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懶」,是一種生活態度

北京人的“懶”,是一種生活態度

本 文 共 2566 字

讀 完 全 文 需 5 分 鍾

北京人的“懶”,是一種生活態度

口述/陸昕

2018年8月4日下午,著名藏書家、學者、作家陸昕帶著新書《京華憶前塵》做客雜書舘·新書館,分享了北京城和北京人的文化。陸昕老師的祖父是訓詁學大師陸宗達先生,陸昕從小受到祖父的言傳身教,對傳統北京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行為有著切身的體會。這本書記載了陸先生對老北京的很多回憶,活動現場他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向觀眾介紹了他眼中的北京,同時也分享了祖父及其朋友啟功先生等老一輩文人的生活趣事。

北京人的“懶”,是一種生活態度

北京這座城

活動開場,陸老師用地道的京腔幽默的調侃道:“歡迎大家來聽‘賣瓜’。”緊接著分了五個部分談了他對北京這座城的一些感受。

北京人的“懶”,是一種生活態度

首先是北京之大。北京的一條衚衕能頂的上一些城市的兩三條街道,然而,大有大的好處,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可以像鳥一樣有地方飛,能飛得高。

其次是北京之深。北京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所謂真人不露相,這裡人才遍地,任誰來到這裡之後,都像是先掉進了深海,然後再往起浮,再然後可以遊。用兩句話來形容便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具有這種“天”和這種“海”特徵的地方只有北京,這裡海闊天空,使人們有了用武之地,這就是北京的魅力所在。

第三,北京的氣場。北京有一種無形的氣場,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好似一種浩瀚的時空。生活在北京,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時空觀念,而北京散發出的氣場正是由這種時空觀念引起的。這是一座遼闊深遠的城市,有著氣象萬千的場景。

北京人的“懶”,是一種生活態度

北京胡同

第四,北京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北京形成了一種互動文化,即雅與俗文化的互動,貴族文化與平民文化的互動,豆汁焦圈兒跟燕窩魚翅的互動,在這種互動之中,形成了濃厚的,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北京文化。

第五,北京的包容性。要建設一個首都,必須是舉天下之人,舉天下之力才能完成,五湖四海的人湧入京城,就意味著這裡遍佈著各種各樣的美食風味、奇珍玩好、歌舞技藝,這就是這種包容性的內在意義。

北京人的性格

北京人的“懶”,是一種生活態度

說完北京城,陸昕又饒有興致地聊起了“北京人”的性格。先說北京姑娘,北京姑娘有一種刀子嘴豆腐心的特質,平常與家人說話特別狠,但真做決定的時候就猶豫了,北京姑娘有一個口頭禪“憑什麼?”當她說“憑什麼”的時候,話外音的意思是自己生氣了,需要對方做出解釋,給出充足的理由,而且她的“憑什麼”一定是連說三遍。總之,北京姑娘的“憑什麼”就相當於“為什麼”。而北京男人大部分比較直爽,具有不打不成交的特質。

陸昕還說,北京人有一種生活態度:家庭觀念非常重,重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緊不慢。傳統的北京人的生活場景是:夏天傍晚,甭管是老爺子還是老太太,都在院子裡乘涼,坐著板凳,搖著大蒲扇,旁邊坐著姑娘媳婦,一邊互相聊家常,一邊看著四下瘋跑的孩子,男人在樹底下,這邊一盤棋,那邊一攤兒撲克牌,旁觀的人時不時給支個招。院子裡種著各種花,喇叭花、牽牛花,家家戶戶門口都有,電線上站著幾隻鴿子,一邊咕咕叫,一邊東張西望。

在其他地方的人看來,北京人很懶,但這種”懶”正是北京人的生活態度,屋上有瓦,鍋裡有飯,兒女繞膝,父母雙全,足夠了。

北京人的規矩

北京人“規矩”,更多的是強調一種禮節,比如說從別人的後面往前走的時候,不能說“讓讓”,要說“勞駕”、“借光”。

北京人的“懶”,是一種生活態度

說起“借光”,陸老師分享了一個對他影響很深的小故事:古代有一群姑娘媳婦晚上湊一塊幹活兒,做活得有燈,有燈得有燈油,大家都湊錢買燈油,後來發現有一個姑娘老不掏燈油錢,大家一想燈油錢也不多,就算了,後來發現她長年累月都不掏,大夥急了,就跟她說,以後別來了,老不掏燈油錢,佔大家便宜。姑娘聽了以後說:“我家裡非常窮,實在掏不起燈油錢,但是你們沒發現嗎?我每次都很早就來,把窗戶打開,把桌椅板凳擦乾淨,到晚上,很晚才走,把窗戶關好,把掉在地上的針頭線清理乾淨,收拾完以後才回家,現在我就是借一點光,難道都不行嗎?”陸老師說,這個關於“燈”的小故事一直照亮著他的人生道路,讓他領悟,人要富有同情心,能幫別人時就幫一下。

北京人的規矩禮數講究到什麼地步?一個挖苦北京人故事可以說明:過去有一個北京鄉下的農婦懷孕了,懷胎十月挺高興,但是沒生,結果過了一年之後還沒生,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到了三十年,醫院終於有了剖腹產的條件了,趕緊送到醫院剖腹看看這到底怎麼回事,結果一看裡邊是一對雙胞胎,已經變成小老頭了,鬍子頭髮都白了。只見一個小老頭衝另一個小老頭說:您在前頭,您先走,另一位則說您頭裡,您頭裡。這就是挖苦北京人太講究禮數了,但這種規矩禮數確實是北京文化風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老北京的“廁所文化”

陸昕說,老北京的“廁所文化”也是非常獨特的現象。以前住在北京的衚衕院子裡,只有室外有公共廁所,做個不太雅觀的類比,它的功能相當於今天的咖啡館、麻將館。為什麼這麼說呢,過去的廁所是這樣的,男女中間有一道牆。有時候人多,廁所不夠用,排隊的人也多,一回生二回熟,再就是大家蹲在一起,過去的人單純,沒什麼隱私,見面就問,你多大歲數,你住哪兒,家長裡短的聊著,各種小道消息就這麼在廁所傳播開了,這就是北京的廁所文化。

北京的城牆

北京人的“懶”,是一種生活態度

消失的北京城牆

提到北京的城牆,陸老師說,看紫禁城的壯美,不要在白天去,要夜晚或者黃昏去,那個時候最美,夕陽西下,正好城牆在夕陽的前邊,整個是黑色的,之後是金黃色的晚霞,後邊的晚霞越是明亮,前面的城牆就越黑,越陰沉,越浩瀚。城牆上有荒草,在風中舞動,城牆前邊的棚子裡幾個老頭在喝茶,穿著月白的褂子,圍坐在一張八仙桌前,那個碗是賣大碗茶的藍邊碗。晚風吹過,把幾個老頭的衣服吹起來,白髮飄著,後邊是晚霞映襯著黑沉沉的城牆,非常的壯麗。但可惜的是這個城牆現在拆了,沒有了,這個老北京特有的文化也不復存在。

最後,陸昕老師提起了以前啟功先生跟他說的一段話:

“年輕時候一起玩兒的人現在都走了,都沒了,我有的時候想起來,感覺再也找不回當年的‘勁兒’了。我們當年在一起互相開玩笑,編排故事,誰誰誰犯了回傻……那股子勁兒再也找不回來了。”

陸昕意味深長地補充道:“就像我們現在看書一樣,當中可能會記載一些過往的事情,但是過往那些在場人們的感受,我們現在是永遠不會感受到的。”不過,北京傳統文化的魅力,值得去反覆訴說和回憶,就像《京華憶前塵》書中所寫:

不要忘記在先人們居住過的地方,也曾有文化的燦爛和輝煌。

北京人的“懶”,是一種生活態度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團公司

出版年: 2018-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