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广场屡屡被淹三八广场为何没事

港湾广场屡屡被淹三八广场为何没事

港湾广场屡屡被淹三八广场为何没事
港湾广场屡屡被淹三八广场为何没事港湾广场屡屡被淹三八广场为何没事

《大连开埠建市》作者蒋耀辉从历史档案和现实结合的角度解读城市排水问题

8月20日,大连遭遇今年最大的一场暴雨,市区数十个路段积水,给市民出行和生活造成不小影响。每一场大雨来袭,排水总是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那么,大连地下排水系统到底是什么格局?港湾广场为何屡屡被淹,距此不远的中山广场、三八广场为何能够幸免?影响大连市排水的五大因素都是什么?本期“全城义讲”,《大连开埠建市》一书作者蒋耀辉以时间为轴,从历史档案和现实结合的角度,一览大连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前世今生。

8月24日下午,在大连市规划展示中心4楼多功能厅举行的“大连排水规划与建设的演变”主题讲座,吸引了近200人前来。观众中既有普通市民、城市历史文化爱好者,也有来自城市规划、市政等部门的干部职工。

一位来自城市规划系统的观众告诉记者,《大连开埠建市》是大连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名著”,弥补了以往以故事和传说推定大连历史的缺憾。该书以近年来蒋耀辉老师组织带队从俄罗斯、日本等国征集回来的原始档案为据,第一次全面清晰地解读了大连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现代化都市的曲折历程,为今天和未来城市化之路提供了重要参考,“蒋老师是大连城市规划发展的研究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意义,所以这一次我又来听了。”

排水系统和道路系统有很多相同点,但两者最大不同之一是,道路是“面子”,排水管网是“里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道路是看得见的,而排水系统藏于地下、无法窥其全貌。这次讲座以时间为轴,从历史档案和现实结合的角度,探究大连城市排水的一些问题。

大连排水系统建设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1898至1904年:开埠建市之初就奠定了排水格局

通过PPT播放的一张张规划图纸和老照片,观众们被带回到了110多年前,回到城市的原点。

蒋耀辉说,路网即水网。1898年大连开埠建市之初,便奠定了达里尼市(注:当时城市名称)的排水格局。1899年,在规划建设自来水饮水工程的同时,即开始建设排水工程,大连主城区的辐射状路网规划相较于棋盘式规划更有利于街区排水。

当时的广场均规划建设在相对较高的地方,更有利于排水,这也是现在中山广场、友好广场、三八广场等很少积水的原因;而道路沿沟壑顺势而建,也有利于排水;在东、西青泥洼村规划花园、公园,保留湿地湖泊,则有利于调洪蓄水;6米以上的沟壑筑坝砌墙防洪,在较大的峡谷间埋设了雨水排水管道。

1900年,建设了制作水泥管道和底板的工厂,每个住宅房屋挖下水井;1901年,开始修建供水设施和排水工程;1902年,达里尼行政区完全建好,排水设施安装好。从一张盖尔别茨大街(今友好街)的老照片中,能够看到道路两侧排水设施已经非常完备。

2.1905至1945年:建造的马蹄形暗渠可驶进一辆SUV

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此后日本一直侵占大连,直到1945年。日本侵占大连后,在沙俄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开始了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发展历史也是下水道的规划与建设的历史。

第一阶段规划建设是1906年至1914年,以大广场(今中山广场)为中心,规划长度112.7公里;第二阶段是1915年-1931年,道路开辟与下水道建设同步,向西、南部延伸,总长666.55公里,遍布全市各个角落(总户的84%私设下水道),排水干线包括了明渠、暗渠、管道。

这一时期的排水系统建设工程较多,建设马栏河、自由河等干渠泄洪;1909年建成静池,就是现在儿童公园的明泽湖,最大储水8万吨;1921年建成弥生池,就在现在的植物园内的湖泊;1924年建成绿山池,即现在的老鳖湾。

截至1932年,已经建成14条排水干线,当时排水设施因地制宜,统一规范、技术先进、标准高。以暗渠建设为例,当时暗渠共分为马蹄形、双马蹄形、卵形、矩形三连管形等,青泥洼一带劳动公园至火车站的管线就是三连管的暗渠,就在今宏孚桥地下,排水能力很强大,现如今那一带也很少积水。

蒋耀辉说,当时建造的马蹄形暗渠口可以驶进一辆SUV,所以路面无积水存留。而当时的城区人口27万多,排水系统可以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

3.1949年以后:排水规划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人口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大连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近些年,大连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建设大大提速,排水干渠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马栏河、自由河、春柳河、周水子河、泉水河、夏家河、凌水河等7条河,承担了大连市区排水的重担,以马栏河的治理为例,18年间经历了7次治理,现已成为景观河,成了大连河道治理样板。

现如今,在大连市内四区就建立了十几个污水处理厂,达到污水处理全覆盖,日污水处理102万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连市还出台了《大连市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办法》,已于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影响大连市排水的五大因素

在讲座中,蒋耀辉以图片的形式,提到了8月15日、8月20日发生在大连的两场强降雨导致的积水情况。影响大连城市排水的五大主要因素,分别是降水、地形地貌、人口、产业规模、海潮。

说到降水,大连是一个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的城市(即大连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大连市北部地区降雨多于南部地区,雨水多集中在夏季,7月中旬到8月下旬,雨来得急、雨量大,排水系统的压力就大。

大连以山地丘陵为主,市区南部山峦起伏,因为地势海拔相对较高,长期雨水冲击,形成众多山沟河渠,雨水顺流而下,沿着自然形成沟壑冲向大海。独特的地形结构,造就天然排水优势,但1小时内降雨量超过70毫米,还是会出现险情。

人口、产业规模的因素比较好理解,人多了、产业规模大了,用水量、排水量也相应加大。

作为三面环海的海滨城市,海潮也是影响大连城市排水的主要因素之一。

港湾广场在建市之初就屡屡被淹

每当大暴雨来袭,港湾广场都会成为市区“重灾区”之一。8月以来受台风“摩羯”及“温比亚”影响,大连雨量很大,每次强降雨,港湾广场路面都会出现大量积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1930年代之前,城市建设之初,港湾广场就出现了内涝现象。其原因主要是:

【1】当时港湾广场一带,填埋地的标高不够。

【2】当时对高潮位估计不足,雨水排到管道中后,海水涨潮导致雨水留在管道中排不到大海中,潮位退去才会恢复排水。

【3】当时雨水排放渠走向不对,从五五路、人民路下来的水与长江路民主广场方向排过来的水,在港湾广场地下沉淀槽沉淀以后,形成一个回流夹角,并不能直流向下,造成了流速非常缓慢。后来将地下管道取直以后,港湾广场路段的积水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4】当时满铁砌墙防洪,1921年在建设港湾桥的同时,将东广场两侧连接桥体矮石墙延长,虽然阻止了雨水排泄到码头中,保护了堆场仓库,却造成雨水容易滞留在港湾广场及长江路的民主广场到港湾广场路段。

大连市排水系统需要完善

近年来,随着大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排水设施压力陡增,管容不足;排水泄洪渠有的部分被覆盖,清淤困难;城市排水是一个整体的、相互通联的系统,不能割裂,体制机制必须顺畅……

蒋耀辉说,一个城市的排水应该与其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特别是应该与其人口增长、产业规模相适应,并具一定的前瞻优势。随着《大连市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办法》于7月1日正式实施,大连城市的排水将会进入新阶段。

讲座中,蒋耀辉表示这是学术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来庆新 肖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