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過去3、4個月,AI創業公司估值下滑20%-30%

“過去3、4個月裡,不少AI創業公司的估值下降了20%-30%,我覺得再下降20%-30%就很合理了。”9月2日,在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的新書《AI·未來》發佈活動上,當被第一財經記者提問關於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估值的話題時,他這樣回應。

一年前,當李開復還在寫上一本有關人工智能的科普書籍《人工智能》時,他曾提到AI的泡沫可能不會太遠了。這個泡沫的意思是,太多創業者用AI來包裝概念,造成估值過高,這一現象未來將會得到調整。現在來看,當時的預判得到了驗證。

作為過去最受資本市場關注的投資賽道之一,此時的人工智能正在經歷一波估值調整的過程。“當任何一個概念特別火,很快就會被玩壞。”

不過,AI仍然是一個至少會持續15年的趨勢。言出必談人工智能,儼然成為人工智能佈道者的李開復提到,在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但AI仍有兩個弱點:創造力和愛。

李开复:过去3、4个月,AI创业公司估值下滑20%-30%

中美角力人工智能

不久前,李開復剛剛做了一場關於人工智能的TED演講。關於這個話題,現場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歸結起來只有兩個:一是人工智能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威脅和挑戰?二是中國會不會超越美國領跑世界人工智能?

在他看來,這兩個問題其實只有一個答案:人工智能不存在三國,中美將成為雙雄,需要一起面對並解決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

梳理來看,人工智能應用經歷了四波浪潮,第一波是互聯網的智能化,這就像BAT所做的事;第二波是商業智能化,例如幫助銀行、保險等行業把已有的數據轉換成商業價值,第三波是實體世界智能,如身份驗證、智能音箱交互、無人商店和安防等,第四波是全自動智能化。

現在,前兩波浪潮已經出現在了人們身邊,而第三波浪潮將徹底改變人類和世界之間的互動體驗以及模糊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分界。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的上路、無人機的飛天,智能機器人接管工廠,第四波浪潮也就是自主人工智能將進一步改變交通、農業、連鎖餐飲等眾多領域。

而在這場人工智能背後的中美競賽,李開復評價,美國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究積累最深、應用成果最多的國家,美國一流高校有著傳統悠久、自由開放的人才流動機制、鼓勵特立獨行的研究精神,可以說是人工智能原創研究的樂土。

特別是深度學習技術突破之後,人類進入了人工智能的實踐時代。在實踐時代,執行力、產品質量、速度和數據變得越發重要。在這方面,中國展現出了自己的優勢。

其中一個重要的優勢在數據領域。人工智能的關鍵在於根據海量數據進行優化,從一組數據來看:中國的手機用戶數量是美國的3倍,食品外賣量是美國的10倍,移動支付額是美國的50倍,共享單車乘騎數是美國的300倍。有了這些海量數據,中國企業的人工智能如虎添翼。

另一個優勢在於,中國產品創新已經開始和美國共同領先全球,並且經過殘酷市場鍛煉出了大量專注、勤勉、決策快速的創業者。

他舉例,微信、美團、今日頭條等就是因為這一點而湧現。這些創業者很勤勉,充滿進取心,永遠不會滿足於眼前的成就,他們不僅僅渴望打造強大的企業帝國,還要不斷擴張邊界,修築護城河,甚至幹了不少粗活、重活,如美團的外賣送餐。

李开复:过去3、4个月,AI创业公司估值下滑20%-30%

這和硅谷的行事方式很不一樣。美國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較輕,競爭方式相對紳士,缺乏上述特點。例如:Pinterest看看Instagram會說:“你已經創造了Instagram,那我要去創造Pinterest。以後我們互相尊重,既合作又競爭。”中國創業者卻是:“咱們在同一個領域,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中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優勢,是政府對技術的務實態度。他提到,關鍵點完全不在於對人工智能所投入的金錢,而是比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中國已經建設了高速鐵路網和強大的4G網絡。現在,中國還在建設支持自動汽車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設施。雄安將成為一座支持自動汽車的新城市。美國可能想不到建設一座新城市來支持自動汽車,而且美國的卡車司機工會在要求放緩自動卡車的高速公路測試 。

而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創投分析機構CB Insights公佈的人工智能趨勢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的AI新創取得全球AI資金的48%,首度超越美國的38%,中國明星AI公司不斷湧現。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過去最受資本市場關注的投資賽道,人工智能正在經歷一波估值調整的過程。

李開復提到,現在不少AI公司估值過高,因此投資AI項目要謹慎。

“現在的創業環境是,當任何一個概念特別火,很快就會被玩壞。”他說。每個創業者都要包裝AI,挖幾個谷歌、百度人才,斯坦福、清華等名校博士,每個投資人要走AI賽道,有好公司怎麼也得擠一點進去,這就像當年O2O 領域的裡投資人喜歡什麼創業者就做什麼的to VC模式。

例如,一個頂級的AI的科學家,也就不用人領投了,拿10個VC的錢,每家一兩千萬,就搞定一輪上億的投資……很多不可持續的事情就這麼發生了。

他提到,過去3、4個月裡,不少AI創業公司的估值下降了20%-30%。

“在一個理性的市場,特別是在資金相對沒有以前那麼充分的市場裡,一些估值的調整、還有一些過分吹牛公司的死亡,對整個生態環境其實是一個很良性的事情。”李開復說。

AI有兩個弱點

2013年患上淋巴癌,成了李開復人生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他那本著名的《做最好的自己》裡,一個觀點是努力工作才能做最好的自己,但現在再看,他認為這其實是工業時代的價值觀。

“直到五年前我得了一場大病,我突然覺得一生的努力和重心完全不值得。”李開復說,自己的瀕死經歷不僅改變了他的生活,也讓他重新審視人工智能對於人類的意義。在所有重複性工作上,人工智能都將高出人類一籌。但人們並非因為擅長重複性工作而為人,是愛定義了我們的人性。

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在20多歲時,自己對於AI的看法是它未來取代人類的大腦;30多歲時,發現AI技術論文很好寫,但做出產品卻有各種問題;到了40歲,他發現AI在搜索產生相當大的價值;50出頭,因為生了一次病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也對過去AI取代人大腦就是一切、拼命工作就是一切有了不同的認知;直到過去3年裡,AI重新恢復輝煌的時代,他看到兩件事,一是AI短期內帶來巨大財富,但也取代大量工作,人類需要好好面對、處理這一難題,二是如果真的取代重複性工作,人類的時間可以更好地花在有興趣的事情,達到人類生存的真正意義。

基於當前技術的發展程度與合理推測,他認為在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例如,重複性勞動,特別是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地方完成的工作如洗碗、裝配線檢查、縫紉;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如客戶服務、電話營銷;相對簡單的數據分類如文件歸檔;在某公司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工作如銀行理財產品的電話推銷員以及不需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如分揀、裝配、數據輸入等等。

他舉了個例子,放射科醫生一度批評他所提出的這一職業5至10年就會被AI取代的說法,但到了今年,美國的放射科醫生們已經開始討論自己還能工作多久?

李开复:过去3、4个月,AI创业公司估值下滑20%-30%

未來,人工智能很可能會處處勝出人類一籌,但它也有兩個弱點:創造力和愛。

愛使人類有別於人工智能。無論科幻電影如何描述,人工智能程序沒有愛的能力。例如,AlphaGo在圍棋比賽中擊敗世界冠軍柯潔九段,但它無法從勝利中感受到喜悅,也不會在獲勝後產生擁抱愛人的渴望。

在可見的未來裡,人工智能做不到什麼?這些將是人工智能難以取代(至少在當前階段)的工作類型。這包括了創意性工作,如醫學研究員、人工智能科學家、獲獎劇本作家、公關專家、企業家;複雜性及戰略性工作,如首席執行官、談判專家、併購專家;靈敏性工作,如口腔外科醫生、飛機機械師;以及同理心及人性化工作,如社工、特殊教師、婚姻顧問等等。

李開復還提到,有人問他創新工場為什麼不投資做關懷類機器人,“你的父母、爺爺奶奶,希望未來是機器人在照顧他們嗎,還是你或者有溫度的人來照顧?”

儘管人們還是需要利用人工智能進行醫療診斷和治療,但卻可以用人性之愛的溫暖包裹冷冰冰的機器。“你們難道不認為我們需要數以十倍計的教師,來手把手幫助孩子們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生存和發展嗎?”

他認為,未來人類將以其獨一無二的頭腦和心靈,做著只有人類擅長、以人類創造力和同情心取勝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