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

自卑毀人一生



然而真的是這樣麼?其實這些人可能並不瞭解喜歡獨處的人,或者內向的人,對他們來說,獨處才是最享受的事情。

相信很多內向的小夥伴都遇到過以下這些痛苦的情況:

1、被要求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才藝

2、被要求和歪果仁用英語打個招呼

3、被老師要求要主動提問,主動回答問題

誠然,活潑外向的人是比較受歡迎,並且是更適合融入社會的性格,但並不能說內向是不好的性格,可惜從小到大,身邊的大人總是在給我們灌輸一個理念,那就是內向=缺陷。

也正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很多時候內向的人只能被迫“假裝開朗”,有時明明心累無比,表面上還要裝出開朗開心的樣子,因為不想被人說自己不合群,內向,不知不覺間,我們自己都開始認為內向不好了。

可是菲李想替廣大內向小夥伴說一句話:我們不是社交恐懼或孤僻,只是相比花費精力在一些社交上,安靜的獨處更能讓自己舒服,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可否認社交是必要的,但無論是多外向的小夥伴都會在社交中感到偶爾的疲倦。而對於內向者來說,一些社交簡直是要了命了,並且很多人忘記了一件事:沒有什麼東西是所有人都喜歡的,社交也是一樣。以不喜歡社交評價一個人有性格缺陷,難道不是另一種歧視麼?

實際上,內向不僅不能算是缺點,和外向相比,內向的性格還有著自己的優勢。

和內向的人相處久了,就會發現他們做事縝密,不浮誇,腳踏實地,留意細節……是很值得信賴的人。

最後要說的是,內向的人往往並不是不擅長社交溝通,而是不喜歡“無意義的寒暄和社交”,比如這樣子的:

其實內向的人在陌生人和熟人面前,往往可能表現出兩種性格,前後簡直判若兩人。

所以內向的人寧願獨處也不聯繫他人,只是覺得獨處更有意義,讓自己舒服,並且他們並不會感到孤單,反而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啊。


好啦,今天的答題就到這裡啦,想了解更多美食和有趣的冷知識,快關注菲李吧,每天知道一點,你的魅力就多一點哦~


菲李


1.避免受傷。


比如,很多人,未必是內向者,他們也可能曾經就是一個外向者,但是,頻繁的遭到了社交上的受挫,包括家庭,包括社會的打擊,導致他們性格越來越偏執,攻擊性也變強,或者,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攻擊性,這樣就很可能和別人交往,總是受到攻擊,貶低。那麼,這個時候,內心會變得越來越脆弱,到另外一個極端,就可能變成,孤僻,抑鬱方向發展。


所以,為了避免,在社交上遭到的挫折,和進一步對心靈上的打擊,他們就慢慢對社交喪失了信心,也慢慢的失望了。他們,更多的需求和打算就是,寧可忍著,也不想再一次受傷。


2.怕浪費時間。

有一種,是比較功利化的社交。很可能,自己確實也有需求,但是呢,周圍的人,可能他認為都很無趣,都很浪費他的時間,他還不如自己獨處,自己去做點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也可能確實是他的圈子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也有可能他沒有比較好的能力,去從他人那裡獲取他想要的東西。


如果說能夠在關係中獲得幸福,高質量的信息,我相信大多數人呢還是願意的,只可惜,每個人條件所限。


貓黍說


良好的社會交往可以減少孤獨、寂寞、空虛、恐懼、痛苦,可以宣洩憤怒及壓抑。因此,社會交往對於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呢?在有書君看來,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性格內向者,朋友較少,每一次交流都是能量損耗。

首先來說一下第一個原因,對於很多性格內向的人來說,一來朋友少,能叫出來聚聚的本來就沒幾個,如果再翻一翻朋友圈,猜測大家都在忙著,很怕打擾到別人,就不太好意思聯繫了。另外,對於部分性格內向者來說,他們的能量供輸系統是和外向者相反的。也就是說,外向者是從人與人的交流中獲得能量,屬於越說越有勁,越聚越興奮的一類。而內向者則不一樣,每一次的交流都是自身能量的一種損耗,越聚越疲累,一次長時間的相聚交流後,要更長的時間緩過來。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疲累,很多內向者只好從一開始就選擇不聯繫。

二、社交障礙

這是心理學上的一種交流障礙症狀,具體分為社交心理障礙,社交功能社交障礙,社交焦慮障礙。分別表現為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大眾場合下),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致手足無措、語無論次,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常稱為社交恐懼症、人際恐怖症。其中,社交恐懼症患者總是處於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恐懼的任務。這是非常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種心理障礙。許多一般人能夠輕而易舉辦到的事,社交恐懼症患者卻望而生畏。患者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乏味的人,並認為別人也會那樣想。於是患者就會變得過於敏感,更不願意打攪別人。而這樣做,會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慮和抑鬱,從而使得社交恐懼的症狀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許多患者改變他們的生活來適應自己的症狀。有的患者甚至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不得不放棄很好的工作機會。

還有些人主要表現為對異性的恐懼,稱為異性恐懼症。同時,這類人普遍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氣和信心。社會交往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容易阻礙了自身人際關係的發展,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

所以,有書君在這裡溫馨提醒,患有社交障礙的朋友,千萬不要任由症狀自然蔓延下去,應及時地去預約心理醫生或相關專業的朋友,進行完善的心理疏導與心理治療,找回一個更加健康的自己,去自然灑脫地快樂生活。

三、失敗的交流後產生的後遺症。

其實這個原因可以算是第二個原因的引申,部分人社交障礙症狀正是因為失敗的交流經驗所導致的,這種失敗的交流經驗可能來自於兒時:整個童年時期,你都很少與人產生真正的情感聯繫,很少有過親密的情感感受,甚至是你的父母,也經常性忽略你的情感需求,對你的喜怒哀樂不怎麼在乎,很少去關心你的內心成長。那麼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你的內心對世界產生一種隔閡,養成了自己自足的內心世界,更準確地說,是一種較為孤僻冷漠的心理狀態,一種失敗的親子情感交流經驗導致你對外界沒有期待,沒有交流的情感需求;

這種失敗經驗也有的源於成年後,這種時期產生的後遺症是同樣嚴重的,因為成年人的自尊會更強。可能某天因為事情誤會或雙方交流方法錯誤導致與人交流不順或不快,那麼一些人回去後會在心裡數落自己:我都這麼大的人了,與人交往還這麼失敗,內心產生了嚴重的挫敗感後,容易走向交流的極端——不交流。

四、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對於另一群人來說,不願意主動聯繫的原因主要在於他們自身的交流觀,在他們看來,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而獨處,則是一個人的狂歡。在沒有像竹林七賢那樣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知己時,他們是不會為了交流而去和一個或一群志趣不同的人進行硬交流,這種生硬的交流無疑只能停留在較淺的層次,而這種淺交流對他們來說是沒什麼意義的,甚至是負效應的,因為在這種喧囂繁鬧中浪費了很多時間,從而不能用來梳理思緒,審視內心,與書中“好友”進行深層次的交流。

他們與自己獨處,是一個尋找與自己和諧相處的過程,只有自己內心的和諧與安定,才能為他們的人生指明方向。不主動聯繫,是他們經過了深思後做出的決定,旁人只能表示理解。

你是這四種中的哪一種呢?歡迎留言評論,讓我們一起進行快樂的交流。


有書快看


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一般來說,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享受孤單。


盧梭說過:社交場中的閒逸是令人厭惡的,因為它是被迫的;孤獨生活中的閒逸是愉快的,因為它是自由的、出於自願的。



獨處有很多好處,可以避開社會交往的束縛和煩憂,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靜觀自我,和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


所以,即使是那些性格外向、喜歡熱鬧的人,都會有那麼一些時候,想自己獨自待著,不想與任何人聯繫,享受孤單。


那些性格內向,天生喜靜的人更加是如此。


性格內向不等同於有社交焦慮/恐懼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內心更平和和充實,情願孤單也不主動與他人聯繫是他們的自主選擇。


有時候,孤單也是可以令人享受的,正如美國的馬克斯威爾·馬爾茲所說:能與自己娓娓而談的人決不會感到孤獨。


二,避免受傷。


張德芬說過:不願麻煩別人的背後,都有顆敏感善良的心。



有些人而且天性多愁善感,且有一顆易碎的玻璃心,除了害怕自己的主動聯繫會得到冷漠回應外,還會害怕自己提出的要求(陪伴或傾訴),會給別人添加麻煩。


他人的回應可能只是稍微慢一些,或口氣略微平淡一些,都會被TA誤解為冷淡,都會勾起TA不受歡迎、不被愛的感受,所以情願孤單也不主動聯繫別人,以免“受傷”。


TA在聯繫他人之前,會糾結很久,會先設身處地替對方考慮一番:也許別人正在工作、正在用餐、正在休息,或正在開車……,最終,還是放棄主動聯繫別人。


三,珍惜時間。


有些人每天忙忙碌碌,用很多事情填滿了自己的業餘時間,比如運動,閱讀,寫作,養花,上各種課程……本應該很少感到孤單,但人有時難免有感到壓力過大、焦慮、失意之時,需要找人傾訴,想主動聯繫別人,卻又擔心與人溝通會浪費本該用來學習或工作的時間,所以情願選擇孤單,也不去聯繫別人。



又或者,拿起電話卻不知道打給誰,找不到一個有共同語言,或可以傾訴的人,所以只能獨自承受孤單。不過,這類人的孤單感並不會持續太久,只要投入TA所感興趣的事情,孤單感就會馬上消失。


人在獨處的時候難免感到孤獨,但孤獨並非壞事,正如歌德所說: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是很常見的,一點也不奇怪。

作家周國平說過一句話:“獨處是一種能力,並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一句話道破了許多獨處者的心聲,

我們選擇獨處,因為此時我們需要它!



排除一些特別孤傲的人,喜歡獨處的原因有很多。

  1. 有的人天生喜靜。
  2. 有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受過打擊,或者對自己不太自信,不敢與人交往。

  3. 還有一種人稱自己是“外向的孤獨患者”,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太快了,壓力很大,明明社交場合也都應付得來,可是私底下卻總是覺得自己沒有知心朋友。
  4. 還有一些是文化原因,比如日本,文化環境就是不願意麻煩別人。
  5. 還有一些職業原因,比如畫家,作家這些很需要藝術天賦,很感性的人,他們需要通過獨處把自己剝離出來,需要通過獨處尋找靈感,獨處對他們來說是財富。



讓一個獨處的人變得愛熱鬧和讓一個愛熱鬧的人變得安靜一樣困難!

我相信很多人試圖改變過自己的性格,有很多人覺得改變後自己並不快樂,最後還是做回了自己。


獨處本身並不是壞事,獨處時會收穫什麼取決於你獨處的時候做了什麼事。選擇獨處的時候,就要發揮獨處的價值,努力提高自己。

不要因為一個人喜歡獨處,就特別為他擔心。只要問問他開不開心即可。問一問獨處的自己,獨處時,你開心嗎,如果不開心,那說明你可能需要一些改變。

如果開心,為何要改變呢?


豌豆兒說


我就是一個不會去主動聯繫別人的人,我的扣扣跟微信基本不會有人小我,我也不會找別人,有別人找我,我也就回復一下,從來不會多說啥!

現在我很多同學同事我都忘記了,有時候人家發一個信息過來,我都不知道是誰,但是人家知道我叫什麼名字,超尷尬,😂

現在經常有聯繫的也就三四個人,在一個群裡經常瞎扯,我跟我閨蜜基本不聯繫,但是關係超好,我們一年基本就微信聊兩三次,但是見面了特別親熱,有事會盡力幫忙,而且閨蜜過年會來我家拜年,我也會去她家玩,我們不在一個城市上班,微信基本不聊天,有事才找對方,哈哈

我覺得人會孤單才會去找別人,不會孤單才不會去找別人

我感覺越孤單的人越愛找人聊天,因為他們孤單呀,想找存在感

我反正是不孤單的是不會去聯繫任何人,孤單的時候會去各種騷擾別人,哈哈


Rice想你


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人是分很多種的,有一種人他是比較內向的不善於去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的一種人往往會比較享受孤獨。

然而另外一種人:他是比較偏向外向高傲的,很多事只願意跟別人分享快樂,因為生活的現實有時候就算自己不快樂,也不願意去說太多。其實就是害怕換來別人的嘲諷,所以現在慢慢的很多人都會知心朋友很少,能真正讀懂自己的幾乎都沒有。所以這種人她往往也是寧願選擇孤獨,也不願易主動聯繫別人。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許它們覺得孤獨也是一種快感呢?


用戶6785944235800


沒有誰喜歡孤獨,只是害怕被拒絕罷了。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曾經特別特別好的朋友,忽然在某一天以後就再也不聯繫。而這之間並沒有發生人和不愉快的事情。

尤其是大學畢業,無話不談的兄弟,勝過親姐妹的閨蜜。畢業後幾乎不在聯繫,甚至是同一個城市的兩個人都很少再有交集。

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是心裡不在乎,而是心裡太在乎。在乎到對方看自己的眼光,在乎到害怕見面後,聊起分開後各自的生活會天差地別。從而讓兩個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而不見面至少還能存有幻想,想象以後見面還能像以前一樣無話不談,彼此平等。

一個以為不會走,一個以為會挽留。對於情侶來說前任3的這句臺詞說的恰如其分。

兩個人的倔強,兩個人的相互信任,兩個人的自尊。都在幻想對方會為自己低頭。可是偏偏這份自信和自尊,倔強,卻讓兩個人彼此失去。

我們不是不願意聯繫別人,只是以為你會主動聯繫。

我們不是喜歡孤單,只是害怕被拒絕,被彼此產生的距離流放。


艾斯娛樂


因為不知道主動聯繫別人是不是對對方的一種打擾,也害怕對方的反應在意料之外。

然後時間越久就越不敢聯繫了,孤單就變成一種習慣,以前覺得一個人出門是一種折磨,別人都三萬成群,而我一個人走路上,怕跟別人對視,怕別人可憐,各種腦補。然後就宅在家裡。

再然後發現一個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六月份的時候突然買了一張機票就出去了,一個人一個包,從湖南到河北再到山西再到內蒙,一個旅行不用跟誰商量今天去哪明天去哪,隨便找個佛寺可以坐一下午,隨便上那輛公交車都可以,開到哪那就是目的地。11月份突然想去看升旗儀式,買了張臥鋪票,早上五點到天安門廣場,然後吃完早餐去故宮裡曬了一下午太陽,悠閒又愜意。

長大後慢慢明白了,人到最後就是一個人。父母子女都會遠離你而去,陪在身邊的伴侶,有一天死別後,就真的一個人吃飯一個睡覺,偶爾鄰居來串門,聊聊家常,聊聊東家的西瓜今年的收成如何,聊聊西家的女兒為什麼還沒結婚。。。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然後有一天在再沒有醒過來了。


歐陽青若793


看到這麼多大樹,都有如此專業的回答。我就來點業餘的。

因為實際上每個人都是有社交訴求的。這其實很正常。我覺得區別在於這種訴求的大小和每一個人對於這種訴求的定義。

有人只要每天正常上班,能和公司同事說幾句話,他就不孤獨了。這樣的人即便在休息的時候,或者每天下班的時候,自己獨自一人也不會感覺到多麼的孤單難受。他認為只要保持和社會基本的接觸,就可以滿足其社交需求。

有人上班的時候,不僅喜歡多跟同事同時交流,而且下班的時候也喜歡和一眾朋友出去撒歡。這樣的人明顯認為社交就應該是多和人接觸。多和人交流。這樣的人認為社交就應該是多和人接觸,多和人交流,不僅是在工作上,也是在業餘生活上。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第一類人認為是孤單的。然而第一類人恐怕自己卻不覺得自己孤單。因為從他自身的定義來講,他已經滿足了自己基本的社交需求,他需要花點時間搞自己喜歡的東西。

第二類人通常會很輕易的被我們評判成社交達人。這種人或許大部分人都很羨慕她,因為她朋友很多,也擅長和別人交流。每天都過著很歡樂的生活。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心理力量和情緒能量吧。

畢竟一個人精力有限,擅長社交的人,總是給人一種很有活力的感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累。

問題在於這兩個人如何定義自己,如何定義他人?如何定義社交需求?

第一類人或許認為社交需求只要基本滿足就好了,如果太多的話他會覺得累,反過來她自己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使會很累,但快樂會沖銷這種勞累。

第二類人則是用社交來沖銷這種勞累。

換句話說,第一類人和第二類人的差別,其實就在於他們對社交的興趣了多少。以及他們認為社交所帶來的歡樂,能否超過社交帶給他們的勞累。

筆者嚴格意義上來說,屬於第一類人。但每逢朋友同事的歡樂慶典之類的活動,必然要參加。但也僅限於此。

有的時候,筆者也不盡想問一下自己每天都一個人做事情,難道不無聊嗎?但確實不無聊。

也想問一下,喜歡社交的人每天都那麼快樂,難道不無聊嗎?我想他們肯定也不無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