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 》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我的母亲 》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戳音頻,讓全國最好的聲音帶你穿越回到少年

初中《語文》第4冊 人教2009年版

《我的母亲 》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我的母亲 》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我的母亲 》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我的母亲 》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我的母亲 》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我的母亲 》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我的母亲 》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我的母亲 》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我的母親》是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胡適的作品,寫於1930年,是作者中年時對自己人生經歷的一段回憶。胡適的母親馮順弟是舊社會傳統的“母親形象”。她23歲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盡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之後,1918年11月,她歷盡寡居的艱辛,離開了人世。胡適自幼失去了父親,母親用那瘦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家。在家裡,母親一人擔當起了慈母和嚴父兩個角色——既要把母愛傾注給孩子,讓他們感受家的溫馨,又要嚴格管束孩子,讓他們學會怎樣去做人。這一切在胡適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最初、最深的回憶。

《我的母亲 》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幼年就讀於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他的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他於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他於1920年代辦《努力週報》,1930年代辦《獨立評論》,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62年在臺北病逝。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地求證”的治學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