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懒”,是一种生活态度

北京人的“懒”,是一种生活态度

本 文 共 2566 字

读 完 全 文 需 5 分 钟

北京人的“懒”,是一种生活态度

口述/陆昕

2018年8月4日下午,著名藏书家、学者、作家陆昕带着新书《京华忆前尘》做客雜書舘·新书馆,分享了北京城和北京人的文化。陆昕老师的祖父是训诂学大师陆宗达先生,陆昕从小受到祖父的言传身教,对传统北京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有着切身的体会。这本书记载了陆先生对老北京的很多回忆,活动现场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向观众介绍了他眼中的北京,同时也分享了祖父及其朋友启功先生等老一辈文人的生活趣事。

北京人的“懒”,是一种生活态度

北京这座城

活动开场,陆老师用地道的京腔幽默的调侃道:“欢迎大家来听‘卖瓜’。”紧接着分了五个部分谈了他对北京这座城的一些感受。

北京人的“懒”,是一种生活态度

首先是北京之大。北京的一条胡同能顶的上一些城市的两三条街道,然而,大有大的好处,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以像鸟一样有地方飞,能飞得高。

其次是北京之深。北京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所谓真人不露相,这里人才遍地,任谁来到这里之后,都像是先掉进了深海,然后再往起浮,再然后可以游。用两句话来形容便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具有这种“天”和这种“海”特征的地方只有北京,这里海阔天空,使人们有了用武之地,这就是北京的魅力所在。

第三,北京的气场。北京有一种无形的气场,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好似一种浩瀚的时空。生活在北京,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空观念,而北京散发出的气场正是由这种时空观念引起的。这是一座辽阔深远的城市,有着气象万千的场景。

北京人的“懒”,是一种生活态度

北京胡同

第四,北京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北京形成了一种互动文化,即雅与俗文化的互动,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的互动,豆汁焦圈儿跟燕窝鱼翅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之中,形成了浓厚的,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北京文化。

第五,北京的包容性。要建设一个首都,必须是举天下之人,举天下之力才能完成,五湖四海的人涌入京城,就意味着这里遍布着各种各样的美食风味、奇珍玩好、歌舞技艺,这就是这种包容性的内在意义。

北京人的性格

北京人的“懒”,是一种生活态度

说完北京城,陆昕又饶有兴致地聊起了“北京人”的性格。先说北京姑娘,北京姑娘有一种刀子嘴豆腐心的特质,平常与家人说话特别狠,但真做决定的时候就犹豫了,北京姑娘有一个口头禅“凭什么?”当她说“凭什么”的时候,话外音的意思是自己生气了,需要对方做出解释,给出充足的理由,而且她的“凭什么”一定是连说三遍。总之,北京姑娘的“凭什么”就相当于“为什么”。而北京男人大部分比较直爽,具有不打不成交的特质。

陆昕还说,北京人有一种生活态度:家庭观念非常重,重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紧不慢。传统的北京人的生活场景是:夏天傍晚,甭管是老爷子还是老太太,都在院子里乘凉,坐着板凳,摇着大蒲扇,旁边坐着姑娘媳妇,一边互相聊家常,一边看着四下疯跑的孩子,男人在树底下,这边一盘棋,那边一摊儿扑克牌,旁观的人时不时给支个招。院子里种着各种花,喇叭花、牵牛花,家家户户门口都有,电线上站着几只鸽子,一边咕咕叫,一边东张西望。

在其他地方的人看来,北京人很懒,但这种”懒”正是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屋上有瓦,锅里有饭,儿女绕膝,父母双全,足够了。

北京人的规矩

北京人“规矩”,更多的是强调一种礼节,比如说从别人的后面往前走的时候,不能说“让让”,要说“劳驾”、“借光”。

北京人的“懒”,是一种生活态度

说起“借光”,陆老师分享了一个对他影响很深的小故事:古代有一群姑娘媳妇晚上凑一块干活儿,做活得有灯,有灯得有灯油,大家都凑钱买灯油,后来发现有一个姑娘老不掏灯油钱,大家一想灯油钱也不多,就算了,后来发现她长年累月都不掏,大伙急了,就跟她说,以后别来了,老不掏灯油钱,占大家便宜。姑娘听了以后说:“我家里非常穷,实在掏不起灯油钱,但是你们没发现吗?我每次都很早就来,把窗户打开,把桌椅板凳擦干净,到晚上,很晚才走,把窗户关好,把掉在地上的针头线清理干净,收拾完以后才回家,现在我就是借一点光,难道都不行吗?”陆老师说,这个关于“灯”的小故事一直照亮着他的人生道路,让他领悟,人要富有同情心,能帮别人时就帮一下。

北京人的规矩礼数讲究到什么地步?一个挖苦北京人故事可以说明:过去有一个北京乡下的农妇怀孕了,怀胎十月挺高兴,但是没生,结果过了一年之后还没生,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到了三十年,医院终于有了剖腹产的条件了,赶紧送到医院剖腹看看这到底怎么回事,结果一看里边是一对双胞胎,已经变成小老头了,胡子头发都白了。只见一个小老头冲另一个小老头说:您在前头,您先走,另一位则说您头里,您头里。这就是挖苦北京人太讲究礼数了,但这种规矩礼数确实是北京文化风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老北京的“厕所文化”

陆昕说,老北京的“厕所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现象。以前住在北京的胡同院子里,只有室外有公共厕所,做个不太雅观的类比,它的功能相当于今天的咖啡馆、麻将馆。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的厕所是这样的,男女中间有一道墙。有时候人多,厕所不够用,排队的人也多,一回生二回熟,再就是大家蹲在一起,过去的人单纯,没什么隐私,见面就问,你多大岁数,你住哪儿,家长里短的聊着,各种小道消息就这么在厕所传播开了,这就是北京的厕所文化。

北京的城墙

北京人的“懒”,是一种生活态度

消失的北京城墙

提到北京的城墙,陆老师说,看紫禁城的壮美,不要在白天去,要夜晚或者黄昏去,那个时候最美,夕阳西下,正好城墙在夕阳的前边,整个是黑色的,之后是金黄色的晚霞,后边的晚霞越是明亮,前面的城墙就越黑,越阴沉,越浩瀚。城墙上有荒草,在风中舞动,城墙前边的棚子里几个老头在喝茶,穿着月白的褂子,围坐在一张八仙桌前,那个碗是卖大碗茶的蓝边碗。晚风吹过,把几个老头的衣服吹起来,白发飘着,后边是晚霞映衬着黑沉沉的城墙,非常的壮丽。但可惜的是这个城墙现在拆了,没有了,这个老北京特有的文化也不复存在。

最后,陆昕老师提起了以前启功先生跟他说的一段话:

“年轻时候一起玩儿的人现在都走了,都没了,我有的时候想起来,感觉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劲儿’了。我们当年在一起互相开玩笑,编排故事,谁谁谁犯了回傻……那股子劲儿再也找不回来了。”

陆昕意味深长地补充道:“就像我们现在看书一样,当中可能会记载一些过往的事情,但是过往那些在场人们的感受,我们现在是永远不会感受到的。”不过,北京传统文化的魅力,值得去反复诉说和回忆,就像《京华忆前尘》书中所写:

不要忘记在先人们居住过的地方,也曾有文化的灿烂和辉煌。

北京人的“懒”,是一种生活态度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出版年: 2018-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