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火把節|一個外鄉人的彝文化初體驗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文字&攝影丨麼麼茶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如果說,第一次到昭通只是走馬觀花,此行則希望獲得更多探秘的機會。

站在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篤慕給六個兒子取水分家的地方,我竟然如此激動。

“飲一瓢葡萄井的水,從此不忘先祖恩”,這個地方,成為彝人心中的聖地。

想來,我那來自炎黃時代的苗族祖先也有五六千歲了,竟沒有一個能讓人如此膜拜的地方。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歷史已經作古,今人已經不能體會當初“飲水分家、分道揚鑣”的心情,唯一能做的是從現在出發,用先祖的精神勉勵世人。

昆明四季如春,可昭通不是,昭通的天氣更有點像我們苗族山區,時而來雨,時而來風,時而雨與太陽齊至。

這番氣候,給我這個外鄉人倒增添了幾分親切感。

到達昭通的時候,已接近午時,未能看到殺豬宰羊的場面,卻趕上了祭祀活動。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指路經》是祭祀的主要頌文,指引先人亡靈重回發祥地。

畢摩必須準確無誤地念誦《指路經》,方能指引死者魂靈返回。

各地的彝文《指路經》證明:葡萄井是彝族“六祖”飲用過的甘泉,他們從這裡走向分支的道路,去披荊斬棘開創自己的新天地。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苗族重裝飾,彝族更注重服飾本身的圖案效果。

而女性的服飾盡顯華麗,如蓋瓦般的帽簷垂下流蘇,如未婚女性佩戴“雞冠帽”,青年婦女戴一種用紅綠絲綢做成的“遮包花”。

在祭祀過程中,我竟然發現了苗族常用的銀飾。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苗人以鼓傳話,而彝族以長號響徹山谷。

長號需要兩個號手完成操作,短號一個人即可。

號的使用,讓祭祀活動增添了高潮。

一聲過山號,表示前行的路在腳下。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迴歸夜晚的狂歡,萬人空巷,這座小城變得非凡擁堵。

許久未能釋放的在今晚本能釋放。

這些彝人之後,已經把節日逐漸變成了一場聚會和狂歡,畢摩們和彝族長者想竭力堅守的傳統和文化內核已經弱化,趨向多元化。

太擁擠,我實在無法靠近人群中央的篝火和舞臺。

唯有虔誠的祝福。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我相信,每一個彝族同胞的心中都有一支永不熄滅的火把。

外鄉人走了。

高原的夜空,澄明如洗,祥雲浮現。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麼麼茶,湖南懷化人,苗族,某高校教師〗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第347期

出品單位

主管單位

中共昭通市委組織部

雲南省昭通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單位

法律顧問

雲南鶴原律師事務所孫健律師

[email protected]

【美麗昭通】

文藝作品展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

就用天麻醒腦膠囊

現代高原植物藥·源自永孜堂

探秘火把节|一个外乡人的彝文化初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