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新型城鎮化的「地方性」模式

01地方性工業導向下的英國鄉村城鎮化

英國的城鄉規劃體系較為健全,其在規劃建設有著鮮明的特色,尤其表現在地方性工業導向下的鄉村城鎮化模式上。

地方性產業發展是推動鄉村城鎮化發展的內在自覺動力,工業生產的集中性和規模性決定了其必然向城鎮集聚,或者促進新的城鎮聚落的形成,從而推動鄉村城鎮化進程。

英國在城鄉統籌發展中以鄉村自身優勢的本土農業資源為基礎,推動本地鄉村農業的二產化——“鄉村工業化”,鄉村工業促使了農業的規模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在工業發展較好的地方勢必會形成一種集聚各種要素的城鎮,從而實現一種工業導向下的地方性鄉村城鎮化模式。

鄉村新型城鎮化的“地方性”模式

02地方特色小城鎮導向下的德國鄉村城鎮化

德國主要是以培育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中小城鎮為手段,通過特色小城鎮營建實現“城-鎮-鄉村”統籌協調。

德國許多傳統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村莊,在經濟的推動下轉變成為地方產業化城鎮的越來越多,傳統的鄉村居民點轉變成了規模不等的特色小城鎮,城鎮周邊依然是農田和森林環繞著,以保留特色。

在德國,全國的大中小城鎮有580多個,其中大部分人生活在2萬到20萬人口左右的中小城鎮當中,40%左右的人生活在2000人口以下的小鎮和鄉村當中,較好地實現了城鄉統籌的目標,小城鎮遵循著“小就是美”、“地方就是特色”的原則,雖然規模不大,但都充滿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功能獨特,基礎設施完善,且經濟較為發達。

鄉村新型城鎮化的“地方性”模式

03地方企業驅動的蘇南鄉村城鎮化

蘇南地區是我國鄉村城鎮化發展的成熟地區,具有獨特鮮明的地方營造經驗。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蘇南地區就以其發達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傳統的地方產業優勢,在作坊式的鄉鎮企業帶動下,創造了“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以工建農”、“以工建鎮”的鄉村城鎮化模式,有效實現農民的就地非農化轉移,大批小城鎮迅速發展,到1983年蘇南地區的小城鎮規模就達到了34個,到1992年就已經有300多個小城鎮,形成了近萬家鄉鎮企業。

著名的鄉村學者費孝通先生曾多次考察了蘇南小城鎮,並稱之為“小城鎮,大問題”。

帶有“地方性的鄉土企業”是蘇南城鎮化發展的關鍵,蘇南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產業化格局,是自下而上鄉村城鎮化的直接動力,從而有效實現了城鄉統籌的快速發展。

鄉村新型城鎮化的“地方性”模式

04地方旅遊驅動的張家界鄉村城鎮化

張家界地處鄂、湘、黔、渝、桂五省省際邊境區域的武陵山區,在未進行旅遊開發之前,是一個典型貧困山區,而其城鎮化發展恰恰就是通過地方旅遊資源的開發,而逐漸發展強大的。

在地方旅遊開發模式上,通過利用和發揮地方旅遊資源的優勢,鼓勵吸引旅遊投資和擴大對外開放,旅遊的開發使得張家界城鎮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並且形成了集“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城鎮服務設施,不僅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而且有效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就業難題,有效實現了旅遊鄉村城鎮化的目的。

鄉村新型城鎮化的“地方性”模式

05地方生態移民導向的寧南城鎮化

寧南地區(寧夏南部山區)地理條件極其惡劣,屬於乾旱地區,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嚴重失調,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土地鹽漬化、荒漠化以及環境汙染等生態問題在該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

鑑於這種惡劣的人居環境,寧南地區著手開始進行生態移民的實驗,自1983年以來,寧南採取吊莊的形式,組織了較大規模的移民開發,南部山區人口向北部地理條件較好的黃灌區搬遷,這樣既保護了南部山區的生態自然環境,又有利於當地居民擺脫惡劣的人居環境。

不僅可從根本上解決移民人口溫飽問題,而且對遷出、遷入地產生明顯的生態環境效益,同時,該地區通過搬遷後,利用與銀川市郊區相毗鄰的區位優勢,讓轉移的農民可以就近向工廠提供勞動力,緩解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

瞭解更多精彩內容,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