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最先是满族女人穿的吗?

憨憨148


是的,“旗袍”顾名思义是指旗人的服饰,而旗人大部分都是满族人

(身着旗袍的美女)

旗袍是民国出现的服饰,诞生于上海,改良自清代的八旗妇女的“旗装”。

在清代以前,中国人是穿汉服的。汉服形制自从在商代定型后,传承三千多年,对周边的朝鲜半岛和日本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到了清代,满洲统治者出于打压汉民族自信心的考虑,强迫汉人无论男女皆着满装,武力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致使汉服彻底断代。

(身着明代汉服的美女)

在清代,清政府名义上是不分满汉的,但是分旗民,就是旗人和民人。

民人是指普通汉人,旗人则是指有旗籍的八旗人员,八旗主要有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组成,其中满洲人为主,所以清代满洲人的服饰被称之为“旗装”,这就是旗袍的前身。

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灭,各地纷纷爆发“排满”运动,民国政府下令断辫蓄发,结束了长达260多年的剃发陋习。

但是由于清朝统治时间太长了,以致汉族人普遍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服饰,所以民间甚至政府男性官员依旧穿着清代的长袍马褂,只是进行了一些改良,称“长衫”。

而女性则开始穿着原来只有八旗上层妇女才能穿的“旗装”。

到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威胁。在国难当头的大背景下,爱国民众纷纷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可因为已经忘记了汉服,所以民间选择继续穿着清代服饰。

(民国时期的民众已经记不得汉服的样子了)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上海地区的设计师以“旗装”为蓝本,改良出来了旗袍。自此,旗袍开始风行全国。

从20世纪20年初代到20世纪40年代末,旗袍流行了近30年,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妇女的主要国际形象。


千佛山车神


告诉大家两个概念:

一、旗袍最先并不是满族穿的。

二、旗袍最先也不是女人穿的。

旗袍不是旗装。



实际上,最早的旗袍的发明来源于汉族女性的女扮男装。如果说,最早来源于妓女,也是有几分道理的。(绝没有贬低旗袍的意思,只是讨论旗袍的历史源由)。

如果说旗袍和满族有什么关系的话,主要是模仿当时男性的长袍马褂。

也许有人觉得挺荒唐,但确实是这样的。

如果硬要把清朝女性的旗装也要算到旗袍的范围内,那我无话可说。但是,以现代的旗袍样式标准来看,这个形式绝不是来自于满族。

想想吧,就你这身打扮出现在清朝的宫庭里,会不会被打断腿?



你千万不要瞧不起妓女,那只是当时不公正的社会强加给她们的职业。说句不客气的话,论文化涵养,论品德操守,论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与继承,咱们可真不比人家强。

那时候的妓女可还没有发展到“客官请自重,小女子只卖身不卖艺”的地步呢。

给大家展示一封当时上海滩的妓女写的信,看看以你文学功底,能看懂多少:

【睽才数日,恒比三秋。每忆芝仪,殊殷芹愫。比维、褆躬安燕,玉体吉羊。

辱承知音,定符私颂。窃思形骸虽隔,肺腑应通。寤寐怀思,只觉宵长梦短,日时肠转,频添旧痕新愁。怅一水之潆洄,暮云春树。幸千潭之同映,秋水蒹葭。回思烛翦西窗,樽比北海。

开奁梳洗,深浅烦君。下榻绸缪,温柔许我。觉此际之情投,非寻常可言喻。何意床冷鲜食,忽抱薪忧。遂使水远山遥,竟回梓里。伤心话别,犹蒙青眼于东君。无计款留,空望绿波于南浦。言念及此,歉仄奚如。

所幸鸿毛遇顺,归舟定获平安。遥稔凤侣言欢,鼓瑟谅偿饥渴。在君子文园遇染,明知勿药早占。在薄命尺素未通,终觉倾葵莫诉。迟迟长夜,几度扪心。霭霭停云,频几搔首。秋月春风之馆,门设长关。桂香珠影之中,径缘不扫。倘使霍然全愈,务乘崔舫以来游。如其夙恙未痊,恳擘蛮笺而肠惠。轻寒薄暖,适体为佳。语短情长,加餐努力。

总之,离愁满腹,直教翰墨难宣。尚祈洞鉴寸心,诸仗海涵无既。】

这就是一封普通的书信,引典抒情皆有出处,你知道几个?是不是又要责怪满清误了你三百年,把才华都给了妓女?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商业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对外最为开放,思想最为进步的城市。

由于对外开放程度很高,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程度自然也最深,最快。而接受能力最强的,并不是上层,而是社会的最底层,其中就包括妓女。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那个场合,恰恰是所谓的虚伪的传统道德思想影响最弱的地方,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

西方的“天赋人权”、“生而自由”、“男女平等”的观念就逐渐输入和被底层人士从内心里所认可和接受,向往。

有了这种思想,就逐步付诸行动。有一部分妓女就对男权进行初步的挑战,开始男装打扮。也穿着长袍马褂,外罩个坎肩。有些还剃头疏个大长辫,和男性一样。



这个城市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种比较另类行为反而在各个烟花场所流行开来,不但被模仿,而且还受到大家的好评。

当然,剃头梳长辫毕竟还是不方便,一般情况下,是女性的头脸梳妆,男性的穿着。也显得玉树临风。

而妇女们在装扮上可从来不缺乏智慧,这个长袍罩马夹的套装形式逐步改良成连体,坎肩就和和袖袍缝制成一体了。而且,材质上也发生了变化,逐步丰富和多样,这就是旗袍的雏形。



按照一如既往的社会风气,“学生装扮的象妓女,妓女装扮的象学生”,当时也不例外,大家共同推动了这个形式的发展。

在演变的过程中,结构上也化繁为简,而元素上却丰富多彩,圆领,立领,扣结,长短袖,材质,花色,长短,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随着思维理念的的变化,最初的对男女平等的诉求就发展为对女权思想的强调,旗袍中的男性元素反而减少和消亡,却更向女性的本原而进一步发展,即是进步,也是回归了本原。

到了这个时候,旗袍最初的精神意义就变了。成为“以我为主”的完全展现,更加注重追求适合女性本身。



所以说,从旗袍的发展史看,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也是广大女性对自我美丽展现的追求。

有些人认为旗袍是满族封建遗残,完全是由于无知和偏见。

无论从精神还是形式上,旗袍都是进步。旗袍的合体裁剪,追求的是自我精神。旗袍的选材多样,追求的是自由精神。旗袍上各种元素,体现的是东方文化提倡的含蓄和包融,这恰恰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本质。


馋嘴肥猫1


是的!旗袍的原型的确来源自清王朝宫廷格格及所有女士的袍装。与男人的长袍马褂类似。但并没有民国后来旗袍的“美"与秀的感觉!

现代旗袍源自宫中妇女的长袍,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聪明的裁缝将古希腊及欧洲妇女的裙装与清宫旗袍进行结合改造。并根据人体轮廓曲线进行修饰创造出了民国式旗袍。无疑结合了中西文化元素的旗袍与解放天足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代表性里程碑!

旗袍的出现与废除妇女缠足代表了自由与解放,让女子玲珑剔透,婀娜多姿的天性美尽现人间。这是中华文明史上妇女真正获得与男子权利平等的历史性大事件!

现代旗袍的出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也让男女平等成为现实!

名伶的宣传!名媛的鼎力都让旗袍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代表!张爱玲,王人美,宋庆龄,宋美龄等都为旗袍的推广不遗余力!旗袍成为东方妇女美的化身与代名词!它所暗含的文化信息量之大令人震撼!

刘少奇夫人王光美,陈毅夫人张茜都代表国家身着旗袍造访世界!可见旗袍的魅力之大!


晋A闲云野鹤


旗袍最能体现东方女子的韵味,不同的旗袍演绎出女性的不同性格和不同气质,它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国粹和女性国服。

旗袍是满族的还是汉族的说法不一,“旗袍”是专指民国出现的旗袍,还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旗袍概念的界定与旗袍起源,在学术界存在分歧。

《辞海》中关于旗袍的注解:“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旗袍即满族旗人的衣服,主要特点立领、长袍、马蹄袖。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在康熙、雍正时期最为流行。

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更盛,史书中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越来越多样化。

所以说,旗袍是民国时期汉族女性根椐满清服装改良、演化而来 风行于民国时期,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上海。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促进了它的发展,最早在上海创办时装公司就是交际花唐瑛。

随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开始注重强调人的体形,于是“新旗袍”去掉了以往旗袍的旧式结构,采用了西式服装胸省和腰省的设计理念,突出了女子的丰胸细腰的曲线之美,使袍身更为合体,“新旗袍”的样式就这样风靡开来,甚至它的形象成为了中国女人服饰的代表,不过现在穿旗袍的女性并不多。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