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到底该不该退出中学课本?

一滴水135929717


不是该不该退出的问题,而是该不该全篇背诵的问题。

直指人心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作品,相当鲜明的特点。相对普罗大众而言,再好的艺术手法、故事情节都无法让他们设身处地的赞同。鲁迅的伟大,便是把时代下生活的那一张张脸孔,赤裸裸展现在世人面前。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鲁迅无疑是把利剑,给人们剖开一切光怪陆离,这是他与很多同代作家的不同之处。你可能无法从徐志摩、梁实秋的作品里了解当时旧中国的社会性。但从鲁迅身上、笔下,你定然会穿过岁月的限制,走进那个时代,走进人心。

所以,鲁迅文章存在语文课本合理与否的疑问,压根不需要多做辩驳。假如鲁迅都能退出课本,那么文学本身便失去了意义,会单纯沦为某种熏陶人们业余生活的消费品、艺术品。

其实,如上的问题牵扯一个更加突出的现象,当下社会学生到底应该如何学习鲁迅,或者学习语文,乃至中国教育现状?

几天前,我正好看到朋友小孩的初一暑假作业——手抄语文课文,十二篇。我还问他,抄课文有什么用。孩子答说,不知道。

同样的经历,试想,那些年,我们全篇背诵了那么多课文,有几篇是真的记住的,理解的。

科学工作者除外,一个成年人现有的知识储备,到底有多少是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寒窗实现的?

中国教育现在的常态为,小中高十二年的漫长教育和大学教育严重脱节,大学教育又与社会严重脱节。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要说对某件人事物的看法了。

随便上大街上拉一个学生,随便问一个他们对鲁迅的看法。你得到的结果,要么是迷茫,要么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之类的官方套词。照此看,这样的鲁迅,确实应该退出语文课本,因为它没有用。鲜有学生愿意进一步了解他,用自己的观点解读他,哪怕是错的。

因此,鲁迅退不退出,重点在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教育方法的转变。全篇背诵解决不了问题,抄课文也提高不了能力。

老周头说:隔壁私塾有两叠暑假作业,一叠背诵全文,另一叠誊抄全文。咦?班主任挺狠。


王老四他大舅


鲁迅退出中学课本,这样的提议,想来百年之后再说更合适。但反对者的意见也颇有道理:鲁迅的文章好,中学生消化不良啊!


老实讲鲁迅《狂人日记》,00后的孩子几乎百分百之读不懂,多少人也是阅尽沧桑,才看明白字字是血!

作为第一篇的白话文,自然有其生涩语言障碍,能读通也不错了。他的文章往往由于语法的原因,要求中学生全篇背诵困难,也不免最怕,难怪周树人和文言文难度同一等级。

可是作为最具批判性的作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鲁迅作品的批判性和思想性无可替代

,当年中学学过的文章有十多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同学学在桌上刻"早";

《闰土》抬头只看见,四角高墙上的天空;

《孔乙己》你知道么?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

《药》华老栓的人血馒头;烈士的坟头上的花圈;

《祥林嫂》一开口:我不知道冬天里有狼的;人究竟有没有灵魂?

《一件小事》中"我从乡下跑到城里来,一晃已经二十年了";

《拿来主义》里"做了女婿换来的"也无所谓;


《纪念刘和珍君》晓得龙华惨案和柔石;

《故乡》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虽中学时代过去多年,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祥林嫂、阿Q、孔乙己等人物,依然鲜活的存于脑海。他成为被记得文章最多的入选课本作家,除了本身数量大,文章本身的魅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多少人感叹少年不识愁滋味,说当年不懂他,日后却明白他的深刻伟大。


通过他笔下的人物,今天的人们才能更具体深刻了解,民国的历史与社会,这是读胡适梁实秋等其他作家办不到的。

所以适当减少鲁迅的篇目,增加中学生了解当代作家的机会,本无可厚非,若要请出课本,就过于紧张了。

于鲁迅的杂文,择其《拿来主义》这样浅显易懂的,培养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也是不错的。对于《狂人日记》这类,还是放到大学里去吧!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的小咸🐟,期待你顺手点评,手有余香哦!

元元的天下


鲁迅当然不该退出中学课本,事实上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到今天仍然很有价值,毫不过时!不信?我举几个例子:


一百年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这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书里有这样的话: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在小说的结尾,鲁迅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试问,这样的小说过时了吗?


鲁迅还写过一篇杂文《论辩的魂灵》,里面有这样的话:

“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人格破产了!受人格破产的洋奴崇拜的洋书,其价值从可知矣!但我读洋文是学校的课程,是政府的功令,反对者,即反对政府也。无父无君之无政府党,人人得而诛之。”  

“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自由结婚未免太过激了。其实,我也并非老顽固,中国提倡女学的还是我第一个。但他们却太趋极端了,太趋极端,即有亡国之祸,所以气得我偏要说‘男女授受不亲’。况且,凡事不可过激;过激派都主张共妻主义的。乙赞成自由结婚,不就是主张共妻主义么?他既然主张共妻主义,就应该先将他的妻拿出来给我们‘共’。”  

“丙讲革命是为的要图利:不为图利,为什么要讲革命?我亲眼看见他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现金抬进门。你说不然,反对我么?那么,你就是他的同党。呜呼,党同伐异之风,于今为烈,提倡欧化者不得辞其咎矣!”  

“丁牺牲了性命,乃是闹得一塌糊涂,活不下去了的缘故。现在妄称志士,诸君切勿为其所愚。况且,中国不是更坏了么?”  

“戊能算什么英雄呢?听说,一声爆竹,他也会吃惊。还怕爆竹,能听枪炮声么?怕听枪炮声,打起仗来不要逃跑么?打起仗来就逃跑的反称英雄,所以中国糟透了。”

试问,鲁迅讽刺的那些人,今天还少么?网上比比皆是。

当然,也不能过分拔高鲁迅的作品,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比如鲁迅有一首诗叫《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历来都把诗中“俯首甘为孺子牛”解释为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只要仔细读过整首诗,特别是读一读最后两句,就可以得出结论:鲁迅写这首诗时有些灰心丧气,所以他是以此诗自嘲。所谓“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过是他想躲进小楼,给自己的儿子当牛骑罢了。

鲁迅是伟大的战士,但战士也会有灰心和低落的时候,这无损于战士的伟大。


所以,我认为不应该把鲁迅先生从教材中删去,应该删去的是对鲁迅的过分拔高。



梦露居士


中学生,一个正处于情窦初开叛逆萌生的阶段,此时最主要的或许不是该去学习谁的思想,该去效仿谁的成功,他们也不懂,也不想去懂。此时最关键的是该引导他们如何去建立自己正确的思想,而不是去效仿谁,学习谁。就拿我而言,一提到鲁迅,我只知道,原名周树人,为何?因为考试要考。所以,谁谁谁的退不退出中学课本真的不重要,让谁进入中学课堂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个可以教书育人的教师,而不是教人如何考试的工具。若得一良师,纵无课本又何妨?



白菜帅


这个问题应该换个问法,除了鲁迅,中学语文你还记得谁?有些伪作家,虽仅有一篇选入中学课本,还是嫌多,之后永远记不起。鲁迅先生虽有数十篇还嫌少,生活中遇事,鲁迅先生文章中人物立马立起来,现代作家还是从基本的做起,多努力,别光盯着鲁迅的风气,要看看水平差多少。越是现代写字的越浮躁,想一步登天,拿出来的东西又臭又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轻轻包


鲁迅不应该退出中学课本,至少这一个世纪我们必须保留鲁迅的文章,中学生也许现在无法理解鲁迅思想,当他长大经历过生活的磨砺以后,他一定会体会到鲁迅的思想以及他对国人灵魂的深处的批判和刻画。这就好比过去的少年无法理解论语和儒家精髓,但必须熟练背熟,而当他长大以后才会理解其中的意境。


我们对于鲁迅的理解既不能如过去般神话。也不能如现在一样去说他过时。鲁迅作为门民族的代表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现在已经有大部分鲁迅的作品撤除中学课本,但最鲁迅的不应该彻底的退出,必须要有所保留。这既是对民族精神的尊重也是国家尊严的体现。而鲁迅的退出和金庸的登榜,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的体现。中学教材对鲁迅的退出,有人反对,有人支持。这其实是很正常,但其他人的退出和加入没有引发关注,而恰恰鲁迅引发关注,是因为我们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方式的不满,而而鲁迅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

一应该说,我们对于鲁迅逐步淡出中


学教材,我们无需奇怪,无需气愤,更不必感慨,没一个时代都有他所代表的文化,但鲁迅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他永远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不掉的丰碑。中学的教材必须对鲁迅的文章有所保留。从教学性质来说,鲁迅的文章也许并不适合当今的教学,但从思想性来说,鲁迅文章又必须给予保留、这就是个度的问题。但必须指出的是,鲁迅无论在是杂文,散文,小说诸多文学方面的建树,至今无出其右。都以极其惊人的艺术创造力达到了现代文学的巅峰、这也值得当今文学家们去学习,永远去学习。

当年做为中学生的我也是极为反感和厌恶学习鲁迅,而今长大了,却觉得对鲁迅对中国人以及中国社会的洞察太深刻了,描写太真实了。现在才觉得是很值得读的。反对的人应该也只是表示中学生无法理解鲁迅文章过于阴暗或晦涩。应该说鲁迅退出是早晚的事。但不应该是现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还是需要鲁迅的。鲁迅作品与不懂鲁迅、教不清楚、教不好是两个概念,不要混为一谈。


语文教学不是文学教学,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理解和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是”与“非”的问题。如果鲁迅是错误的,是“非”,那就该离开中学课本。如果鲁迅是正确的,是“是”,就不该离开中学课本。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人从上到下已经认识不清鲁迅的“是”与“非”,已经没有了是非观念,这才是最可怕的


远167161199


鲁迅不能完全退出,但是可以减少篇幅,因为中国除鲁迅外,还有其他的名家,例如矛盾,林微因等等,即使放在现在,陈忠实,余秋雨,贾平凹,曹文轩也都还可以,给新人一个机会,不要让中国的学生觉得,鲁迅后,中国再无文人。其实中国的优秀作家很多,就是为人所知的人少,其实贾平凹,余秋雨,还有前几年过世的陈忠实先生就文学修为,完全不在莫言之下,但是因为作品没有被推广,外语译本很少,所以一直没有被大众熟知。


风雪夜归人707703


本来,这也许是一个根本不该提出的问题,但是,根本的问题在于回答这个问题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很值得在此一提。诚然,“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如果仅仅只是不自知而已,倒也罢了,最怕聪明反被聪明误,谁说不是呢?对于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先生,如果仅仅因为所谓的“过时”或者“深奥晦涩”等等原因而轻言“退出中学课本”云云,这不仅是天朝上国基础教育的遗憾,更是民族文化的损失……尤甚数典忘祖者,别有用心之徒,不时“蚍蜉撼树”的桀犬吠尧狂泼污水行径,如是司马昭之心 ,未必路人尽知。岂仅仅“教育”的悲哀?

王蒙先生有言,当今大学生读不懂“红楼梦”,是如此这般的悲哀……曾经引起轩然大波,激烈争论。呵呵,对于国人而言,即便对“红楼梦”一无所知,都肯定没有什么,但是,当你知道或者读懂时(那怕只是一点点),你肯定会为你曾经的无知而遗憾,而且不仅仅是遗憾!

大安法师曾言,当我们面对厕所里那些欢快蠕动忘我不已的虫蛆,会感到非常的恶心;而西方莲池海会的诸佛菩萨,面对滚滚红尘中的我们,那种怜闵的慈悲心情,绝对不会亚于面对厕所的我们…… 阿弥陀佛!

扯远了!但鲁迅先生过时了吗?

百年来而今,当“救救孩子”的大声疾呼仍如暮故晨钟般的响彻耳际之时,我们不难发现,早已推翻三座大山的民族负担似乎没有减轻多少,现在的天朝上国,不仅要救孩子,还要救家长、救为人师表者,救许多许多……


如義齋人


不应该,鲁迅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毛主席也曾给予鲁迅很高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最硬,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为宝贵的性格。

我们以前在学校曾读过鲁迅的课本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风箏》《孔乙己》《籐野先生》《社戏》《故乡》等一批好的作品,课文描述闰土.孔乙己的形象现在还枥枥在目,久久不能离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既是鲁迅的诗句,也是鲁迅一生写照,我们现在最缺乏就是鲁迅"硬骨头精神",现在有一些人患了"极度缺钙症",媚骨十足,趋炎附势,没有事非观,只有金钱观。

所以我们应提倡"鲁迅精神",鲁迅不但不能退出中学课本,而且还应记住鲁迅这一句话"在人人讲假话的年代讲真话;在人人麻木的年代拥有充实的心灵"。这句话与大家共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