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名列前茅卻沒有特大城市?山東省的發展爲何如此「平均」?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啊。

經濟名列前茅卻沒有特大城市?山東省的發展為何如此“平均”?

打個比方,靜夜史在高中時候的語文和文綜比較強,英語比較差,也就是表示偏科嚴重,但是總成績能排到班級第10。而靜夜史的同桌,各科成績都一幫,單科成績比較平均,最後的成績能排到班級第15。

江蘇,就相當於偏科的孩子,個別地市比如南京蘇州特別強,但是蘇南蘇北差距很大。而山東雖然也有差距,但是相對比較平均,所以 各科都不突出,也沒有像南京江蘇這樣的大城市!

那麼,為什麼GDP排名全國前三的山東省,卻沒有一個城市能夠超越南京蘇州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經濟名列前茅卻沒有特大城市?山東省的發展為何如此“平均”?

1、南經北政大環境下,北方難有特大城市

唐朝滅亡後,經濟重心不可避免地向南轉移,從此經濟重心從長安洛陽轉向江浙地區。

經濟重心南移後,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被廢棄,海上絲綢之路繁榮起來。加上大量人口的南遷,南方的城市陸續發展起來,廣州、泉州、揚州等地成為新的經濟中心。

而北方的北京等城市,則作為政治中心來存在的!

由於戰亂頻繁,大量人口南下,因此南方人口在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中超越了北方。再加上南方面積小於北方,人口密度更大,更容易產生大的城市。

經濟名列前茅卻沒有特大城市?山東省的發展為何如此“平均”?

而北方由於天災和戰爭的摧殘,很難出現能和南方大城市比肩的情況。

所以,宋朝以後,南方始終遙遙領先於北方。鴉片戰爭後,南方城市比如上海陸續開埠,經濟發展更加迅速。

山東作為北方省份,歷史上也面臨著戰亂人口流失的情況,因此歷史上山東很難有大城市的出現。

一路走來,因為歷史積澱的不同,所以也深刻影響了今日的城市地位!

經濟名列前茅卻沒有特大城市?山東省的發展為何如此“平均”?

2、安土重遷觀念下,人口不易集中

在之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經分析過山東地區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黃河改道對山東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影響,加上膠東地區的海侵,導致山東地區難以發展農業。

而作為一個人口大省,在農業無法滿足生活的情況下,山東人不得不大量向周邊省份遷移,比如北上遼東,稱為“闖關東”;西去河北、河南、陝西;南下安徽、江蘇等。

從這裡可以看出,山東人的人口流動,是被動的,是為了躲避天災的。作為北方省份,山東人也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具體表現就是安土重遷。如果不是無法生活,他們基本不會主動告別世代生活的土地的。

建國後,對黃河水患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終於使山東人不用為黃河的決口而提心吊膽。在災害威脅大大減小的情況下,很多山東人又一次選擇了呆在原地!

經濟名列前茅卻沒有特大城市?山東省的發展為何如此“平均”?

大城市的形成,需要大量的人口注入。而在人口不願意遷移的情況下,加上因自然災害外省人不願意到山東生活的情況下,山東內部很難自然形成大城市!

相比之下,南方在重商主義的傳統下,人們樂於外出闖蕩,到機會更多的大城市討生活,他們自古以來就敢於到競爭更激烈的地方去打拼。

這些人的到來,使得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而城市發展水平越高,又越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前來,形成城市擴張的正循環!

因為人口的大量流動,南方省份更容易出現嚴重的分化,但是這客觀上促進了特大城市的形成!

經濟名列前茅卻沒有特大城市?山東省的發展為何如此“平均”?

3、位置尷尬,難以享受政策紅利

山東省的位置,是比較尷尬的。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分析過山東到底屬於華北還是屬於華東。從地域的取捨中,就能看出山東確實比較糾結。

經濟重心南移後,江浙和北京形成了經濟政治中心遙相呼應的局面,山東處於兩個中心之間!看似都方便,實際最邊緣!

建國後,重工業先行,東北成為我國新的經濟重心,而北京則繼續作為政治中心存在,山東還在邊上。

經濟名列前茅卻沒有特大城市?山東省的發展為何如此“平均”?

改革開放後,東南沿海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經濟重心再度南移,珠三角和長三角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深圳、廣州、上海、南京、蘇州等成為新的特大城市乃至超級城市,而遠離兩個三角洲的山東省難以享受政策上的支持。

不過,山東省距離北京和天津比較近,不過這兩個北方特大城市,空吸效果強悍,並不能給山東帶來城市崛起的外在動力!

不過,雖然山東南北兩頭不挨,但是山東和日韓隔海相望,相當一段時間內,山東吸引了大量日韓的投資,經濟發展獲得巨大進步。不過隨著對韓對日關係的降溫,山東的發展再度失去強勁助力!

經濟名列前茅卻沒有特大城市?山東省的發展為何如此“平均”?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