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探祕】 為什麼崇先敬祖的客家人清明卻不掃墓?

【探秘】 為什麼崇先敬祖的客家人清明卻不掃墓?

客家人慎終追遠,崇先敬祖,同時也希望通過祭祀祈求先祖庇廕後世子孫,並激勵後輩奮發進取,光宗耀祖,因此,客家人極其重視掃墓。然而在過去,清明節對於客家人來說並不是祭祀、掃墓的日子。直到後來隨著民俗的變遷才有人在清明祭拜祖先,但多數不如春、秋祭時隆重。

【探秘】 為什麼崇先敬祖的客家人清明卻不掃墓?

客家人的掃墓時間常定在春秋兩季。“春祭”,一般從出年關(年初五)至元宵節期間,也有延至清明前後的,但最遲不過四月初八,因為民間認為從這一天開始,就閉墓門了。秋祀常在農曆八月初一(俗稱“大清明”)至中秋節前後,也有在冬至前後進行的(如豐順)。

為什麼客家人不在清明節祭祖掃墓,而是在春秋祭祀呢?

一是客家人大都在山區居住,耕地資源比較少,人去世後一般都是先土葬到山上,經過10多年或者更久的時間,再選擇一個“風水寶地”將骸骨擦拭乾淨,置於“金罌”、“金斗罌”,重新安葬。墳地一般都離家比較遠的,有的更要翻山越嶺。而清明的時候也是農忙的時候,“春爭時夏爭日”,客家人大都是與農業為安身立命的基礎,所以時間上不容許客家人清明去掃墓。

【探秘】 為什麼崇先敬祖的客家人清明卻不掃墓?

二是在物質貧乏的時代,客家人往往會選擇過節的時候祭祀祖先,主要是節日食物比較豐富,人神共享,一舉兩得。清明節期間正處於三荒四月,貧窮人家連祭祖的三牲(雞、豬肉、魚)也難於辦齊,更不要說其他祭品的操辦了。春祭的時間點選為正月元宵節過後,客家人會將過年期間置辦的年貨留存一部分用於祭祀;而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同時也是農閒季節,客家人選在此時將一年的收成供奉於祖先靈前,祈求年年都有好收成。

【探秘】 為什麼崇先敬祖的客家人清明卻不掃墓?

在客家地區,人們把掃墓稱作“掛紙”。掃墓前,客家人會對先祖墓地周圍加以清理,婦女們用鐮刀割去墳墓周圍的雜草。在掃墓當天,一大家族的人帶著祭品,三牲(雞豬魚)、水果、糖、餅乾、茶、酒,還有各種粄來到先祖墓前,開始祭拜。拜祭過程是:先把塗抹有雄雞公血的草紙(又叫紙寶、墓頭紙)掛在墳頭上,再按一定數量與距離將草紙放在墳墓周圍,圍成一個半圓,類似於地界的作用。然後是上香,先拜祭祖宗,再拜祭墓側的“后土”,此俗又有“先正穴再后土”一說。拜祭完畢後,焚燒紙寶、紙錢、紙衣等。接著燃放鞭炮,最後是辭墳。受普通話的影響,現在的年輕人把上述的祭墓儀式都叫“掃墓”,此外,還出現了“拜山”的說法,這應是後期受華僑或粵語的影響產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