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的無限戰爭:IPO後能否繼續“以戰養戰”模式?

美團的無限戰爭:IPO後能否繼續“以戰養戰”模式?

小米之後,港交所又迎來了互聯網巨頭美團。著名的連續創業者王興,即將迎來屬於他的敲鐘時刻。

美團的招股書非常詳盡的披露了這家公司當前的發展情況。和大家所預計的一樣,重新定義了邊界、不斷切入新戰場的美團依然處於虧損狀態,並且在用戶補貼等方面支出不菲。

北京時間6月25日晚間,路透的報道稱,目前美團點評計劃融資不超過40億美元,比原計劃的60億美元減少了三分之一。原因在於,美團仍然在虧損,並且依賴於燒錢的業務模型去推進增長。

我們更加好奇的是,上市之後的美團面對資本市場的壓力,是否還能繼續它的無限戰爭。以及,在它所擅長的“以戰養戰”模式下,美團要如何做到繼續維持高速增長。

pick美團之前,你或許需要再思考下這幾個問題。

1.缺乏更具想象力的“未來型”業務。

一位做投資的朋友這樣評價美團:他們仍然是一家“古典互聯網公司”。

這裡的古典,並不只是指美團沒有轉型區塊鏈,而是說美團的核心業務模式依然是流量變現,只是通過不斷拓展邊界,將流量多次販賣到了更多的細分領域。但人工智能、移動支付等近幾年呈現爆發式增長並被廣泛看好的新技術,在美團這裡似乎都未被視為重點。

以金融業務為例。儘管招股書中提到“可為商家提供聚合支付、以及供應鏈和金融解決方案”,但沒有進一步披露關於金融業務的任何詳細數據。事實上美團開始佈局金融的時候並不算晚,但似乎始終沒有大的進展。

我們當然敬佩能夠做到把服務電商化的美團,因為這是眾所周知的髒活累活。但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發展到現在,美團的業務規模基數已經非常龐大。如果堅持這種流量變現的古典模式,未來要如何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2.“以戰養戰”策略,能否與二級市場兼容。

從剛才這個角度來看,似乎也更容易理解為什麼美團在“去團購化”的過程中,每次切入的都是極度燒錢的新領域,比如外賣、打車、共享單車,和已經關閉的共享充電寶等。

“以戰養戰”,這已經成了美團的典型打法。王慧文曾經在內部信中提到,過去幾年中,由於不斷拓展業務邊界,美團被認為是一家新業務成功率很高的公司。

但問題在於,風險投資和二級市場的邏輯並不一樣。

一級市場可以接受美團不斷增加的新戰場,可以接受用高虧損換高增速,是因為知道身後有人接盤,自然樂見估值的水漲船高;但二級市場那些用腳投票的投資者們,要的可是實實在在的數據,美團“以戰養戰”的模式,是否能與二級市場兼容,仍然要畫一個問號。

3.儘管多邊作戰,收入模式卻非常單一。

前面提到,美團的業務核心是流量變現。這決定了它的核心收入模式來自佣金。招股書中顯示,美團2017年的收入構成中,佣金佔比82.6%;2015年和2016年的數據則分別為89.6%和78.8%。

美團的無限戰爭:IPO後能否繼續“以戰養戰”模式?

4.作為營收主力的外賣業務,仍然激戰正酣。

美團招股書顯示,目前最大的營收貢獻來源是外賣業務,並且比重在逐年提高。2017年,餐飲外賣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已經提升至62%。

同時,美團對外賣業務依然處於高投入階段。2017年的總銷售成本中,88.9%就花在了外賣上,其中僅用戶補貼一項就高達42 億元。

問題在於,這並不是一個可以速戰速決的戰場。背靠阿里的餓了麼顯然已經抱定了和美團死磕的決心,另外也不能完全忽略前來攪局的滴滴。而外賣用戶大多對平臺本身並沒有強烈的忠誠度,下單決策通常取決於補貼力度。

這意味著,這個領域還會面臨很長時間的混戰期。路透所提及的下調融資金額一事,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

美團方面也並未迴避這一點,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美團主要與阿里巴巴集團及其旗下公司在即使配送及到店服務進行競爭,以及與攜程國際有限公司在酒店及旅遊與交通票務服務方面競爭。

5.美團和騰訊的關係。

沒錯,美團的第一大股東騰訊,可能也會是一個不確定因素。

美團的無限戰爭:IPO後能否繼續“以戰養戰”模式?

但行業內的普遍觀點是,來自騰訊的流量在美團的整體佔比應該並不高。更大的風險在於,二者之間未來可能存在的競爭關係。

儘管騰訊持有美團10.09億B類股,是美團的第一大股東,但據一位接近騰訊的人士透露,在騰訊的智慧零售佈局中,美團的參與程度其實不高。真正高度參與的是京東。被外界知曉的部分中,雙方合作的“京騰無界零售解決方案”是一個典型案例。

馬化騰2017年10月致合作伙伴的公開信中,曾提出騰訊將推出“去中心化”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此外,小程序的存在,本身也會分流一部分應用的流量。而美團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平臺中心化,把商家和流量都聚合在美團和點評的平臺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