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何姓歷史名人及其著述簡介

歷代何姓歷史名人燦若繁星,不勝枚舉,不少人留下了不朽的著述,在歷史的夜空中留下了閃光的亮點。本文從漢代到清代的何姓歷史名人中,輯錄了50位留下著述者作簡要介紹。因名人眾多,歷史跨度大,所選名人及著述可能掛一漏萬,敬請指正。

50位何姓歷史名人及其著述簡介

1、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

何休(129年--182年),字邵公,任城樊(今山東濟寧)人,東漢今文經學家。官至諫議大夫。黨錮之禍後,何休閉門用功十七年著《春秋公羊傳解詁》12卷等。《春秋公羊傳》乃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何休著《春秋公羊傳解詁》,是關於《春秋公羊傳》的權威之作。

2、何晏:《論語集解》(合撰)

何晏(約193年-249年),字平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玄學家,魏晉玄學創始者之一。有“傅粉何郎”之譽。累官侍中、吏部尚書,封列侯。與鄭衝等人合撰《論語集解》。何晏等撰的《論語集解》,是我國第一部“集解”體訓釋專著,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早的一部《論語》訓釋專書。

3、何楨:《許都賦》

何楨(約220年-289年間在世),字符幹,廬江灊人。魏晉之臣。有文學才幹。歷官揚州別駕,弘農太守,幽州刺史、廷尉。入晉尚書、光祿大夫。有集五卷。作《許都賦》呈魏文帝。《全晉文》卷三二錄何楨《許都賦》等殘句,文字不多。

4、何劭:《荀粲傳》、《王弼傳》

何劭(236年-301年),字敬祖,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太傅何曾次子,西晉大臣。歷官尚書左僕射、司徒、太宰,贈司徒。何劭博學善文,陳說史事,撰《荀粲傳》、《王弼傳》等。荀粲、王弼: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玄學家。

5、何琦:《三國評論》

何琦(292年之前-373年之前),字萬倫,東晉廬江灊人,東晉司空何充堂兄。東晉著名史學家。歷官宣州郡主簿、涇縣令、陵陽侯。母去世,辭官歸野,以述作為事,著《三國評論》,一共撰寫收錄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傳於世。

6、何尚之:《何尚之文集》

何尚之(382年—460年),字彥德,南朝宋廬江灊人,南朝劉宋大臣。歷官尚書令、左光祿、開府儀同三司,贈司空。曾聚生徒講學,四方名士慕名而來,謂之“南學”。著有文集十卷。退休時曾寫下《退居賦》以明志。

7、何承天:《達性論》

何承天(370 年--447年),東海郯人(今山東郯城),南朝宋著名思想家、天文學家、音樂家。官至尚書載丞。曾奏改《元嘉歷》,在天文律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其論周天度數和兩極距離相當於給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約為3.1429,對後世曆法影響很大。著作有《達性論》、《與宗居士書》、《答顏光祿》、《報應問》等。《達性論》是何承天的主要哲學論文。

8、何胤:《百法論注》

何胤(446年-531年),字子季,廬江灊人,何求、何點弟。官至齊中書令,國子祭酒。後入山寺隱居,高祖屢召不起。何胤兼通儒佛,注《百法論》一卷、《十二門論》一卷、《周易》一卷,又作《毛詩隱義》十卷,《毛詩總集》六卷,《禮記隱義》二十卷,《禮答問》五十五卷。

9、何長瑜:《詩集八卷》

何長瑜,東海郡(今江蘇連雲港東)人,南朝宋知名詩人,是“(謝)靈運四友”之一。初為“家庭老師”,後為臨川王劉義慶幕府國侍郎、平西記室參軍。遭貶為曾城令。元嘉二十年(443年),被廬陵王劉紹聘為南中郎行參軍,赴任途中溺死。有詩集八卷,佚,僅少量存世。

10、何偃:《莊子逍遙篇注》

何偃(413年—458年),字仲弘,南朝宋廬江灊人,何尚之中子。官至吏部尚書,卒後贈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何尚之為司空尚書令時,何偃居其門下,父子並處機要。何偃好談玄,注《莊子逍遙篇》,有文集十九卷。

11、何佟之:《禮義》

何佟之(449年-502年),字士威,南朝梁廬江灊人。好《三禮》,官至尚書左丞,卒後詔贈黃門侍郎。著《禮義》百餘篇。

12、何遜:《何水部集》

何遜(472年-519年),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何承天曾孫。南朝梁文學家。詩與陰鏗齊名,文與劉孝綽齊名。官至尚書水部郎。仕途很不得志,後病逝。有詩集八卷,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

13、何之元:《梁典總論》

何之元(523年-593年),字世伯,南朝梁廬江灊人。官至中書侍郎。南朝陳叔陵被殺後,何之元摒絕人事,專著《梁典總論》三十卷,對梁朝的興衰進行了全面剖析總結。後移居常州晉陵縣。隋朝開皇十三年,卒於家。

14、何妥:《周易講疏》、《孝經義疏》

何妥,字棲風,西域人,隨父入蜀,定居郫縣。隋朝時期的音樂家、哲學家。官至國子祭酒。擅經學,尤精音律,曾受命考定鐘律。著有《周易講疏》三卷、《孝經義疏》二卷、《莊子義疏》四卷,與沉重等撰《三十六科鬼神感應等大義》九卷、《封禪書》一卷、《樂要》一卷等。其《周易講疏》隋唐志皆有著錄。

15、何溥:《鐵彈子》

何溥(922年—1019年),字令通,江西婺源(一說宜春)人。中國古代著名風水大師,羅盤鼻祖。官至南唐國師、國子祭酒。北宋初年,何溥因說在牛頭山建皇陵不利主而得罪皇帝,被貶海寧(今休寧)縣令。後出家為僧,98歲卒,徒收其舍利塔葬。著有《鐵彈子》、《靈城精義》,明代劉基作注,《四庫全書》收錄。

16、何去非:《何博士備論》

何去非,字正通,北宋浦城(今福建浦城)。累舉進士不第。經曾鞏力薦,任右班殿直、武學教授。受命校訂《孫子》、《吳子》等《武經七書》。書成,升為博士。作《何博士備論》,受蘇軾賞識而兩度力薦。該書由此成兵書經典之一,何去非聞名天下。直到今天,《何博士備論》仍具有重要意義與參考價值。

17、何執中:《政和重修敕令格式》

何執中(1044年-1118年),字伯通,處州龍泉上河(今浙江省龍泉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宋熙寧六年(1074年)進士甲科,官至宰相。以太博致仕,卒後贈太師,追封清源郡王。有《政和重修敕令格式》54冊,其書法作品《米芾多景樓詩跋》為世所珍藏。

18、何渙:《國書註解》

何渙,字仲浩,生卒不詳,祖籍浙江永康,幼年隨父移居江西饒州習太鄉灣頭何家村(今江西餘干縣社庚)。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辛丑科進士第一名(狀元)。歷官承事郎、太學博士。北宋亡後,何渙誓不出仕,回到家鄉,在九龍崗築齋,專心著述。著有《國書註解》、《四書註解》等。

19、何異:《中興百官題名》

何異(1129年-1209年),字同叔,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縣巴山鎮)人。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官至寶章閣直學士知泉州。何異有詩名,著有《月湖詩集》、《中興百官題名》50卷、《月湖信筆》3卷。

20、何澹:《小山集》

何澹(1146年—1219年),字自然,龍泉南上河村(今浙江龍泉)人。宋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官至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職同副宰相)。請辭回鄉期間,奏請朝廷調兵疏浚通濟堰,灌溉千畝良田;首次在《龍泉縣誌》上記載浙江“龍慶景”地區的栽培香菇技法,是世界上記載香菇栽培技術第一人。著有《小山集》。

21、何基:《大學發揮》

何基(1188年—1268年),字子恭,號北山,人稱北山先生,南宋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與兄師從朱熹女婿黃榦(時為臨川縣令)學習程朱理學。何基隱居故里北山盤溪,以讀書講學為平生志向,教授門生。著有《大學發揮》、《中庸發揮》、《易繫辭發揮》等,多佚,今僅存《何北山遺集》4卷。

22、何夢然:《周禮義》

何夢然(1207年—1267年),字子是,浙江東陽市南上湖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進士。官至南宋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職同副宰相),告老還鄉時,詔加資政殿大學士,東陽郡開國公。何夢然與兄何夢申共同研究註釋《周禮》。所著《周禮義》,《續文獻通考》有錄。

23、何夢桂:《易衍》

何夢桂(1229年—1303年),字巖叟,嚴州淳安(今屬浙江淳安文昌)人。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其侄何景文,亦登同榜進士。何夢桂官至大理寺卿。後引疾歸裡,著書自娛。著有《易衍》、《中庸致用》等,其《潛齋文集》11卷,收入《四庫全書》、《四庫總目》。

24、何涉:《治道中術》

何涉(約1041年前後在世),字濟川,四川南充人。祖輩父輩務農。何涉博覽古今,學識淵博,過目不忘。范仲淹重之,官至司封員外郎。何涉歷官所至,多建學館。常為諸將講《左氏春秋》。著有《治道中術》、《春秋本旨》、《廬江集》七十卷等。

25、何榮祖:《大畜》

何榮祖(1221年—1299年),元代政治家、法學家。字繼先,元代廣平(今河北永年東南)人,祖籍山西太原。官至中書省右丞相。卒後追封趙國公。元世祖時,奉命輯《至元新格》。元成宗時,受命制定《大德律令》。著有《大畜》十集、《學易記》、《載道集》、《觀物外篇》等書。

26、何文淵:《四書講義》

何文淵(1385-1457年),字巨川,號東園,明廣昌縣(今江西廣昌盱江鎮)人。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進士。任監察御史時,人稱“鐵面御史”。任溫州知府時,考績“治行為浙東第一”。官至吏部尚書。因“易儲詔書”語句事,皇帝令逮捕,何文淵被迫自縊。著述有《東園集》、《義庭訓》、《四書講義》、《禮記解義》、《鈍庵奏議》、《牧民備用書》、《司刑備用書》等。

27、何喬新:《周禮集註》

何喬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號椒丘,廣昌(今江西廣昌)人,何文淵第三子。明景泰五年(1454)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卒後追贈太子太保。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辭官歸裡,杜門著述。著作有《椒丘文集》44卷、《周禮集註》7卷、《策府群玉》3卷、《宋元史臆見》、《文苑群玉》、《唐律群玉》、《續編百將傳》、《賢琬琰集》等。

28、何孟春:《孔子家語注》

何孟春(1474年-1536年),字子元,郴州(今湖南郴州)人,明朝文學家。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因上書嘉靖帝被貶官。嘉靖六年(1527年)春被削籍歸裡。少遊於李東陽門下,為“茶陵詩派”柱石。著有《燕泉集》、《餘冬敘錄》、《餘冬詩話》、《何文簡疏議》及《孔子家語注》等。

29、何景明:《大復集》

何景明(1483年—1521年),字仲默,河南信陽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士。官至陝西提學副使。是明代“文壇四傑”中的重要人物,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著有辭賦32篇,詩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復集》38卷、《雍大記》、《四箴雜言》等。

30、何良俊:《何氏語林》

何良俊(1506年-1573年),字元朗,松江華亭(今上海奉賢柘林)人。明代戲曲理論家、藏書家。曾為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屢不得意,辭官歸隱,專事著述。自稱與莊周、王維、白居易為友,題書房名為“四友齋”。著有《柘湖集》、《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還善畫山水,有《書畫銘心錄》行世。

31、何瑭:《陰陽管見》

何瑭(1474年-1543年),字粹夫,懷慶府(河南武陟)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士。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卒後追封禮部尚書。嘉靖十年(1531年)告老還鄉,創立“景賢書院”講學,著書立說,著有《柏齋文集》、《陰陽管見》、《樂律管見》、《儒學管見》、《醫學管見》、《兵論》等。

32、何維柏:《易學義》

何維柏(1510年-1587年),字喬仲,廣東南海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幾起幾落,官至吏部左右侍郎。最後因與首輔張居正意見不合,被罷官。歸裡講學,直至病逝。著有《易學義》、《太極圖解》、《天山草堂存稿》八卷。

33、何源:《心泉集》

何源(?-1589年),字仲深,江西廣昌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卒後贈右都御史。何源為官清正,曾受海瑞讚賞。卒時家徒四壁,竟無法入殮。靈柩經呂梁時,軍民扶柩號哭阻絕道路。抵家鄉後,浙江嘉興百姓千里迢迢來廣昌弔唁。著有《心泉集》25卷,其中文22卷,詩賦詞3卷。

34、何喬遠:《閩書》

何喬遠(1557年-1633年),字稚孝,泉州晉江人。傑出的方誌史學家。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官至戶部左侍郎。晚年隱居泉州北門外鏡山。一生著述甚豐,有《閩書》、《名山藏》、《明文徵》;《武榮全集》、《安溪縣誌》;《東湖浚湖記》、《同安海豐埭記》、《順濟橋記》等大量文稿,其中《閩書》和《明文徵》被《四庫全書》收存入目,並作高度評價。

35、何熊祥:《四巡奏疏》

何熊祥(1567年-1642年), 字乾宰,廣東新會人。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曾先後兼管南京刑部、戶部、禮部、吏部、兵部、工部等“六部”,有“六部尚書”的雅稱。著有《四巡奏疏》、《馬政事宜平刑八義》十卷、《南都疏略》、《南疏續刻》等。

36、何如寵:《奏疏》

何如寵(1569年—1642年),字康候,安徽桐城東鄉(今安徽樅陽)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卒後追贈太傅。曾冒死申奏,使遭陷害的兵部尚書袁崇煥300餘族人免冤死。崇禎六年(1633年)召其接任首輔,赴京途中何如寵六次上奏堅辭不就。著有《奏疏》3卷和《後樂堂稿》若干卷。

37、何邦憲:《龍津小槁》

何邦憲(1477 -1572年), 字宗尹,號龍津。生於大理喜洲,跟隨經商的叔父何瑀落籍賓川就讀,遂以賓川籍參加科舉。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官至成都府尹。長於詩文,著《龍津小槁》三卷。現僅存歷代手抄稿詩文殘篇。

38、何以尚:《便蒙詩訓》

何以尚(1526年-1597年),字靜吾,廣西興業人。25歲中舉,授江西建昌縣教諭,後任戶部雲南司司務。時海瑞敢諫而下獄,何以尚第一個站出來上疏求赦海瑞。皇帝怒,將其杖而下獄。皇帝崩,獲釋。後官至南京鴻臚寺卿、太僕寺卿。著有《便蒙詩訓》、《忠孝經》等。

39、何吾騶:《元氣堂詩文集》

何吾騶(1581年—1651年),字龍友,香山小欖(今廣東中山市小欖鎮)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官至大學士兼代理首輔(宰相)。著有《元氣堂文集》30卷、《元氣堂詩集》3卷、《經筵日講拜稽錄》4卷、《周易補註》4卷、《雲笈軒稿》2卷、《中麓閣集》1卷。

40、何楷:《古周易訂詁》

何楷(1594年-1646年),字玄子,泉州晉江人,祖籍漳州。明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掌都察院事。因不容於鄭芝龍,旋去職。著有《古周易訂詁》、《詩經世本古文》。

41、何焯:《詩古文集》

何焯(1661年—1722年),字屺瞻,江蘇長洲人(今江蘇蘇州)。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進士。考據家、書法家等。官至親王府侍讀,兼武英殿纂修。宮內書籍大多由他校勘,也是康熙年間“帖學四大家”之一。曾被誣免官。死後復官。著有《詩古文集》、《語古齋識小錄》、《道古錄》、《義門讀書記》、《義門先生文集十二卷》、《義門題跋一卷》等。

42、何宗韓:《何桐藩先生遊記》

何宗韓(1678年-1744年),字桐藩,今甘肅省文縣上丹鄉關爺樓村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官至大理寺左少卿。著有《族譜》、《敦仁堂記》、《何桐藩先生遊記》、《遊蜀記程》。

43、何夢瑤:《傷寒論近言》

何夢瑤(1692年—1764年),字報之,廣東南海(今佛山南海西樵)人。清代嶺南著名醫學家。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官至奉天遼陽州牧,後辭官歸裡,懸壺濟世。其著述有《醫確碥》、《傷寒論近言》、《婦科輯要》、《痘疹輯要》、《幼科輯要》、《本草韻語》、《針灸吹雲集》、《神效腳氣秘方》;詩文有《菊芳園詩抄》、《皇極經世易知錄》、《胡金竹梅花四體詩箋》;《算迪》、《三角輯要》等。

44、何其偉:《醫學妙諦》

何其偉(1774年-1837年),字書田,奉賢人。清代名醫。曾為林則徐治癒軟腳病,又為林夫人治癒肝疾,還用“戒菸方”協助林則徐在江蘇、廣東等地禁菸(鴉片)。著述主要有《醫學妙諦》3卷、《何氏藥性賦》、《何氏四言脈訣》、《雜症總括》、《醫大史傳》、《醫學源流論》、《停竿山人醫案》、《世濟堂醫案》、《竿山醫案擇效》等。

45、何凌漢:《雲腴山房文集》

何凌漢(1772年-1840年),字雲門,道州(今湖南道縣)人。清代大臣,書法家。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曾先後擔任順天府尹、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工部尚書、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要職。著有《雲腴山房文集》。

46、何曰愈:《存誠齋文集》

何曰愈(1793年—1872年),字雲畡,廣東香山小欖(今中山市小欖)人。隨父何文明宦居河南洧川。官至四川會理知州。後退而蒔花種竹自娛。其子何璟任安徽廬鳳道,接他到安徽,後歸裡,卒於家。著有《存誠齋文集》十四卷,《餘甘軒詩集》十二卷,《退庵詩話》十六卷。

47、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鈔》

何紹基(1799年-1873年),字子貞,道州(今湖南道縣)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進士。咸豐初任四川學政,曾典福建等鄉試。歷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一生留下兩千多首詩詞,詩集有《東洲草堂文鈔》、《東洲草堂詩鈔》、《峨嵋瓦屋遊草》、《說文段注校正》等。

48、何璟:《奏議十五卷》

何璟(1816年-1888年),字伯玉,香山小欖人(今廣東中山市小欖鎮)。何曰愈子。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官至閩浙總督,兼署福州將軍、兼署巡撫,參與佈置沿海及臺灣防務。馬尾海戰後被革職。回粵應元書院講學。著有《春秋大義錄》、《通鑑大戰錄》、《奏議十五卷》、《事餘軒詩》10卷。

49、何秋濤:《朔方備乘》

何秋濤(1824年—1862年),字巨源,福建光澤人。清代西北邊疆史地研究的集大成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懋勤殿行走。何秋濤先後撰寫《校正元聖武親征錄》、《蒙古遊牧記校補》和《朔方備乘》,還考訂《俄羅斯事輯》﹑《海國圖志》諸書訛誤﹐辯證《瀛環志略》疏失等。其中《朔方備乘》為咸豐皇帝閱後賜名,學術價值甚高。

50、何如璋:《使東述略》

何如璋(1838年--1891年),字子峨,廣東大埔雙坑村人。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中國首任駐日本公使。任滿回國,授任福建船政大臣,升詹事府少詹事。馬尾戰敗,何如璋被革職充軍。返鄉後主講於韓山書院。著有《管子析疑》、《使東述略》、《使東雜詠》、《何少詹文鈔》、《袖海樓詩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