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野餐源於法國,但把野餐吃得最風雅的當屬魏晉文人

中西文化百科。

現代野餐源於法國,但把野餐吃得最風雅的當屬魏晉文人

City Picnic(圖片來自Beautystyleandco)

野餐,一件充滿儀式感的小事,現代人的生活也正需要這樣的儀式感。

而這一點,早在幾百年前,歐洲貴族們就學會了。

現代野餐源於法國,但把野餐吃得最風雅的當屬魏晉文人

Holyday, 1876, James Tissot《聖日野餐》提斯特(圖片來自網絡)

野餐出自貴族之手

“說起浪漫

我們真的玩不過法國人

比如他們的野餐:

身著華服的貴婦

有質感的麻料格子布

琳琅滿目的食物

……

能把野餐吃的如此有情調真是對生活的一種尊敬。”

——提斯特《聖日野餐》

野餐,在古希臘時期王公貴族們的戶外宴會中萌芽。

14世紀末,法國貴族的野餐,侍從鋪上桌布、斟上清泉、擺好大廚清晨準備的餐點,確保貴族狩獵後的味蕾得到滿足。自此,在野外享用精美的食物,成為一種身份及地位的象徵。

17世紀,歐洲中產階級也學會了享受野餐的樂趣,優雅的庭院,考究的餐具,賓客們在音樂中翩翩起舞。

到了19世紀,野餐不再是貴族的專利,而是成為懂得生活的象徵,成為大銀幕小熒幕中推進故事的場景。

現代野餐源於法國,但把野餐吃得最風雅的當屬魏晉文人

Déjeuner sur l'herbe,1865,Claude Monet《 草地上的午餐》莫奈(圖片來自網絡)

20世紀,現代意義上的野餐誕生,這一時期被法國稱為“La Vie Moderne”(摩登生活時代),與摩登生活一起到來的正是全民野餐時代。野餐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亞麻餐布上分享的水果、樹蔭下光影流動的水晶杯、隨風擺動的書頁、交談中的紳士和顧盼生姿的時髦女郎都成為印象派畫作中奢華的場景。

現代野餐源於法國,但把野餐吃得最風雅的當屬魏晉文人

古人的《曲水流觴圖》(圖片來自網絡)

與人間煙火廝混的中國文人

野餐看似為舶來品,實則在中國早有淵源。

中國古代早有狩獵之舉,捕獲的動物就地炙烤品完;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喜寄情于山水,野餐的形式開始多樣。

書法家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書寫古代的野餐為“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其中,“流觴曲水”便是文人墨客在野餐中用來飲酒作對的遊戲。

發展到後來,野餐在中國演變為一種節令時俗。清明踏青或是重陽郊遊之時,人們要隨帶繁重的炊具和餐具,雅人高士則用提盒和提燈作為專供野餐的用具,不僅將杯筷酒壺、果餚酒菜置於竹、木等製成的提盒中,另有炭和鍋爐放於雙層提爐中可供烹茶暖酒。

如此看來,如今流行的野餐裝備簡直可以說是“簡陋”。

現代野餐,“餐”什麼?

現在去野餐到底要帶什麼?方便攜帶的冷食、甜點和水果是野餐的首選。

熱水壺,可以泡咖啡或是濃茶及時解去甜食的膩味。

在時尚人士的朋友圈裡,多了幾本雜誌和類似小燭臺的裝飾品。

熱愛音樂的人,或許還會隨身帶上尤克里裡。

現代野餐源於法國,但把野餐吃得最風雅的當屬魏晉文人

野餐(圖片來自flickr)

Walter Levy曾在《The Picnic: A History》裡這樣寫到:“野餐是伴隨著近代史而來的,從田園生活到城市生活的轉變,村莊沒落,城市興起。”

城市裡野餐,在熟悉的場所,尋覓新鮮感,享受自由,恨不得鑽進野餐這個網羅美好生活的難得場景裡——

期待已久的野餐趴,文藝範兒穿搭、棉麻格子野餐布、迷人野餐籃、糖果色心情;

陽光、空氣、好友和假期;

精緻食品彷彿油畫般色彩濃郁;

打開滿載的籃子,一瞬間整個人都被治癒。

說到底,野餐這件不負春光的美事,吃的是嚮往野餐的好心情。

現代野餐源於法國,但把野餐吃得最風雅的當屬魏晉文人

(圖片來自Fifthroom Living)

來源:華輿 撰稿/Kimberley

現代野餐源於法國,但把野餐吃得最風雅的當屬魏晉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