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之路

——改革開放40年社會治理變革的經驗

【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治理領域變革發展的基本經驗,歸結起來就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堅持在改革開放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政治優勢,正確把握社會運行和變革規律,妥善處理和協調各方面關係,有領導有秩序地不斷推進中國社會治理領域的變革發展】

□魏禮群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開啟了當代中國社會革命的歷史新時期。4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滄桑鉅變,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也極大地推動和加快了社會全面發展,社會治理領域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

縱觀40年的歷史進程,中國社會治理變革不僅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且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初步研究,以下七個方面尤為寶貴。

堅持不斷解放思想,

推動社會治理理論創新

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進展,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從鄧小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到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直至習近平同志創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為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治理變革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得益於不斷解放思想、堅持推進黨的社會治理理論創新,特別是擺脫了許多不合時宜的傳統思想和理念的禁錮,包括不斷糾正以往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經濟建設“一手硬”、社會建設“一手軟”的問題;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思想和進行社會體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社會治理相關理論經歷了逐步深化和推進的過程,即從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到社會管理再到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發展過程。

中國共產黨勇於用世界眼光和時代發展要求審視社會領域現狀,不斷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理論創新,堅持用新理論、新思路、新辦法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新問題,努力使社會治理變革體現時代性、符合規律性、富有創新性。這是最根本的經驗。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開拓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之路

改革朝著什麼方向前進,關乎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成敗,關乎國家命運、人民幸福。“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舉什麼樣的旗幟,就決定了要朝著什麼方向前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中國人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就是從本國國情出發,守正創新,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從根本上講,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改革同經濟建設和經濟治理改革等其他方面改革一樣,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我們要以寬廣胸懷研究與借鑑外國在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中一切有益的做法,但是,絕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必須把外國經驗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確保社會治理變革發展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依靠群眾創新社會治理

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治理變革的動力源泉。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既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體,也是進行社會治理變革的主體,人民群眾的願望、意志和力量決定著一定歷史時期的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從根本上決定著歷史發展的走向。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取得社會治理變革的一系列成就,就在於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把人民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去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同時,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堅持走群眾路線,社會治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只有切實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真正實現有效的社會治理。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著力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於不斷深化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在以往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傳統的政府包辦的“大一統模式”,不僅給政府帶來沉重負擔,而且限制了社會領域的活力。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解決社會領域中的問題,就必須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改革開放40年以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領域工作,就是緊緊抓住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這個“牛鼻子”。

包括改革城鄉二元結構,推行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基層自治制度,創新社區治理體制,發展各類社會組織,發揮市場、社會力量的作用,不斷推進就業、分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等體制制度改革創新。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和改進政府社會管理,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通過推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優化事業單位構成,強化公益類事業單位基本公共服務屬性;通過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撬動和激活了公共服務市場。只有通過不斷深化社會領域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

堅持運用多種手段,

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不僅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轉變社會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社會治理要講究辯證法,既要管理又不能管得太死,要做到剛柔相濟、寬嚴適度,使社會活躍起來並且有序運行。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努力實現社會治理由單一行政手段向多種手段綜合並用轉變。特別是在信息時代下的中國已經形成了規模巨大、構成複雜、形態多元的網絡社會,其複雜性、風險性前所未有,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難以完全預料,這使得社會治理難度加大,必須高度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互聯網+”社會治理模式,把精細化、標準化、智能化、專業化貫穿於社會治理全過程,把體制機制變革與現代科技應用深度融合起來,有效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的質量、效率和效能。

堅持統籌協調推進,

構築社會治理創新堅實基礎

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是國家建設與治理的一部分。社會治理創新,離不開基本的社會條件、基礎設施、文化建設等的支撐。只有推進經濟建設,創造更多社會財富和物質條件,才能為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提供紮實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40年來,正是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才使得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變革事業不斷深入發展。從近些年來許多地方的實踐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必須具有相應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實力。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是單項推進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其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生態治理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整體性提升。社會和諧穩定、主體多元、活力充沛,也會為其他方面治理創新提供良好的條件和保障。這就要求在推進社會治理變革中牢固樹立整體觀、系統觀、協同觀。

堅持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其核心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40年來,包括社會治理領域變革的全部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從根本上說,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結果。社會治理改革是一項紛繁複雜、艱鉅繁重的歷史任務。要順利推進這一重大任務,必須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會治理的正確方向。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也決定了深化社會治理改革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同時,要始終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自覺改善黨的領導,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並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的社會革命。這也是最為重要的經驗。

以上七條,是對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治理領域變革發展基本經驗的認識。歸結起來說,就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堅持在改革開放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政治優勢,正確把握社會運行和變革規律,妥善處理和協調各方面關係,有領導有秩序地把中國社會治理領域的變革發展不斷推向前進。

(作者為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黨組書記,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院長。本文選自其在第八屆中國社會治理論壇上的主旨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