还有一个就是大家看得比较热的,包括英诺也投了蛮多的科技公司,我们比较坚持的一个理念就是,技术是一个手段,是一个工具,人工智能方面,我们在客服在医疗领域都投了好几家公司。我们在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养老服务方面也投了很多公司。在大数据方面,我们主要看中大数据在营销方面的价值。

谢谢大家。

求报道、谈合作请添加“17051032624”为微信好友,或点击提交,我要鸵鸟电台来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