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反謠言模式被質疑:平台判定謠言流程不透明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Tow Center數字新聞中心(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的研究員Mike Ananny近日發佈報告,研究Facebook在反擊假新聞過程中的合作模式。

Mike Ananny採訪了Facebook在反擊假新聞方面的合作伙伴,分析這一合作機制。合作方包括五家美國新聞及事實核查機構(Politi-Fact, FactCheck.org, Snopes, ABC News, and the Associated Press)。

核查過程基於算法和人工干預。Facebook會識別出可疑的內容,然後將可疑內容交給合作方核查。

Facebook和合作方已經搭建了事實核查的操作系統。合作方之間的聯繫非常少,他們也沒提到有任何定期會面。

合作起源

2016年的美國大選是推動反謠言合作的關鍵因素。面對大選期間層出不窮的假新聞,事實核查人員感受到了新的挑戰,但這個過程也同時證明了事實核查人在民主政治中所扮演的潛在角色。

那時,Facebook是用戶接觸假新聞的重要媒介,但關於假新聞的事實核查內容卻並未傳遞給這個平臺的用戶。

國際事實核查網絡(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的總監Alexios Mantzarlis總結道:“假新聞雖然受眾廣,但從內心深處認同這些內容的人只佔到美國人中很少的一部分,事實核查也吸引了很廣泛的受眾,但這些信息並沒有觸達那些真正需要闢謠內容的人。

2016年12月,Facebook正式宣佈與這些事實核查機構的合作關係。

Facebook開始自主研發一個系統界面,所有合作方共同使用這個系統。合作宣佈後,Facebook給了合作者該系統的權限。

Facebook反謠言模式被質疑:平臺判定謠言流程不透明

合作機制

在這個系統裡,每個合作方都有相同的權限,可以訪問系統內的疑似假新聞的信息庫。

Facebook不會指定給各機構核查內容,而是讓他們自願挑選。選擇完畢後,合作方會在系統界面中附上他們進行事實核查的相關網頁鏈接。

在事實核查合作過程中,實際上有兩套假新聞判定標準。

第一套是Facebook用於該系統內的,涉及假新聞展示、分析假新聞傳播情況以及對策的內容。

Facebook幾乎完全控制了這三項內容的評判標準。具體來說,為了判斷假新聞的“熱度和嚴重度”,Facebook制定了規則來分析假新聞的產生、傳播和危害。

換而言之,雖然Facebook聲稱判定假新聞的工作是合作方完成的,但合作方能拿到哪些內容是Facebook決定的

第二套分類手段和衡量標準是合作方應用於核查工作中的。

在這套分類標準中,合作方有更多控制權。合作方對可疑內容的判斷不僅代表了他們各自機構的標準,還代表事實核查領域的整體趨勢。在處理任務時,合作方大多不會相互協作。

一位受訪者表示:“Facebook給我們被舉報的內容的鏈接,讓我們按照熱度把這些內容排序。不過Facebook不告訴我們他們熱度的計算方法。

Facebook反謠言模式被質疑:平臺判定謠言流程不透明

對合作機制的批評

一位參與者對這個系統裡的熱度排序持質疑態度,他懷疑(但不能證明)能創造高廣告收入的內容可能不會出現在這個疑似假新聞的列表上因為“有時假新聞能賺錢”。

曾有報道稱,Facebook向每個事實核查合作方支付約10萬美元的年費。部分合作方表示拒絕接收平臺支付的費用,因為他們認為,接受這筆錢會破壞他們的獨立性。他們認為自己不是平臺的服務提供方,而是合作方。

還有合作者認為Facebook平臺給他們帶來了大量的讀者,他們將合作描述為“一種找到需要核查的故事的方法。合作最好的一點就是Facebook會告訴我們什麼是最流行的內容”。

合作者希望能有更多參與者主動核查Facebook上的內容,這樣用戶就不必等待Facebook方面的闢謠。

在這次調研中,所有受訪者都要求匿名,因為Facebook禁止合作方公開談論合作內容。採訪者之所以願意接受訪問是因為,他們認為

公眾監督應該成為合作的一部分

有受訪者透露,《華盛頓郵報》原本也是合作成員之一,但因為某些重要但不便說明的原因退出了合作。

的確,保密協議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但如今,世界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和多家大型新聞、事實核查機構開啟了專屬合作,而且這種合作關係拒絕公眾監督和學術調查

於是要想了解當代媒體如何運作,以及如何讓這種嶄新的兼具平臺和媒體屬性的產品承擔責任就變得難上加難了。

編譯整理:劉天睿

Facebook反謠言模式被質疑:平臺判定謠言流程不透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