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

田鼠读大学毕业后就结婚,本命年就生了一个女儿。那时候,田鼠自己还是个孩子,对于如何带娃一无所知,育儿方面没什么超前意识。刚刚走出校门,没长期出过家门,身边的同伴大多还没踏入婚姻之门,田鼠作为发展中个体,根本没能力发展另一个新生命,就成了田鼠妈妈。对于育儿,她没啥概念,只听说比较费钱。

或许是为了省钱,或许是希望孩子快快长大,田鼠妈妈带女儿出去买衣服喜欢买大一点的,买玩具经常买超过女儿年龄的,买书本也是女儿看着更高阶的。

“逻辑狗”的由来——原名LOGICO,是一种思维升级的系统训练学具。该系列产品的读者对象为3~7岁的孩子,它以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为前提,通过运动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使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得到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田鼠妈妈发现“逻辑狗”的时候,女儿3岁,但她却买了4岁的学具。

田鼠妈妈第一次带女儿去美国,在当地书店发现BRAIN QUEST问答卡,它共有11套,适用年龄覆盖2~13岁(包括了学龄前和小学阶段)。那年夏天,女儿一年级,田鼠妈妈买了三年级和四年级的BRAIN QUEST。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

若干年后,如果你问田鼠妈妈的女儿,什么是“逻辑狗”?什么是BRAIN QUEST问答卡,她可能要思考好一阵儿才能回答。因为她小时候没怎么看这两样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刚刚拿到手时,她觉得太难了,没有兴趣,久而久之,它们就被遗忘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里了。

慢慢地,孩子长大了,进入小学学习。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家长来说,陪写作业往往异常挑战精力:有的爸爸妈妈用混合双打、花式惩罚结合咆哮来表现出急性子。有的爸爸妈妈陪写5分钟,抑郁2小时。作业磨蹭的熊孩子似乎永远比不上早睡早起的学霸们。

深夜时分,田鼠妈妈也曾对作业没做完却累得睁不开眼的熊孩子既生气又疼惜。生气她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却拖拖拉拉,疼惜她因睡眠不足而影响身体抵抗力。

一句“我不会,妈妈教我”挑战妈妈的耐性,可是,绝大多数的妈妈都只会自己做题,不会教孩子做题。一句“妈妈陪我”也挑战妈妈的耐心,可是绝大多数的妈妈都喜欢陪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陪做作业是1+1<2的事情,不在其中。

这样水深火热的日子过了两三年,女儿四年级的时候,她作业速度变快了,也不太需要爸爸妈妈陪写作业了。孩子的进步显而易见,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创造了良好的作业环境,培养了良好的作业习惯。对于这个原因小编并不否认,但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是孩子在自然发展过程中认知水平逐步提升,水到渠成之时即是她蜕变成熟之时。

每个人的个体发展都是不可逆的,发展的关键期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把握好了事半功倍,错过了或不恰当地对待不仅是无用功,对后期发展还会造成不良影响。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

埃里克森的八个发展阶段

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时按阶段依次进行的,如果人的生命是一个周期,那么可划分为八个阶段,就

像我们的身体器官是按照一个预定的遗传时间表发展的一样,我们同样也遗传了一个心理时间表来发展我们的人格。

第一阶段 口唇期(出生~1周岁):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 肛门期(1周岁~3周岁):自主—羞愧和怀疑: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性器期(3周岁~6周岁):主动自发—罪恶感: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第四阶段潜伏期(6周岁~12周岁):勤奋—自卑: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如果他们很的兴趣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第五阶段 两性期(12周岁~20周岁):同一性—角色混乱: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

青春期。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 ——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

第六阶段 青年期(20周岁~25周岁):亲密—疏离: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第七阶段 成年期(25周岁-65周岁):生产—迟滞: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阶段 老年期(65周岁以后):自我统整—失望: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

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我同意德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倡导的毕生发展观: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他把智力分为认知机械和认知实用两种成分:前者也叫

液态智力,反应了认知的神经生理结构特征,在成年早期就开始衰退呈现倒“U”发展趋势;后者也叫晶态智力,主要与知识体系的获得和文化的作用密切相关,在成年期后仍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明显变慢,并在老年后期出现衰退。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

发展心理学相比心理学里的其他分支,更加亲民,因为每个人在发展自己,或多或少,对自己或他人,都会有体会和经验。所以,发展心理学里的基本理论也不少。今年暑期的热门电视剧《延禧攻略》妥妥地收割了大批追剧粉,小编也未能幸免。接下来,小编根据剧中角色的一贯表现,用不同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评说评说。

人物一:富察皇后

乾隆嫡后,娴于礼法,提倡节俭,温柔似水却内心倔强。后来因丧失两子,在心里留下一道道伤痕,内心渴望宫外自由。在连失2子之后,最终选择了做自己,从角楼上一跃而下,与世长辞。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

如果她跳楼前来找小编,小编会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进行发展性对话。维果斯基认为,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指业已达成的心理机能发展水平(现实能力);另一种是在指导的情况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可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潜在能力)。“最近发展区”是指一种无法自己完成,但可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

发展的对立面是一成不变。皇后自始至终温柔贤淑,虽是后宫之主,母仪天下,却不曾跨出自己的舒适区,树立起皇后的威严。丧失一子之后,悲剧再一次上演,临死前血泪心声“天家本就无情,被森严的礼教束缚,却妄想着君王有情,全不知人心险恶、天道残忍!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背叛,一步错,步步错啊”!皇后身上就缺少不耻下问的精神,限制了她的成长,最终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需要澄清的是,跨出舒适区并非放弃初心,而是是自己发展成更加强大和智慧的人。

人物二:尔晴

一开始心思缜密,性格温柔,实际上,是个深藏不露的坏人:设计谋让自己加出宫,加害丫鬟,在皇后怀孕昏迷期间,她勾引皇帝,之后刺激皇后自尽。小编感觉尔晴的戏,前1/5全是超我,后4/5全是本我,二者极度不调谐。这种没有本我的角色也往往是最大反派角色。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

这样人格分裂性的人物只能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她出生开始就要重新梳理一遍。除此之外,要充分挖掘她的潜意识。

精神分析着重对“无意识”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

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

人物三:明玉

尔晴和明玉是皇后身边的两个贴身丫鬟。明玉是延禧攻略人物形象塑造最饱满的,第一特征是是爱妒忌,小心眼,狐假虎威,蛮不讲理,欺软怕硬,遇事后退没担当,耳根子软,被观众咬牙切齿地记住。但是,明玉没有真正地害死过人,并且非常单蠢,直白,护主,爱憎分明,渴望被关注。这是进一步的人物塑造,打破原来扁平的形象,有了血肉。最后,明玉为了女主以自杀保护她。但这还不够戏剧化,她穿着嫁衣自尽,加剧了观众对人物的同情,彻底打破原先塑造的形象。似乎整部《延禧攻略》就是明玉的成长史,可惜她不是女主。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

对于她的健康成长,我觉得没有太多问题,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说:类似于食物的吸收——消化这类生物适应过程认知也总表现出同时存在又互补的两个方面,即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而顺应则是相反或互补的过程,使内在心理结构适应于外在刺激之结构的过程。在个体与环境的认知冲突中,同化和顺应同等重要,二者必然一同出现,相互依赖。明玉从跟着皇后、跟着纯妃、后来跟着女主,持续不断的心智对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中,个体认知系统的发展变化十分明显。

人物三:魏璎珞

虽然是女主,人物形象有些单薄,刚强有余,柔情不足。角色任务就两个字“复仇”:先是为姐姐复仇而入宫,接下来为皇后复仇而再次入宫。像《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一样自称没读过书,但通达为人处世的道理不亚于皇后,推理探案的能力不亚于卷福。任凭后宫中哪位嫔妃兴风作浪,我自岿然不到,永葆初心。像这样开挂的人生和皇后的命,即使父母双亡,也能推断,人生发展八阶段得到积极发展,还同时保持毕生发展观。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

戏如人生,想做哪一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发展?

课程讲师 | 王怀勇

本文作者 | 寿寿

课程咨询 | 沈老师 17717675 853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
在华大成长的日子|发展心理学 生活《延禧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