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這兩天,全國不少地區迎來大雨。

隨即,街道成河、車輛“水中游”的圖片、視頻就刷爆了網絡。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北京市回龍觀龍錦二街育知東路交叉口下水蓋被衝開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即使再大的雨,公司也依舊會記住你的遲到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而每當這樣的城市因汛期內澇變成“看海勝地”時,青島都會因“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標籤飽受讚譽。有一種網絡熱傳的說法是,“德國佔領青島17年間,沒修別墅,沒蓋大樓,沒搞佈滿噴泉鮮花和七彩燈光的廣場,卻費九牛二虎之力把下水道修了。100年以後,全中國都看見了一個從來不被水淹的青島。”

在一些網帖中,有人說“不管下多大的雨,青島路面的積水從不會沒過腳脖子”;某電視相親節目中,青島籍男嘉賓驕傲地對女嘉賓說“來青島吧,我們這裡暴雨天上下班永遠不怕堵”……德國下水道真那麼牛嗎?青島是否真不怕水淹?不怕水淹真全是德國人百年前的功勞?

近日,新華社記者通過實地探訪和調查,對諸多“傳說”進行了求證,探明瞭諸多“神話”真相。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青島下水道結構圖。

傳說一:青島不怕淹,得益於百年前的排水系統?

真相:“德國製造”管網目前佔比不到千分之一

不少網民認為,青島號稱“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於上世紀初德國人佔領青島期間修建的排水系統。很多網帖的依據,應該是源於南方某媒體2010年刊發的報道《青島古力:一百年前的遠見》。青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陳勇認為,德國建設排水系統的理念對青島確有影響,但“青島不怕淹靠德國下水道”這種歸因太簡單、不夠客觀。

青島市市政公用建設中心副主任黃緒達說,德佔時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網因為超期服役和城市規劃等原因,已陸續被翻建整修,只有位於安徽路和大學路的約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汙水管線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島市內三區排水管網總長約3000公里,德佔時期修的管網佔比不到千分之一,對整個青島排水系統影響已經非常小了。

記者還實地探訪了仍在使用的2.66公里德國排水管網。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位於青島前海一線,距離青島著名景點——棧橋只有幾百米遠。管道口是一個約3米長、2.5米高的長方形,內部則與西北的窯洞類似。

網上曾有傳言說管道內可以跑大卡車,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但小轎車單向通行應該毫無壓力。

專家認為,青島極少發生嚴重城市內澇,是特殊自然地理環境、溫和氣候水文條件和完善排水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青島是典型山、海、城一體的濱海城市,這種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經地面徑流匯入大海;青島地處溫帶季風區,降雨時空分佈相對均衡,極少出現颱風、連續強降雨等極端天氣;此外,青島在城市排水管網系統建設方面投資很大,排水管網建設標準和密度在國內處於較高水平。

傳說二:德國造的管網附近都有神秘“油布包”?

真相:僅是多餘零件隨機存放,並非專門儲備

另一個流傳甚廣的是關於“油布包”的傳說:青島下水道使用百餘年後,有些零件需要更換,但青島師傅不會修。他們打電話向德國那邊求助,德國人淡定地說,根據德國的施工標準,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範圍內,可以找到備件。青島師傅按照線索找到一個小倉庫,裡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金屬元件,雖歷經百年卻依舊光亮如新。

對於這個傳說,黃緒達認為“純屬子虛烏有”。黃緒達表示,當年德國侵佔青島時,我們國家基本沒有工業,井蓋等一些零部件確實要從德國運過來。德國和中國距離很遠,會多運一些零件作為備件,在完成管網建設後,德國人會把一些備件存在那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確有工人在地下管網發現過一些配件,“但這並非德國人專門、精確放置,而只是一些多餘的零部件隨機存放在那裡而已。”

網絡上對這一傳說也不乏質疑。3年前,有人在知乎提問“德國人修的青島老城區的地下排水系統,有那麼神嗎”,青島市城市管理局排水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喬全榮的回答獲得了兩千多個贊。最近,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油布包”說法明顯缺乏常識——“下水道一般是陶的、瓷的或者水泥的,不存在金屬元件。”

還有專家分析認為,“油布包”傳說有可能是根據德國別墅的故事演繹的。德國人當時在青島建了不少別墅,他們離開中國後,有一些人對自己的別墅非常掛念,因此寫信給後來的主人,提醒修繕並告知一些備件的存放位置。或許,“油布包”傳說是人們對“德國製造”、德國“工匠精神”心生嚮往的一種過度演繹。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青島安徽路地下排水管道的入海口,這段排水管道是仍在正常使用的德國地下管網。

傳說三:青島是中國最早實現“雨汙分流”城市?

真相:德國的確在青島率先引入“雨汙分流”模式

網傳青島是中國最早實現下水道“雨汙分流”城市,這一點不假。據《膠澳發展備忘錄》記載,1900年德國首先提出“雨汙分流”概念,並將青島排汙系統分為分流式和混合式兩種。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汙水分別排入不同管道,糞便和生活汙水從一個管道流出,經處理後流入近海,雨水從另一個管道流出。“雨汙分流”的工程從論證到完工持續了5年之久,德國人顯示了特有的耐心和嚴謹。

據《青島市志·市政工程志》記載,德國人在沿海的歐人區的地下管網採用“雨汙分流”模式,華人區則是“雨汙合流”模式。德國人共建設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汙水管道41.07公里,雨汙合流管道9.28公里。

“德國管網‘雨汙分流’模式確實先進。一方面,它能確保強降雨時汙水排放不影響洩洪;另一方面,‘雨汙分流’確保雨水管道不會被汙水雜質堵塞。”黃緒達說,“青島市後來新建、改建排水管網中,97%都採用了‘雨汙分流’模式。”

不過,德國人當年做“雨汙分流”的初衷,並不是想造福青島的中國老百姓,而是想讓殖民者享有乾淨衛生的宜居環境。在城市化開發初期,當地人隨地大小便的生活習慣令德國人頭疼不已,甚至引發過一場瘟疫。德國膠澳總督府在中國城市排洩物清運方式基礎上,制定了一套地下管網“雨汙分流”改良方案。

最近,一篇題為《德國良心下水道真相:曾坑慘中國人,排水效果全靠中國製造》的微信朋友圈熱傳,迅速獲得“10萬+”瀏覽量。“雨汙分流”的設計是否“坑慘中國人”?青島市檔案局社會宣傳處調研員張蓉可能比較客觀:“老青島的‘雨汙分流’下水道大都集中在歐人居住區,這些汙水經泵站加壓後流經華人區的雨汙合流管道再排入海中,相比而言華人區環境質量明顯低於歐人區。”

傳說四:奢侈的德國人給排水管道貼瓷片?

真相:不是錢多,管道底部貼上瓷片是為防止管道被雜質堵塞

去青島市博物館參觀過的人,有不少對那裡保存的一段蛋型德國地下管網印象頗深。心細的參觀者還會發現,這段管網的底部貼著瓷片。因此,有傳言說奢侈的德國人連排水管道都貼瓷片。

記者近日來到青島市博物館二樓,發現在《青島史話》古韻悠長展區的展櫃中,存放著一段德佔時期的地下管道,高約80釐米、寬約40釐米,截面呈上寬下窄的雞蛋形,下面較窄的半部分確實被貼上了暗紅色的瓷片。

青島市博物館講解員孫曉雯介紹,德佔時期的地下管網大部分是“雨汙分流”模式,也有少部分是“雨汙合流”模式,博物館保存的這段就是“雨汙合流”管道的一部分。這段管道下端較窄的設計,使水流較少時保持一定的流速和動力。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夠快速流過,汙水中的淤泥和雜質也能被一起沖走;而上端寬闊的設計則是為了水流較多時,能夠實現快速流過、迅速排水。

這段管道的旁邊,陳列著一個德佔時期的下水道井蓋,中間有一個字母“K”。字母“K”是德語“膠澳”(KIAUTSCHOU)的首字母,膠澳是青島的舊稱。青島人把下水道井蓋叫古力蓋,這是德語“GULLY”的音譯,也就是雨水管道的意思。這一名稱一直延續至今,是德佔時期下水道系統在市民生活中的一種延續。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青島市博物館保存的一段德佔時期青島下水管道,底部貼有瓷片。

傳說五:德國人百年前就有汙水處理意識?

真相:德國人對汙水排放確實很講究

黃緒達介紹,當時青島中心城區的汙水如果排入前海,會對海灘造成汙染;排入後海,則會汙染港口錨地。經過嚴謹考證,德國技術人員最終將排汙點選在團島的最西端,緊靠膠州灣入口的海峽處選定了排汙口,該地不僅水深,而且強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澱物沖走。

據史料記載,後來德國人採取汙水淨化處理,通過管道集中送至市內幾處化糞池,分別位於廣州路、太平路、樂陵路、南海路等地,總容量500立方米,淨化處理後排入團島附近的海水中。由於這個排汙口遠離主城區,僅靠自然落差無法完成汙水流動。為此,德國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點設立汙水泵站,用電力發動機驅動汙水加速流動,避免淤積。

張蓉表示,德國人對青島的城市建設煞費苦心且著眼長遠。在德國人看來,青島地下管網建設和汙水處理不是單純市政建設,而是事關德國在東亞的“國家形象”。

“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迫切希望把青島建成東亞的一個模範殖民地,彰顯自身能力,與英、法競爭。因此,德國在青島不惜代價地採用當時最新科技,並在市政建設、行政管理、路網建設、衛生保健等方面都採取了諸多政策和措施,客觀上對青島形成現代化的城市公共設施產生了影響。”張蓉說。

傳說六:任憑暴雨肆虐,青島從來不怕被淹

真相:青島防汛同樣“壓力山大”

陳勇說,其實青島並非不怕淹,遇到風暴潮與強降雨疊加、颱風過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壓力也很大。防汛前,地方政府會徹底清理地下管網;汛期中,針對一些窪地等重點防汛點,會派專人值守,出現積水立即處理。“另外,遇到天文大潮,一些古力蓋會被頂開。我們會在下方安裝防墜網,防止人員和車輛等墜入。”

不過,雖然德國當時的城市建設理念直接影響了青島後來的城市規劃,但有些設計也給現在的城市防汛帶來不少隱患。例如,膠濟鐵路穿越整個青島市區,當時修建了多個地下涵洞讓鐵路穿行,這些涵洞成為目前城市防汛重災區,幾乎每年這些涵洞都會被淹。為此,青島市在防汛期設置了警示牌,並派專人值守。

近些年,隨著“海綿城市”成為熱門概念,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到青島參觀學習,有些地方甚至希望複製青島的地下管網建設模式。

然而,正如喬全榮在知乎的回答所說,如今的城市與一百年前相比有了很大變化,每條馬路下都埋了十來種管道,不太可能像德國人當年那樣修建“可以跑汽車”的下水道了。

此外,市政建設必須考慮成本問題,比如,使用800毫米管徑可以保證100%不積水,300毫米管徑可以保證95%降雨不積水,成本卻相差數倍,到底如何選擇?畢竟城市建設用的是納稅人的錢,一定要做到100%不見得就是最好的選擇。

延伸閱讀1:

每當夏季暴雨如注,山東省青島市,總會自然而然火一把。

憑啥火?就憑青島獨家強項:不怕暴雨的強大排水系統。

國內一些一線城市,平瓢潑大雨澆幾個鐘頭,立刻漫成大災:黃金地段積水成河,地下超市灌成池塘,趕上高峰期,交通淹到癱瘓,汽車泡得熄火,幾乎滿城急抓狂。

偏就是青島不抓狂,強大的排水系統,多強的暴雨全扛住。曾有媒體直播:有次青島遭遇21小時強暴雨,有路段突發積水,排水工人打開應急排水閥,傾盆大雨中兩分鐘輕鬆排完,真是羨煞各地圍觀小夥伴了。

甚至就連某電視相親節目裡,青島籍男嘉賓衝心動女生深情喊話:來青島吧!我們這裡暴雨天上下班永遠不怕堵。驕傲宣言擲地有聲:不怕水災,青島是認真的。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青島的這項強大優勢,全國都認賬,但這種論調一直沒停過:你青島排水厲害又怎樣?還不是沾了德國人的光,靠了人家一百年前留下的排水系統。

拜青島曾被德國十七年殖民統治所賜,外加多年前,廣東某媒體一篇熱情謳歌德國排水系統的文章瘋傳。“德國一百年前排水系統造福青島”的說法,早傳得有鼻子有眼。

甚至還衍生出“神劇”版本:德國人留下的排汙管出了故障,青島師傅不會修,打電話給德國那邊,德國人淡定指點說排汙管旁邊有個油紙包,包裡的零件換上,立刻運轉自如。這傳言出爐,有些紙媒記者都激動了,撒腿跑來採訪,才知道那段神奇的德國排汙管,幾十年前就進了博物館,“油紙包”?要讓德國人聽了去,只會笑編這“神劇”的人沒文化。

其實如此“躺著受表揚”,大洋彼岸的德國人真慚愧了。德國人自己的《南德意志報》忍不住闢謠:青島強大排水能力,真不是我們功勞。

德國人說這話,不是謙虛,而是誠實。

那一套多年來不斷被美化,傳說造福了青島人的德國排水系統,在一百多年前的德佔時期,卻是青島人記憶中,不折不扣的災難。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1

德國排水系統的真相

德國的排水系統到底靈不靈,得看看德國人最早在青島怎麼修的。

晚清光緒年間,清政府被德國胖揍一頓,甩手就割了青島。而後德國人刺刀閃亮殺到,上來就劃片佔地強拆,青島口和青島村一代的黃金地段,統統被德國人強制划走,成了白人專用生活區。居民統統被強拆趕走,無數人家流離失所。“德國造福青島”的論調,以這血淚為開始。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德國膠澳總督府舊址。圖片來源:青島新聞網

而以德國人嚴謹認真的性格,佔了好地段更得住得舒適安全,城市排水更馬虎不得。於是完全以德國最先進工業技術修造的城市排水系統,就這樣在青島應運而生。

這套排水系統有多強大?首先是領先全球的理念:雨汙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洩與生活汙水排洩分開處理,專門修築十二條分流雨水的暗渠,總長5464米,更有總長29點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點07公里的排汙管道。如此強大排水系統,當年造訪青島的亨利親王就曾自豪斷言:亞洲第一!

而看看這套排水系統的工藝水平,卻更強大得令當時國人咋舌:獨特“V”字形水泥抹面陶瓷貼底的德式排水管,橫斷面八十公分,且哪怕水量極小,都能保持高速排洩。

也的確,這些一百年前的大管道,好些直到今天還在發揮餘熱。

而比這更讓當時國人震撼的,是那些專用排雨水的暗渠,基本都是直徑半米以上的大管道,寬敞到人都能站立,沿海暗渠排洩口,直徑更到兩米,今天每當青島排水,它都忙得熱鬧。

以當時德國膠澳總督府的備忘錄裡說,當時德國修這一套系統,是懷著大夢想的,要把青島打造成德國的療養勝地,一切工藝建造,清一色高標準嚴要求,修出這強大效果。

但這套公認強大的排水系統,對於當時青島的華人百姓來說,非但不是造福,相反是徹頭徹尾的災難。

因為德國人花這麼大力氣,是為了德國聚居區住的考究舒服,所以整個排水系統,都圍繞德國居民區修。以民國名流康有為的記錄,青島的德人聚居區,簡直是風光流連忘返。而華人居住區,怎一個髒差了得,常年汙水橫流,且瘟疫傳染病橫行,走在街上臭氣熏天,根本沒法住人。

為什麼鬧成這樣?汙水都排華人區了唄:德國人在德國居住區“雨汙分離”,排到華人區,就是“雨汙合一”,雨水汙水經過加壓後,一股腦往華人區排。所謂強大的德國排水技術,就是青島平民百姓們幾十年糟心生活。

今天青島團島地區,當年就有德國人排汙的沉澱池,德國人居住區的汙水在這裡沉澱後入海,周邊的華人區,也就被惡臭肆虐了幾十年。團島一帶也常被叫“大糞場”。這德國強大排水系統,就是這樣乾淨留給德國人,汙水排給中國人。

如此缺德運轉,帶來了多少青島老百姓生活在汙濁裡的糟心生活。這樣的痛苦,直到新中國成立,經過痛下決心的治理,才算徹底結束。

至於德國人留下的管道管線?好些在發揮作用不假,但以德國《南德意志報》自己的統計:現在還保留的德國管道,只佔青島當前排水系統的3%,作用已經非常小。但這段闢謠傳到中國,竟又繁衍出新謠言:德國修造的佔青島排水系統百分之三的管道,竟然擔負了青島排水的所有重任!

對於如此缺乏科學常識的謠言,只能有一句反問:難道一百年前的德國下水道是核動力的?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2

青島排水,中國製造!

既然德國人留下的管線,早已打了醬油,那青島強大的排水抗洪能力哪來的?中國自己造的!

如果說德國排水系統,給青島留下的最大貢獻是啥?恐怕還不是那些體積恐怖場面震撼的管線,而是城市防汛的經驗理念。

早在新中國成立伊始,青島就完成了一場震撼全國的強大改造:1953年青島大港緯路明溝改造。

這個長六百米寬七米的臭水溝,就是德國排水系統的造孽後果,虐了青島人幾十年,這下不但被一口氣填平,更完全參考德國技術,把明溝改成了暗渠。舊址之上,還建成了街心花園。

這事意義有多大?看過老舍話劇《龍鬚溝》的,都能知道其中的辛酸與價值。而比起話劇裡的龍鬚溝,這青島版的“龍鬚溝”不但更惡臭更難填,治理方法也更強,花園取代了水溝,暗渠更確保了排汙暢通。如此一舉多得,當時就是全國典型,還被推廣各省學習。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樣,青島也在擴張,可與好些城市不一樣的是,青島的城市擴容,每一個步驟,都是排水系統先行。排汙排水管道鋪好了,其他才跟進。生活在青島的好些朋友都知道,這事多常見。但放在其他城市裡,這事多難得。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拿一個官方數據,上世紀九十年代,青島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這是什麼概念?這個數據拿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也絕對領先大半一線城市。發展到今天,青島的排水管道總長,早已超過了三千公里。當年德國領先世界的排水系統,放在其中,只是九牛一毛。

而且傳說中強大,能用百年的德國管道,今天絕大多數,都已經被重新翻修了,真正還存留的德國原裝管道,也是鳳毛麟角。

但雖說管道幾乎換光,但比起當年德國人嚴格的匠人精神,今天的青島排水施工,卻也一脈相承:以《青島市城市排水條例》的規定,青島排水系統的標準,比國家標準還要高。

值得一提的是“排水重現期”(水利學專用術語,指的是設計暴雨強度出現的週期,是道路排水設計的標準):國家標準半年到三年,青島標準高達三到五年,好些關鍵幹道的暗渠,竟是十到二十年。

也正是在這樣的標準下,青島的排水系統,才真正在每一年的暴雨風潮中,任你暴雨傾盆,我自巍然不動。

這樣的場面,與其說沾了德國的光,不如說青島真正學習了德國人的排水理念,以沉穩紮實的努力,證明了中國突飛猛進的大城市,一樣可以挺過暴雨的考驗。這個被很多人嘲笑為“沾光”的事件,其實是中國城市建設結結實實的驕傲!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3

躺紅的德國

青島沾德國光的說法,流傳起來很廣泛,說起來經不住推敲,但箇中的反思,卻頗多心酸。

其實本文寫到的內容,這麼多年裡,好些個有識之士,都有振聾發聵的好文章,告訴我們這個真相。我們寫這個問題,其實有些老生常談。

但為什麼還要寫?很悲哀的是,當又一年暴雨如注的時候,上一年被闢的謠言,又再一次反覆流傳。特別是在微信的傳播圈裡,所謂的德國油紙包,神一般的德國排水,強大的德國製造,各種毫無科學依據的傳言,依然有鼻子有眼,火遍朋友圈。

一個原因,現在的很多自媒體不經考證就什麼火發什麼,而大多數國人的知識面偏窄(這是很正常的情況,就如很多專業領域裡很高級的人才,術業有專攻,在其他領域裡就是小白,同理,接觸面單一造成的對事物認知也一樣),且大多數國人自我思考能力偏弱,導致謠言傳一年又一年。

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一部分國人的自卑心理在作祟,老是覺得我們自己做不出好的東西,都是要靠國外先進技術。

青島排水系統的奇蹟,多少年來反覆說,可是除了爭論到底是不是沾德國的光,卻有多少人看到這背後的意義:學習他人的長處,把他人的可貴精神和優秀技術,結合自己的優勢外加勤奮,最終變作自己的並傳承下去,不斷完善進化到更好,造福到一代又一代。

這個問題,往大了說,就是中國如何能自強,往小了說,就是如何做一個新時代人才。

答案很簡單:像青島人一樣認真修下水道!

延伸閱讀2:

從下水道說起,一座超級城市是如何運轉的

為什麼一到雨季,城市的下水道就會出問題?

今天,庫叔就帶你瞭解一下,地球上最繁華城市之一的紐約,擁有的170年曆史的下水道的奧秘。

文 | 凱特·阿歇爾 美國城市規劃專家

本文為瞭望智庫書摘,摘編自《紐約:一座超級城市是如何運轉的》,新經典文化2018年4月出版。原標題為《清潔》,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紐約擁有全美最龐大的下水道系統。長達數千英里的管線和幾十家汙水處理廠一起,每天都要處理十幾億加侖[1加侖水(美製)=3.79公斤水]的汙水。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美國攝影師和城市冒險家史蒂夫·鄧肯與好友探訪紐約下水道時拍攝的照片

由於寬敞明亮,紐約的下水道經常出現在好萊塢大片中,被用作打鬥的場景

1

紐約市下水道發展史

紐約市最早的下水道可追溯至荷蘭殖民統治期,當時曼哈頓下城區寬街中間挖掘了一條溝槽,上鋪設頂板。直到十九世紀中期,紐約市還沒有真正的下水道系統,住戶和商戶只是將廢水傾倒在後院的戶外廁所或直接倒在街邊的陰溝裡。

幾次嚴重的霍亂疫情爆發後,1849年,紐約市開始了下水道的建設。在接下來的50年裡,幾乎所有開發成熟的區域都有了下水道網絡,就連廉租房也開始提供抽水馬桶。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圖為紐約於1865年開始建設的下水道,建築材料主要是磚塊

但是經下水道系統流至城市周圍水域的汙水幾乎都未經過處理。直到1931年,紐約市才充分意識到建立汙水處理廠的必要性,併發布了建設現代汙水處理廠的詳盡方案。

美國第一所現代汙水處理廠建立於十九世紀晚期,在當時的布魯克林市。康尼島上則建起了一些小型設施,能夠讓固體沉澱至水箱底部,再將其移除掩埋,液體經氯處理後流入大海。這些處理廠大多在方案提出後的50年內全部竣工並投入使用。

2

紐約如何應對雨水?

紐約的汙水收集系統有六千多英里長的汙水管,直徑從6英寸到超過89英寸不等,還有14.5萬千個集水槽(雨水排水道)和5000個滲透井(讓彙集的雨水滲入地下的雨水井)。城市汙水管一般埋在地下10英尺以下,位於淨水管道以下,即使洩漏也不會造成汙染。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集水槽收集徑流,同時防止更大的物體,如垃圾和幼兒進入下水道。

在紐約,長方體集水槽較為常見,但也有其他形狀。

其內壁材料為混凝土或磚塊。常常能在一個交叉路口發現多達6個集水槽。

這些管道是在不同時期分批安裝的,材質不一。安裝在布魯克林和曼哈頓部分地區的年代最久遠的管道可追溯至1851年,材料為水泥、磚塊和黏土。比較現代和體積較大的管道則使用了鋼筋混凝土和鐵。但整個汙水管道系統的三分之二的材料為玻璃黏土,幾乎不受汙水化學反應的影響。

收集好汙水後,就要處理,那就不得不提一個關鍵詞:合流制。

所謂合流制,是指將雨水和汙水混合,送入同一處理廠。據說全美國僅有約800座城市使用“合流制下水道系統”,紐約就是其中之一。

在乾燥季節,這種系統不存在什麼問題。但到了雨季,如果雨水徑流超過乾燥季節流量的兩倍,雨水和汙水可能會向家庭和街道倒流。那個畫面,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所有超出工廠處理能力的水流都會被分流到合流制下水道溢流(簡稱CSO)排水口,不經處理即排放至海港。紐約港有700多個CSO排水口,其中紐約市有約450個。它們的使用率很高,因為平均每下兩次雨,就有一次會產生溢流,導致約400億加侖未經處理的廢水被傾入城市水道。

為了緩解這個狀況,紐約市建立了3個地下蓄水池——皇后區2個,布魯克林1個,用來容納過多的汙水,等水位下降後,再將溢流抽進處理廠。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圖中的藍點為分佈在紐約海岸線上的CSO排水口,每個排水口都有在紐約州環境保護局登記在案。

3

漂浮物如何清理?

紐約大都會區的居民對漂浮物相當熟悉了——塑料、紙張、泡沫塑料等會在暴雨之後積聚在海岸線或沙灘上。這樣積聚起來的物體大多數是街頭垃圾,暴雨時被捲入雨水井和下水道後,一路流出了CSO排水口。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CSO排水口解剖圖

紐約正在實施不少旨在減少港口漂浮垃圾數量的方案。

其中之一就是給城市街道的14.5萬個集水槽加罩。罩子作為擋板,可以防止進入槽中的漂浮物進入下水道,還能阻止下水道中的氣體飄上街道。雖然環保局及其簽約承包商仍然需要定期清理集水槽內堆積的垃圾,但罩子已將從集水槽進入下水道的垃圾量減少了70%-90%。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集水槽加罩,加罩前還需要檢查、盤點,並在電子地圖上標出各個集水槽的位置。

由此產生的數據庫和地圖,成為指導集水槽修復和維護的管理工具。

此外,環保局還在23個地點設置了浮動擋板或者水柵圍區,捕獲主要CSO 排水口的漂浮物。水柵圍區內有清理船專門清理漂浮物。用於清理的帶式清理船有四艘:朱鷺、笛 、綠鷺和雪鷺,每艘長度45英尺(約14米)。

這些船有能開合的“翼”來捕捉垃圾,有能將垃圾送進儲存區域的前部輸送裝置,還有將垃圾送進平底船的尾部輸送裝置。這些船每週抓取約4立方米垃圾,一個月能將一艘平底船裝滿兩次。

此外,紐約還有負責開闊水域的特別清理船“鸕鷀”。鸕鷀不使用傳送帶,而是用網兜收集漂浮物,因此可以撿起木材和其他水上重物垃圾。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大號清理船“鸕鷀”

4

汙水的最終歸宿在哪裡?

紐約市的日常廢水處理全靠14家汙水處理廠和約100個泵站。汙水處理廠的選址主要取決於紐約市地貌:它們儘可能建在了海拔最低處,這樣汙水可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工廠。泵站則負責在重力不足以推進汙水時提供動力,通常服務於海拔較低的地區。有了汙水處理廠,水裡的固體和泥狀混合物(即所謂的汙泥)就可以與水分離,水經過化學品處理後,流入大海。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汙水處理區域和工廠

同時,汙泥也被倒進了大海。

在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紐約都把分離出的汙泥倒在澤西海岸外12英里遠的某地,後來倒遠了些,在距離海岸106英里處。據統計,紐約每年都要朝海里傾倒超過600噸的汙泥,直到1991年才停止。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海洋傾倒點

說到這裡,還有一樁趣聞。1992年,國會禁止向紐約港傾倒汙泥之後,紐約的汙泥都要由火車運到2000英里外的邊遠村落謝拉布蘭卡。該地每天都要接收約250噸的汙泥,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汙泥堆場。

當地人對此倒表示歡迎,也儘量在起風時忍著這股氣味,畢竟是上門的生意。有人說“這像養豬場的味道”,也有人說“這是錢的味道”。2001年,環保局找到了更便宜的汙泥處理方式,謝拉布蘭卡才送走了最後一輛運輸汙泥的“便便車”。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運輸汙泥的“便便車”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四月,美國阿拉巴馬州的一個鎮子向該州的環保局強烈抗議,還差點兒打起官司,原因就是來自紐約的“便便車”滯留在了鎮子附近,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空氣質量。

據統計,紐約的汙泥最後的歸宿大多是為莊稼和其他種植物施肥——要麼經過處理製成化肥,要麼直接施用——改善土壤環境。

汙水、汙泥及水面漂浮物的清理,也帶來了較為顯著的影響。

大多數紐約人都能感受到過去的幾十年裡,五大區周圍的水域越來越清澈了。

垂釣者現在時常能看見或捉到過去多年沒出現過的銀花鱸魚、藍魚等。哈德遜河裡還能進行遊泳比賽。海岸線上的塑料瓶、鋁罐等垃圾也少見了。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可以說,從防澇效果來看,紐約的下水道系統相當完善,值得學習。從整體來看,下水道網絡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城市這個超級工程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