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自從微信出現在我們生活後,真的是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它使得每個人都能夠及時的展現自己,也就是所謂的裝逼,它甚至形成了曬生活,曬娃 曬老公,什麼都曬的潮流。

現在兩個人相親互相認識了,他們就會看朋友圈,看你在網上發的東西,通過各種方式來查你發的東西,這已經變成了人和人初次見面,甚至深度交往之前必用的社交儀式。

過去我們評估一個人通過見面吃飯,根據他的一言一行去了解這個人,而現在我們要想了解一個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他的朋友圈,所以微信對我們中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那麼朋友圈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呢?

第一種,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發朋友圈為的是自我安慰。比如讀到某段文字,心裡有感觸了,或者生活中遇到事情了,有感而發了,那麼就發一段信息,進行自我安慰。你可以觀察下,有的人朋友圈的內容就屬於第一種類型。

第二種,自我標籤作用。他發的朋友圈信息用來標榜自己是某類人,比如聽了一場音樂會,就發一下,代表自己混音樂圈的人。又或者看到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方面的文章,來標榜自己是信宗教圈的人。

我們往往可以通過一個人發的朋友圈的內容,來發現看出這個人是屬於哪個社交圈的。

第三種,印象管理。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真實的形象還有虛擬的網上形象,而虛擬的網上形象就是靠經常不斷的發朋友圈,就可以讓別人對我們有個虛擬的印象,這個就叫做印象管理。

正如同我們出門之前,可能會梳梳頭髮,看看自己的著裝整不整齊。在網絡生活中,我們也是要“梳妝打扮”,整理下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網絡上的整體形象,就是通過有意識的發佈某些信息,讓別人對你有某種印象,這就是朋友圈第三個作用了。

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那為什麼有些人從來都不發朋友圈呢?

我們覺得,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1、當網絡變成公共空間,我們更加在意自己說過的話

通過發朋友圏來進行自我表達,往往是在我們認為是安全的情境下才會發生:當我們感到訴說的對象、所處的環境都是令人放心的時候,才更容易打開自己。初接觸網絡時之所以樂於表達,也正是因為那時的網絡還是一個匿名性、私密性很高的場所,我們能夠藉此逃離現實,安全地表達自己。

但變化已經悄悄發生:網絡從一個相對私密、封閉的空間,變成了比三次元世界更加開放、透明的公共空間。我們在朋友圈的一舉一動,其實都是備受“監視”的。在網絡上,我們可以人肉搜索一個人。有時,一張圖片、一段文字可能帶來的風險,甚於一場幾百人規模的公開演講。

2. 網絡上美化過的自我讓真實自我無處安放

社交網絡和一系列工具的發展,縱容了我們每個人的脆弱和退縮,使我們越來越遠離真實的人際關係。

現代化的工具為我們提供了安全的藏身之所,幫助我們避免“暴露弱點”。美圖軟件已經足夠發達並且成為許多人的標配,你可以很方便地展現一個美化過的“虛擬自我”;我們有充分的工具幫助,使我們在朋友圈裡展示 出“別人喜歡看到”的樣子。

也許在塑造一個美化過的自我時,人們可以收穫一些當下的快感。但這樣的快感和對真實自己的滿足感是截然不同的。快感會在人們必須面對真實自我的時候消失殆盡。甚至會進一步提醒,他們的真實的自己有多讓令人失望。

3. 碎片化的網絡生活降低了我們表達的慾望

現代人推崇“多任務管理”。十幾年前的大學課堂裡,學生拿著紙質筆記本聽講;現在的課桌上則擺滿了筆記本電腦。一邊參加會議,一邊查收郵件、回覆工作信息也似乎成為司空見慣的行為,彷彿不這麼做反而是不夠高效的表現。

與此同時,無處不在的推送、彈窗,都有可能在任何時候將我們寶貴的注意力吸引走。比如,在我們工作過程中會被不斷彈出的消息所打擾,有時是突然彈出的微信消息,或者是查找資料的時候被其他的新聞吸引了注意。

注意力被切分地四分五裂,表達欲似乎也隨之被碎片化了。有時候忽然有想要表達的衝動,也會很快被八卦消息、微信彈窗、app推送打擾。等回過神來,剛剛想要表達的東西似乎已經消失了:想要表達的情緒消失了。

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還有些人是職業需要,他們職業比較特殊,比如說軍人,特殊領域的公務員,他們不適合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生活,因為對他的工作有一定風險。

另外還有互聯網時代的反潮流現象。

大家可以看到,最近有很多這樣的反潮流的新聞。比如有人到終南山做隱士,定期的到某些地方閉關修行、隔絕信息等,甚至馬雲都會定期去道館、寺廟,上次馬雲就去了重慶吉林寺,在那裡閉關了一段時間。

這就說明互聯網時代對每個人都會產生信息上的困擾,信息的轟炸,使人們必然要逃離信息對我們產生的各種騷擾,於是就產生了反互聯網的信息的潮流。

有些人把這叫做逃離互聯網,又或者叫逃離朋友圈,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你抓住了這種反潮流的力量,也可以發家致富。馬雲抓住的是互聯網化的機遇,而在這個過程中反馬雲的力量也突顯出來了,比如馬雲要搞虛擬的網上店,這些人就搞真實的線下店。

又或者馬化騰把大家都拖入到微信生活中,有人就隔離手機,過修行生活,反而也有機會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種營銷手段,成為新的積累財富的途徑。

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如果大家能有意識的抓住互聯網時代反向的力量,那麼也算是另外一種機遇。這也可能就是還有部分人拒絕使用朋友圈的原因了,所以從來不發朋友圈並不能代表著他有什麼病,代表著他對互聯網的某種態度。

也許,失去網絡上的表達不失為一件好事情,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探索真實的人際關係,體驗或紛擾或寧靜的線下生活。但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策略性地、適度地使用朋友圈,在某些時候能夠幫助我們給一些商業或職業夥伴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