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绍兴美食——安昌腊肠

有这样一个江南古镇,平日古朴安静,每到冬天,就会出现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沿街挂满了腊肠、酱鸭、鱼干等,这就是绍兴安昌古镇。

舌尖上的绍兴美食——安昌腊肠

安昌古镇

"酱"被定义为绍兴人餐桌上的基础味道。安昌的腊肠和酱油远近闻名,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播出后更是火遍全国。挂在河岸边竹架子上密密麻麻的腊肠也是古镇一道特有的风景,古镇上的"仁昌酱园"不仅是一景,也是安昌腊肠好吃的秘诀之一,走到里面,几百只的酱缸整齐划一,蔚为壮观!在这些酱缸里,微生物的世界互相制约,此消彼长。"中国的酱",在人类的发酵历史上独树一帜,数千年间,它成就了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安昌腊肠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舌尖上的绍兴美食——安昌腊肠

古镇街道

据镇上老年人回忆,安昌腊肠的制作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镇上有位老爷喜欢吃肉,偶然品尝到新来的丫鬟本来留给自己吃的肉肠,醇厚浓郁,回味绵长,越嚼越香,竟然美味无比。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腊肠制作的手艺就在镇上流传开来,家家户户过年过节都自制腊肠。一时间安昌腊肠名声大振,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

舌尖上的绍兴美食——安昌腊肠

古镇广场

安昌腊肠的制作用料十分考究,腊肠均以手工灌制而成,选用上等精肉(以后腿精为佳),瘦肥搭配,以当地绍兴酒、手工酱油、糖等为佐料拌匀后灌入刮的薄如蝉翼的猪小肠内,分段结扎后晾晒。

现在快过年了,我们都应该尝尝这种古老朴素的美味,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制作过程吧。

1.制作地地道道的安昌腊肠宜选用附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的新鲜猪肉、猪小肠,另配置精盐、绍兴糟烧(白酒)、天然母子酱油、味精、白砂糖。

舌尖上的绍兴美食——安昌腊肠

猪小肠

2.将猪小肠平放在光滑的木板上,用小竹片轻轻地将肠内的粘稠物刮干净,待刮得薄如蝉翼后,先用盐渍,再用温水软化冲洗干净,按照一层肠衣抹一层盐的方式存放。待使用肠衣时,用水洗净,放入清水中浸泡2天左右。泡发时水温不可过高,以免影响肠衣强度。

舌尖上的绍兴美食——安昌腊肠

刮好的猪小肠

3.瘦肥肉分别先切成1-1.5厘米的小方肉丁,瘦肉丁用1%浓度盐水浸泡搅拌,促使瘦肉丁的血水加速溶出,然后用温水洗干净沥干。

4.以猪肉50 kg为例,按8:2比例配置瘦肥。辅料:50度以上绍糟烧(白)酒0.5kg、天然母子酱油8kg、味精0.2kg及白砂糖适量。当然,咸甜口感,可依个人口味,作适当添加。准备好以上材料后,将洗净的肥、瘦肉丁混合,投入配好的辅料,进行充分拌匀,使调味均匀腌渍肉中。腌渍时应防高温、防日光照晒、防蝇虫及灰尘污染。此处选用的母子酱油中应无食品添加剂,需特制,这也是安昌腊肠有别于其他香肠的一大特色。

5.第五步也就是最重要的灌肠了,将肠衣一端扎紧,另一端则套到不锈钢漏斗口,然后把腌渍过的小肉丁放入漏斗内,将小肉丁推送灌入肠衣内,待灌充整根肠衣后,封好端口。

舌尖上的绍兴美食——安昌腊肠

手工灌肠

最后按约15厘米长度的间距,用绳线扎结,分成一截一截小段腊肠。此处灌肠讲究手感,制肠师傅手呈握圈,不断捏抚并移动被肠衣包裹的腊肠,使腊肠粗细均匀。若腊肠有气泡,用小针戳破肠衣予以排气。

6.把灌扎好的腊肠置于太阳下,晒7天左右,再移入通风处晾挂风干3-5天,腊肠便可烹饪食用。此处环节尤为关键,将影响腊肠的品质。腊肠在晾晒过程中,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由于微生物和酶的作用,经微发酵,使腊肠中的猪肉蛋白质发生分解和分化,凸显安昌腊肠的独特风味,而且营养更丰富,利于人体吸收。

舌尖上的绍兴美食——安昌腊肠

安昌腊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