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医是怎样“炼”成的?

廖栩


核心观点:什么事只要沾了皇权都没好事,哪怕是救死扶伤的天使。

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医疗从业者都希望能够进入太医院,然而这也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进入的。那么,什么样的医生能够进太医院?那些太医进了太医院又为何想逃离这里呢?刀叔今天给您好好说说。

能当太医 不简单

根据《辞源》的解释,皇帝的医生泛称太医或御医,也作为对医生的敬称。历朝历代的太医或御医的职称有所不同,界限也不分明。在先秦、周朝、北朝的北周时期,医生就有很多名目或职称,并分成很多不同等级,如: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等。说到底,他们所担当的职务不过是为王权服务。

当然,不是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可以做太医,一般来说,要想进入宫中做名太医,首先如果你本人是本省民医或有举、贡、生、监等职衔。清制规定,凡是要进入太医院学习的,必须有9名六品以上官员推荐。

如果没有职衔,必须要亲自赴太医院申请,而且录取率较前种情况要低很多。进行到这一步,还只能说具有被遴选为太医的资格,其后要进行专业性的面试,面试通过者,被称为医生,可以进入到太医院学习。

在太医院学习期间,每年分四季要参与考试,考查医生的学习情况。

其后,会由礼部主持选材考试,这类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内容从《本草纲目》、《伤寒论》等中选取。考中者称为“医士”,考察通过后,被授为御医,不中者照常肄业,一般来说,能通过考试者属少数。

宫禁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有时太医則是首当其冲,难以逃脱。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是太医院官和内监共同监视。每煎两服药,煎好后要分两杯装,一杯由主治太医先尝,然后院判、内监都要尝一点;另一杯给皇帝服用。如药味不对或没有依照药方取药,都要按“大不敬”论罪。

如果用药无效或“龙驭上宾”(死亡),太医和太医院官就要倒霉了。

如同治皇帝突发“天花”而死亡,太医李德立和庄守和“未能力图保护,均行革职,戴罪当差”。后来光绪帝之死,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太医全顺、忠勋等,也都受革职查办。李德立还曾为慈禧看病,服药后“谁知通宵不寐,并见肝火大动,举朝惊恐”。

李德立被“立交刑部治罪”,几至杀身。太医薛福辰在宫内行医总是战战兢兢,总想脱身出宫,大有如履薄冰之惧,为了给慈禧诊病,被羁身宫禁,致使自己的女儿生病不得治疗而死。

给皇帝看病难,给皇后和妃子们看病更难。

皇宫里“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十分严厉,于是就有了“悬丝诊脉”的故事。太医不能手触手地给后妃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后妃们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太医的手里,而有的嫔妃常常把她那头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医能不能诊出她的病……

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太医们在这里只不过走了一个形式而已。他们知道要给嫔妃们看病,事先已经千方百计地通过贿赂贴身太监和宫女,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


刀墓手札


古代帝王虽称万岁,但毕竟也是血肉之躯,食五谷杂粮,既然吃五谷就会生病,生病了就要看病。一般的江湖医生,九五之尊们也不相信,第一不相信他们的医术,第二也不相信他们居心。

那么,专门为皇亲国戚们看病医生就出现了,俗称太医或御医。

中国历史上有将近六百位帝王,他们吃的是龙肝凤髓,穿的是绫罗绸缎,出有侍卫保护,入则太监伺候,比不上天堂,也不比天堂差多少。但是,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38岁,和非洲野人寿命差不多,真是丢咱们大天朝的脸面。

因为知道自个这个皇帝职业的预期寿命低,所以,他们高薪高官聘请天下名医,专门为皇家看病。做为顶尖的医生选拔,可以想象有多难,应该和每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差不多,而且录取的人数还要更少。

封建社会遴选太医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程序和制度,首先要在正经的医馆工作多年,而且要出类拔萃,必须要有妙手回春之法,悬壶济世之心。再有地方官推荐,入京成为医官,做个几年医官,为一些达官显贵看病,如果能靠医术混的风生水起,被这些贵族推荐,才能跃上龙门,成为太医。

成为太医之后,供职太医院,就专门为皇家看病了,这时候还不能直接给皇帝瞧病,要先拿什么王爷,王妃,太子,太子妃,皇子,什么乱七八糟的皇族练练手,有时候也奉旨用大臣们长经验。这时候若是走运,医好了别人医不好的病,那么,恭喜你,你就成了太医巅峰的存在,御医!!

这时候,御医就不能乱跑了,专业为皇帝,皇后,太后们看病吧。这些天家若是一时半会不得病,御医们就非常轻松,种种花,养养狗,旅旅游,干啥都行,还有工资拿。

要是哪天哪个祖宗得病了,御医们就立马变成孙子,医好了病万事皆休。若是治不好,嘿嘿~~碰到明君圣主,打几十板子,放你回家种地。碰到脾气爆点的,杀头都是小事,还要灭门抄家的。

所以啊,伴君如伴虎啊,这话一点都不假。

都看到这了,朕码字也不容易,看官们,你们敢留个赞吗!!嗯~(这个嗯是第二声,有威胁的意味)


朕就是这樣的汉子


在古代大多数民间的医生成长与他自身的家庭背景渊源很深,他们的家庭背景往往是一代或者几代行医的医户家庭,或者是具有丰富医学知识经验的书香门第。他们先得到家传的医术学习,然后入杏林以医术济世,闻名于四方八乡。

太医的选拔是由太医院在管理。

一般可以由地方举荐那些比较有名的医生或通过严格的考试方式才能够进入太医院。太医院的人才选拔非常的严格,首先需要各地区主管官员一层层选拔和推荐,一般能够得到地区主管官员推荐的都是各地区非常有名望的医者和有行医天赋的人。

然后被选进太医院。这个过程还要有一个很严格的身份审查识别和有官员或其他相关人员的担保,因为这个一般要给皇族,官吏,禁军官兵等看病。

然后太医院的学习和层层考核,只有经过礼部主板的三年大考,最优秀的医生才能当御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