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主动联系别人?

自卑毁人一生



然而真的是这样么?其实这些人可能并不了解喜欢独处的人,或者内向的人,对他们来说,独处才是最享受的事情。

相信很多内向的小伙伴都遇到过以下这些痛苦的情况:

1、被要求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才艺

2、被要求和歪果仁用英语打个招呼

3、被老师要求要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

诚然,活泼外向的人是比较受欢迎,并且是更适合融入社会的性格,但并不能说内向是不好的性格,可惜从小到大,身边的大人总是在给我们灌输一个理念,那就是内向=缺陷。

也正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很多时候内向的人只能被迫“假装开朗”,有时明明心累无比,表面上还要装出开朗开心的样子,因为不想被人说自己不合群,内向,不知不觉间,我们自己都开始认为内向不好了。

可是菲李想替广大内向小伙伴说一句话:我们不是社交恐惧或孤僻,只是相比花费精力在一些社交上,安静的独处更能让自己舒服,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可否认社交是必要的,但无论是多外向的小伙伴都会在社交中感到偶尔的疲倦。而对于内向者来说,一些社交简直是要了命了,并且很多人忘记了一件事:没有什么东西是所有人都喜欢的,社交也是一样。以不喜欢社交评价一个人有性格缺陷,难道不是另一种歧视么?

实际上,内向不仅不能算是缺点,和外向相比,内向的性格还有着自己的优势。

和内向的人相处久了,就会发现他们做事缜密,不浮夸,脚踏实地,留意细节……是很值得信赖的人。

最后要说的是,内向的人往往并不是不擅长社交沟通,而是不喜欢“无意义的寒暄和社交”,比如这样子的:

其实内向的人在陌生人和熟人面前,往往可能表现出两种性格,前后简直判若两人。

所以内向的人宁愿独处也不联系他人,只是觉得独处更有意义,让自己舒服,并且他们并不会感到孤单,反而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啊。


好啦,今天的答题就到这里啦,想了解更多美食和有趣的冷知识,快关注菲李吧,每天知道一点,你的魅力就多一点哦~


菲李


1.避免受伤。


比如,很多人,未必是内向者,他们也可能曾经就是一个外向者,但是,频繁的遭到了社交上的受挫,包括家庭,包括社会的打击,导致他们性格越来越偏执,攻击性也变强,或者,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攻击性,这样就很可能和别人交往,总是受到攻击,贬低。那么,这个时候,内心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到另外一个极端,就可能变成,孤僻,抑郁方向发展。


所以,为了避免,在社交上遭到的挫折,和进一步对心灵上的打击,他们就慢慢对社交丧失了信心,也慢慢的失望了。他们,更多的需求和打算就是,宁可忍着,也不想再一次受伤。


2.怕浪费时间。

有一种,是比较功利化的社交。很可能,自己确实也有需求,但是呢,周围的人,可能他认为都很无趣,都很浪费他的时间,他还不如自己独处,自己去做点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也可能确实是他的圈子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也有可能他没有比较好的能力,去从他人那里获取他想要的东西。


如果说能够在关系中获得幸福,高质量的信息,我相信大多数人呢还是愿意的,只可惜,每个人条件所限。


猫黍说


良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减少孤独、寂寞、空虚、恐惧、痛苦,可以宣泄愤怒及压抑。因此,社会交往对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主动联系别人呢?在有书君看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性格内向者,朋友较少,每一次交流都是能量损耗。

首先来说一下第一个原因,对于很多性格内向的人来说,一来朋友少,能叫出来聚聚的本来就没几个,如果再翻一翻朋友圈,猜测大家都在忙着,很怕打扰到别人,就不太好意思联系了。另外,对于部分性格内向者来说,他们的能量供输系统是和外向者相反的。也就是说,外向者是从人与人的交流中获得能量,属于越说越有劲,越聚越兴奋的一类。而内向者则不一样,每一次的交流都是自身能量的一种损耗,越聚越疲累,一次长时间的相聚交流后,要更长的时间缓过来。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疲累,很多内向者只好从一开始就选择不联系。

二、社交障碍

这是心理学上的一种交流障碍症状,具体分为社交心理障碍,社交功能社交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分别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论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为社交恐惧症、人际恐怖症。其中,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惧的任务。这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惧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惧的症状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有的患者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还有些人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称为异性恐惧症。同时,这类人普遍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气和信心。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容易阻碍了自身人际关系的发展,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

所以,有书君在这里温馨提醒,患有社交障碍的朋友,千万不要任由症状自然蔓延下去,应及时地去预约心理医生或相关专业的朋友,进行完善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找回一个更加健康的自己,去自然洒脱地快乐生活。

三、失败的交流后产生的后遗症。

其实这个原因可以算是第二个原因的引申,部分人社交障碍症状正是因为失败的交流经验所导致的,这种失败的交流经验可能来自于儿时:整个童年时期,你都很少与人产生真正的情感联系,很少有过亲密的情感感受,甚至是你的父母,也经常性忽略你的情感需求,对你的喜怒哀乐不怎么在乎,很少去关心你的内心成长。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你的内心对世界产生一种隔阂,养成了自己自足的内心世界,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较为孤僻冷漠的心理状态,一种失败的亲子情感交流经验导致你对外界没有期待,没有交流的情感需求;

这种失败经验也有的源于成年后,这种时期产生的后遗症是同样严重的,因为成年人的自尊会更强。可能某天因为事情误会或双方交流方法错误导致与人交流不顺或不快,那么一些人回去后会在心里数落自己:我都这么大的人了,与人交往还这么失败,内心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后,容易走向交流的极端——不交流。

四、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对于另一群人来说,不愿意主动联系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自身的交流观,在他们看来,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而独处,则是一个人的狂欢。在没有像竹林七贤那样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知己时,他们是不会为了交流而去和一个或一群志趣不同的人进行硬交流,这种生硬的交流无疑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次,而这种浅交流对他们来说是没什么意义的,甚至是负效应的,因为在这种喧嚣繁闹中浪费了很多时间,从而不能用来梳理思绪,审视内心,与书中“好友”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他们与自己独处,是一个寻找与自己和谐相处的过程,只有自己内心的和谐与安定,才能为他们的人生指明方向。不主动联系,是他们经过了深思后做出的决定,旁人只能表示理解。

你是这四种中的哪一种呢?欢迎留言评论,让我们一起进行快乐的交流。


有书快看


有些人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主动联系别人,一般来说,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享受孤单。


卢梭说过:社交场中的闲逸是令人厌恶的,因为它是被迫的;孤独生活中的闲逸是愉快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出于自愿的。



独处有很多好处,可以避开社会交往的束缚和烦忧,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静观自我,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


所以,即使是那些性格外向、喜欢热闹的人,都会有那么一些时候,想自己独自呆着,不想与任何人联系,享受孤单。


那些性格内向,天生喜静的人更加是如此。


性格内向不等同于有社交焦虑/恐惧症,多数情况下,独处让他们感觉更舒适、内心更平和和充实,情愿孤单也不主动与他人联系是他们的自主选择。


有时候,孤单也是可以令人享受的,正如美国的马克斯威尔·马尔兹所说: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人决不会感到孤独。


二,避免受伤。


张德芬说过:不愿麻烦别人的背后,都有颗敏感善良的心。



有些人而且天性多愁善感,且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除了害怕自己的主动联系会得到冷漠回应外,还会害怕自己提出的要求(陪伴或倾诉),会给别人添加麻烦。


他人的回应可能只是稍微慢一些,或口气略微平淡一些,都会被TA误解为冷淡,都会勾起TA不受欢迎、不被爱的感受,所以情愿孤单也不主动联系别人,以免“受伤”。


TA在联系他人之前,会纠结很久,会先设身处地替对方考虑一番:也许别人正在工作、正在用餐、正在休息,或正在开车……,最终,还是放弃主动联系别人。


三,珍惜时间。


有些人每天忙忙碌碌,用很多事情填满了自己的业余时间,比如运动,阅读,写作,养花,上各种课程……本应该很少感到孤单,但人有时难免有感到压力过大、焦虑、失意之时,需要找人倾诉,想主动联系别人,却又担心与人沟通会浪费本该用来学习或工作的时间,所以情愿选择孤单,也不去联系别人。



又或者,拿起电话却不知道打给谁,找不到一个有共同语言,或可以倾诉的人,所以只能独自承受孤单。不过,这类人的孤单感并不会持续太久,只要投入TA所感兴趣的事情,孤单感就会马上消失。


人在独处的时候难免感到孤独,但孤独并非坏事,正如歌德所说: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是很常见的,一点也不奇怪。

作家周国平说过一句话:“独处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一句话道破了许多独处者的心声,

我们选择独处,因为此时我们需要它!



排除一些特别孤傲的人,喜欢独处的原因有很多。

  1. 有的人天生喜静。
  2. 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受过打击,或者对自己不太自信,不敢与人交往。

  3. 还有一种人称自己是“外向的孤独患者”,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了,压力很大,明明社交场合也都应付得来,可是私底下却总是觉得自己没有知心朋友。
  4. 还有一些是文化原因,比如日本,文化环境就是不愿意麻烦别人。
  5. 还有一些职业原因,比如画家,作家这些很需要艺术天赋,很感性的人,他们需要通过独处把自己剥离出来,需要通过独处寻找灵感,独处对他们来说是财富。



让一个独处的人变得爱热闹和让一个爱热闹的人变得安静一样困难!

我相信很多人试图改变过自己的性格,有很多人觉得改变后自己并不快乐,最后还是做回了自己。


独处本身并不是坏事,独处时会收获什么取决于你独处的时候做了什么事。选择独处的时候,就要发挥独处的价值,努力提高自己。

不要因为一个人喜欢独处,就特别为他担心。只要问问他开不开心即可。问一问独处的自己,独处时,你开心吗,如果不开心,那说明你可能需要一些改变。

如果开心,为何要改变呢?


豌豆儿说


我就是一个不会去主动联系别人的人,我的扣扣跟微信基本不会有人小我,我也不会找别人,有别人找我,我也就回复一下,从来不会多说啥!

现在我很多同学同事我都忘记了,有时候人家发一个信息过来,我都不知道是谁,但是人家知道我叫什么名字,超尴尬,😂

现在经常有联系的也就三四个人,在一个群里经常瞎扯,我跟我闺蜜基本不联系,但是关系超好,我们一年基本就微信聊两三次,但是见面了特别亲热,有事会尽力帮忙,而且闺蜜过年会来我家拜年,我也会去她家玩,我们不在一个城市上班,微信基本不聊天,有事才找对方,哈哈

我觉得人会孤单才会去找别人,不会孤单才不会去找别人

我感觉越孤单的人越爱找人聊天,因为他们孤单呀,想找存在感

我反正是不孤单的是不会去联系任何人,孤单的时候会去各种骚扰别人,哈哈


Rice想你


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人是分很多种的,有一种人他是比较内向的不善于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一种人往往会比较享受孤独。

然而另外一种人:他是比较偏向外向高傲的,很多事只愿意跟别人分享快乐,因为生活的现实有时候就算自己不快乐,也不愿意去说太多。其实就是害怕换来别人的嘲讽,所以现在慢慢的很多人都会知心朋友很少,能真正读懂自己的几乎都没有。所以这种人她往往也是宁愿选择孤独,也不愿易主动联系别人。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许它们觉得孤独也是一种快感呢?


用户6785944235800


没有谁喜欢孤独,只是害怕被拒绝罢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曾经特别特别好的朋友,忽然在某一天以后就再也不联系。而这之间并没有发生人和不愉快的事情。

尤其是大学毕业,无话不谈的兄弟,胜过亲姐妹的闺蜜。毕业后几乎不在联系,甚至是同一个城市的两个人都很少再有交集。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心里不在乎,而是心里太在乎。在乎到对方看自己的眼光,在乎到害怕见面后,聊起分开后各自的生活会天差地别。从而让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而不见面至少还能存有幻想,想象以后见面还能像以前一样无话不谈,彼此平等。

一个以为不会走,一个以为会挽留。对于情侣来说前任3的这句台词说的恰如其分。

两个人的倔强,两个人的相互信任,两个人的自尊。都在幻想对方会为自己低头。可是偏偏这份自信和自尊,倔强,却让两个人彼此失去。

我们不是不愿意联系别人,只是以为你会主动联系。

我们不是喜欢孤单,只是害怕被拒绝,被彼此产生的距离流放。


艾斯娱乐


因为不知道主动联系别人是不是对对方的一种打扰,也害怕对方的反应在意料之外。

然后时间越久就越不敢联系了,孤单就变成一种习惯,以前觉得一个人出门是一种折磨,别人都三万成群,而我一个人走路上,怕跟别人对视,怕别人可怜,各种脑补。然后就宅在家里。

再然后发现一个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六月份的时候突然买了一张机票就出去了,一个人一个包,从湖南到河北再到山西再到内蒙,一个旅行不用跟谁商量今天去哪明天去哪,随便找个佛寺可以坐一下午,随便上那辆公交车都可以,开到哪那就是目的地。11月份突然想去看升旗仪式,买了张卧铺票,早上五点到天安门广场,然后吃完早餐去故宫里晒了一下午太阳,悠闲又惬意。

长大后慢慢明白了,人到最后就是一个人。父母子女都会远离你而去,陪在身边的伴侣,有一天死别后,就真的一个人吃饭一个睡觉,偶尔邻居来串门,聊聊家常,聊聊东家的西瓜今年的收成如何,聊聊西家的女儿为什么还没结婚。。。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然后有一天在再没有醒过来了。


欧阳青若793


看到这么多大树,都有如此专业的回答。我就来点业余的。

因为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有社交诉求的。这其实很正常。我觉得区别在于这种诉求的大小和每一个人对于这种诉求的定义。

有人只要每天正常上班,能和公司同事说几句话,他就不孤独了。这样的人即便在休息的时候,或者每天下班的时候,自己独自一人也不会感觉到多么的孤单难受。他认为只要保持和社会基本的接触,就可以满足其社交需求。

有人上班的时候,不仅喜欢多跟同事同时交流,而且下班的时候也喜欢和一众朋友出去撒欢。这样的人明显认为社交就应该是多和人接触。多和人交流。这样的人认为社交就应该是多和人接触,多和人交流,不仅是在工作上,也是在业余生活上。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第一类人认为是孤单的。然而第一类人恐怕自己却不觉得自己孤单。因为从他自身的定义来讲,他已经满足了自己基本的社交需求,他需要花点时间搞自己喜欢的东西。

第二类人通常会很轻易的被我们评判成社交达人。这种人或许大部分人都很羡慕她,因为她朋友很多,也擅长和别人交流。每天都过着很欢乐的生活。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心理力量和情绪能量吧。

毕竟一个人精力有限,擅长社交的人,总是给人一种很有活力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累。

问题在于这两个人如何定义自己,如何定义他人?如何定义社交需求?

第一类人或许认为社交需求只要基本满足就好了,如果太多的话他会觉得累,反过来她自己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会很累,但快乐会冲销这种劳累。

第二类人则是用社交来冲销这种劳累。

换句话说,第一类人和第二类人的差别,其实就在于他们对社交的兴趣了多少。以及他们认为社交所带来的欢乐,能否超过社交带给他们的劳累。

笔者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第一类人。但每逢朋友同事的欢乐庆典之类的活动,必然要参加。但也仅限于此。

有的时候,笔者也不尽想问一下自己每天都一个人做事情,难道不无聊吗?但确实不无聊。

也想问一下,喜欢社交的人每天都那么快乐,难道不无聊吗?我想他们肯定也不无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