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当兵的兵、勇、卒都有什么区别?

芦子沟扫地僧


这里的“兵”、“勇”、“卒”特指清朝时期为国家服役的人。

清朝兵丁的穿戴基本上是一件短衫,四面开衩以便骑马运动,在短衫外罩一件类似马甲的坎肩。坎肩又叫号坎,中间一个圆圆的补子,上面写着兵、卒、捕、役、库、勇等字,标明了这些人的职业。清朝时人们管这些为国家服役的人叫丁,补子上写什么就是什么丁。

所以,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人,补子上的字是不一样的。

1、“兵”

“兵”指军队,也就是清朝时期的常备军事力量。

清朝的军队,由八旗和绿营组成。八旗创建于努尔哈赤时期,在皇太极时期加入了八旗蒙古军和八旗汉军,成为一个多民族,兵政合一的制度。

八旗在清朝进攻明朝和入关平定农民起义军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清朝的既得利益者。入关后,八旗驻防北京周边地区,保卫清朝皇室安全。

而绿营是清军入关后,招降的明朝降军以及汉族的散兵游勇,组成的以汉人为主的军队,绿营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绿营的数量是八旗的数倍,虽然都吃国家粮饷,但地位比八旗低,驻扎在全国各地,负责全国各地的治安和作战。

因为绿营兵数量巨大,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出镜率也很高,我们在影视剧上看到的胸前后背贴着“兵”的士兵,大部分都是绿营兵。

2、“勇”

“勇”是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出现的,也是军队的一种,但是更倾向于民兵、预备役性质。

在清朝,“勇”也被称为乡勇,在国家发生战争,而八旗和绿营又不够用时,乡勇就有了用武之地。

1851年,太平天国爆发,清朝接连溃败,不得已允许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就地组织乡勇团练,也成为“练勇”,编组为勇营。军饷由地方财政拨款,相当于事业编制,待遇比兵就差一些了,不算是铁饭碗。

电影《投名状》里的山字营,也属于乡勇类型。

由于八旗和绿营的废弛,到清朝后期,“勇”成为对外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

3、“卒”

我们一般称“狱卒”,可见“卒”一般指的是军队之外的编制。清朝的“卒”一般驻扎在地方的州县,类似于武警,负责地方的治安。

另外,也有将“卒”用于军队称呼的,比如“兵指单个的士兵,而“卒指一小队士兵。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有区别,而且还挺大的。“兵”,包括八旗兵绿营兵(汉人军队),是正规部队,也就是当时的国防军部队。在装备、训练、后勤和工资都是最好的。因为最先上战场的就是他们。


“勇”,乡勇。是19世纪60年代,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编制,也就是地方部队,比如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的淮军湘军都是这一编制。他们主要听命于地方大员,也可以理解为私人武装因为他们的工资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地方。不过从国家编制来算的话,也可以理解成今天的武警部队。



“卒”,原指步兵,也有狱卒的说法。但是在清朝的编制上面,卒,主要是在衙门上班的公务人员,他们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政府发的工资,主要负责维持治安和打架,也可以理解成今天的保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