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方言与普通话有哪些异同

彭祚顺

开县(今开州区)方言虽同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但由于幅员辽阔,加上地理、交通、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使开县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语音(声母、韵母和声调)和词语两个方面。首先来看语音方面的不同。

开州方言与普通话有哪些异同

一、 声母的读法有4点不同

1、开县方言只有平舌音(z、c、s),没有翘舌音(zh、ch、sh、r)。198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确定了常用字的字数为3500个,这3500个字覆盖了当今社会用字的98.5%。据笔者统计在3500个常用字中,读平舌音的字数约为260多个,读翘舌音的字约为640多个。两数相比较,翘舌音字约为平舌音字的3倍。开县方言语音上突出的特点是“有平无翘”,如“闸、债、战、张、这、政、中、主、茶、产、车、吃、处、重、师、商、少、社、生、世、首、说、书”等都是翘舌音字,而开县方言都读成了平舌音。这是第一点不同。

2、开县方言只有边音声母(L),没有鼻音声母(n),普通话读鼻音声母的字,如“那、奶、男、女、难、恼、内、纳、能、你、念、娘、聂、宁、牛、农、努、鸟、泥、闹”等,开县方言都读成了边音声母,这是第二点不同。

3、使用开县方言的多数民众h、f不分(h为舌根清擦音,f为唇齿清擦音),不少人(特别是45岁以上的人)只有h,而没有f。如“发、法、风、房、反、饭、方、非、飞、肥、分、凤、佛、夫、妇、福、冯”等字都是f声母字,不能读成h声母,这是第三点不同。

4、开县方言把多数“零声母”字加上了辅音声母。如“哀、埃、熬、欧、恩、昂、安、怄、鹅、我、恶、义、宜、毅、阎、孕、业、页、叶”等零声母字,开县方言念读时都加上了辅音声母。

以上4点不同是开县方言与普通话在声母方面的差异。

二、韵母的读法有两点不同

l、开县方言只有前鼻韵母in、en,没有后鼻韵母ing、eng,把所有的后鼻韵母字都读成了前鼻韵母。下面每一组中的前字为前鼻韵母字,后字为后鼻韵母字,可试作比较。

亲一清 寝一请 新一星 民一明 贫一平 林一零 进一静 奔一崩 人一仍

森一僧 门一蒙 针一征 音一英 今一京 信一幸 审一省 分一风 印一应

2、开县方言没有e韵母,把读e韵母的字,用o韵母或ê韵母替代了。用o韵母替代e韵母的字,如“俄、愕、哥、鸽、科、个、贺、河、合”等;用ê韵母代替e韵母的字,如“额、刻、克、德、特、策、色、则”等。

以上两点是韵母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

三、开县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方面主要有两点不同

1、开县方言与普通话声调的主要不同是“同调不同值”,或者叫做“调类同,调值异”。开县方言和普通话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这就是“同调”,或者“调类同”。但即使是同一个声调在读法上却又大不相同,即“不同值”。具体表现为:除阴平调的读法基本相近以外,剩下的阳平、上声、去声三个声调的读法迥异。试析如下表:

声 调

例 字

开 县 方 言

普 通 话

读法(调值)

标示符号

读法(调值)

标示符号

阴 平

55

1

55

阳 平

21

2

35

/

上 声

43

3

214

去 声

214

4

51

\

所以开县人说普通话一定要把普通话的“调值”读到位,不然就成了“方音普通话”。

2、开县方言与普通话对古入声字声调的归类,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开县是“无入声”方言区,即没有古入声字的方言区。在3500个常用字中有五六百个是古入声字,普通话把这五六百个字的声调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个声调里,而开县方言却是把这五六百字中的多数字读作方言的阳平调了。例如“必、不、策、赤、复、各、鹤、刻、扩、力、劣、列、律、麦、末、木、逆、窃、热、日、设、速、物、血、业、月、质、祝、作”等常用古入声字,开县方言都读作方言的阳平调(2声)。而以上例字普通话都归到去声调里。所以开县人学习普通话必须要下功夫,记住这五六百个古入声字的普通话声调,才能提高自己普通话口语的“语感”。

此外,开县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的其他某些方面,虽然也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异,但不是主要的。故此不再细究。以上是开县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不同。

开州方言与普通话有哪些异同

四、开县方言与普通话在词语方面的不同

与普通话词语相比,最突出的不同就是开县的方言土语。和全国多数地方一样,开县方言因受中国古代“书同文”的影响,所使用的词汇大多数与普通话的词汇是相同的。因为大多数词汇相同,所以开县人与说普通话的人交流起来不存在太大困难。但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中,开县人也创造了很多开县的土话。例如:么子、笼袴儿、鮓包儿、包面、辖孔、巴口儿、老妹儿、透脚、猪啄棒、办登儿、戳拐、日白、打啵、劳慰、弯酸、杀飘甲、雀泼、闹言儿、翻翘、抿甜、刮苦、纠酸、憋淡、拐酌、刁歪、撇脱、瓜起、把连、稀会儿……这些“土话”在外地人听来,就不一定很明白。所以交际时应予慎用或不用。

近几十年来,开县人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记得解放初期来开县工作的“南下干部”对群众讲话(多为山东、河南方言),能听懂的人没有几个。政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制定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随着基础教育的深入发展、广播电视的普及、人群交际活动范围的扩展,使开县人“听”普通话的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说”普通话的能力也正在快速提升。这也是开县语言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