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新型城镇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中国近10年的城镇化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城市化进程加快,预计到205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超过80%,也就是说,那时我国与美国的城镇化比例差仅会有10%。城镇化将是一个持续数十年的大趋势,但我们看到,十九大报告中只提到城镇化率,并未将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而与之对应的是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不是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出现转移,甚至于会“逆城镇化”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战略不仅依然重要,而且要为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后者成功的坚实基础。举个例子,我国的返乡创业者尽管落脚地是多样化的,但回到原来村较少,更多的是家乡村所在都市圈的县城、中心镇,但其创业又和乡村振兴密切相关。

首先,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城镇是城乡区域产业发展的中心,乡村振兴无疑要发挥这个中心的作用。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必然会从二元走向一元,乡村振兴与城市扩张二者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元融合的。

其次,从历史发展来看,创新的进程与城市的发展呈现强正相关关系,乡村振兴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体系的完善来进行发展,但这个动力很难在乡村内部自然产生,只能从更具创新城镇,尤其是作为创新中心的都市圈来获取外部竞争力。乡村要在竞争中发展,更需要充分分享利用城镇的外部经济性。

目前,很多乡村开始实践“田园综合体”概念,推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切入点大多选择乡村旅游,是通过吸引都市圈的人流来实现一二产业的变现。我们发现,

做得好的乡村旅游项目,其投资者和运营者大多是城镇人口或城镇化后返乡人口,他们通过城镇化获得了资金和先进的旅游思路理念,更加促进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二者的融合。

但是,毕竟乡村与城镇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是从旅游上来说,乡村旅游也必须讲求“本乡本土”,形成城乡旅游互补之后再追求联动和协调发展。应建设体现乡土文化多样性,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的特色乡村,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加以保护、利用和提升,使乡村成为乡土文化的载体。这样,才能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效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是变成“少了一点乡土味道的小城镇”。

因此,乡村振兴应当在城镇化的助推下,最大限度地接近和抓住发展机会,分享城镇集聚经济优势,降低对外交流成本,彰显自身特色,实现国家战略期望。

——四川和一咨询(和君咨询联盟企业)高级咨询师 谢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