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爲什麼說李北海的《端州石室記》是書法史上一寶?

掌故|為什麼說李北海的《端州石室記》是書法史上一寶?

李北海實際名叫李邕[yōng](678~747),因他曾任括州刺史、北海太守,所以也稱李括州、李北海。他是唐代大書法家,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李邕少年成名,善行書,變王羲之法,筆法一新;並繼李世民《晉祠銘》後以行書書寫碑文,名重一時,是行書碑法大家。魏晉以來,碑銘刻石,都用正書撰寫,入唐以後,李邕改用行書寫碑。書法的個性非常明顯,字形左高右低,筆力舒展遒勁,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他提倡創新,繼承和發揚古代書藝。

杜甫、李白、李後主李煜都是他的超級粉絲。

李煜評價他:“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李白作詩稱讚他:“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杜甫詩曰:“干謁滿其門,碑版照四裔。豐屋珊瑚鉤,麒麟織成罽。紫騮隨劍幾,義取無虛歲。”

掌故|為什麼說李北海的《端州石室記》是書法史上一寶?

杜甫還專門寫詩紀念他:“憶昔李公存,詞林有根底。 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 風流散金石,追琢山嶽銳。 情窮造化理,學貫天人際。 干謁走其門,碑版照四裔。 名滿深望還,森然起凡例。”(《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

唐代竇蒙在《述書賦注》記載:“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

宋代歐陽修也說:餘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大書法家蘇東坡,米芾[fú]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頫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閒雅”的書法境界。可見他對後世書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他的作品有《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等。李邕題書的石刻現存只有湖南長沙的《麓山寺碑》、陝西蒲城的《李思訓碑》和廣東肇慶《端州石室記》。而《端州石室記》石刻是用楷體題書流傳於世的唯一作品。據說,當時此石刻拓本傳到京城(長安)時,名動京城,讓京城的文人士子、皇宮貴族第一次聽到端州這個地名。

難怪《端州石室記》如此珍貴,不僅是肇慶七星巖景區的“鎮區之寶”,也可說是肇慶市的鎮市之寶貝之一。

掌故|為什麼說李北海的《端州石室記》是書法史上一寶?

《端州石室記》拓本局部

唐代開元十五年(727年),李邕途經嶺南端州,被七星巖石室水洞的奇景所吸引,認為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間仙境”,觸景生情,一氣書成《端州石室記》。

《端州石室記》的書法,不僅結構嚴謹、端莊、用筆圓滑方正、筆函清新、剛勁有力,而且內容具有唯物主義的進步傾向。他斥責了仙境的虛妄,歌頌了大自然山水的美景,在藝術上為後代留下了寶貴借鑑的地方。此碑在清初有380個字,清末僅剩319個字,如今清晰可辨僅存304個字了。為了保護此碑,民國27年由李磊夫捐建一護碑亭。1962年由政府撥款增建瓦頂,並予以維修,後又在碑前加建一水泥柱鐵欄杆,避免人為損壞,由於碑上有一馬蹄舊痕,人們通常叫此碑為“馬蹄碑”。

掌故|為什麼說李北海的《端州石室記》是書法史上一寶?

碑 文

日者,託宿秘篆,寄傲神府,撰奇討異,注靈通感;冥搜海藏,遐矚坤極。敞金闕,疏玉堂,河漢未睽其源,今昔嘗聆其語。

乃若宛此山郭,介在江墳,薄人寰,騰物外,妙有特起,靈表秀開;綺田(石互)平,錦蟑壁立;肇允洞穴,延袤中堂。蹙(忄左)形以萬殊,砑地勢以千變,伏虎奔象,浮樑抗柱,激濤海而洪波沸渭,疊而群峰嵯峨。飛動逼人,屹聳驚視,密微微而三分地道,風蕭蕭而一變天時;竇乳練於玉顏,石床列於仙座,隔閡塵境,矯集福庭。

寂兮寥兮,恍兮惚兮,使營魄九升,嗜慾雙遣;體若振羽翼,志若摩雲天。秦漢之間,莫知代祀,羲皇之上,自謂逍遙。當是時也,慕名者執雌而遲;徇物者守心而安;求道者誨而凝;懷書者陋古而默。

有若邦伯畢公,守恭廣孝,聞(觀國,政門尤跡;談者不容於口,義心厚行,遊者每於。故能吏修其方,人樂其業,流冗歸心,介特又安。於是命友僚,挾琴酌,一歌一詠,以遨以遊;莫不解榻於斯,張樂於斯。傳五龍,遺土駟馬,豈直避暑窟室,締賞林巒,擊石如鍾。固亦轉丹灶,掇紫芝,跡參寥之遠心,惟習隱之幽致者也乎?開元十五年正月廿五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