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捨不得扔掉的東西,90%都是垃圾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上大學時,有位讓人印象深刻的年輕老師,是教英語的。

她一年四季的打扮都差不多。上身是淡顏色的襯衫或V領絨衣,下裝深色壓褶短裙,裙邊正好在膝上10公分的樣子,一條黑色的針織襪,腳上踩著圓頭小皮鞋。

平時,幾乎看不出這位老師化妝了沒有,但她總是把眉毛修得很精緻。髮梢常年恰好及肩,乾淨的指甲也都只留有整齊的短短白邊。

一次偶然,發現她在微博上曬自己家的照片。幾乎都是素色,很少的物件,也都擺得整整齊齊。

她有時會配文:隨時隨地敢拍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圖片看起來似乎有點過於清爽,但她在現實中,也是個活得“極簡”的人。

微信通訊錄裡幾乎只有摯友和家人,工作中的事務一律用郵件聯繫;時間安排得隨性卻高效,除了教課,她也會做同聲傳譯,一口標準的英式發音,學習筆記整潔得像印刷體;攝影作品自成一派,風格乾淨得讓人驚豔……

這位老師的家裡常擺著村上春樹的《1Q84》,而她本人也像極了書中人物“青豆”的化身——最讓她心緒寧靜的,是過著“禁慾而皆知”的生活。

極簡主義,不僅是表面形式上的素與簡,更是一種高效且高級的生活姿態。

1

極簡主義消費

對於大多數人,家裡的東西總是越堆越多,舊皮帶、空鞋盒、贈品水杯、沒看過但包裝精美的書、放過期了的潤唇膏、全都只用了一半化妝品……

常抱著“我必須買點什麼,不然就是虧了”的想法,就要忍受它帶來的後遺症——

在冷靜下來時,發現很多東西並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當時購買的只是消費時的快感。

每一樣在想要整理時都覺得之後也許還有用,結局就是環境變得越來越雜亂,在急需找到一樣東西時,翻箱倒櫃難以尋覓從而變得憤怒焦躁。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就在《斷舍離》書中倡導人們不要變成物品的奴隸,過上“斷舍離”的生活。

=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

=捨棄對物質的偏執迷戀

在心理學的破窗效應中,一幢建築如果有一塊窗戶破碎而長久未被修復,那麼接下來更多的窗戶也將會損壞(George L. Kelling,1982)。當居住的環境過分雜亂時,我們總會產生“已經這樣了,再凌亂點也沒關係”的想法,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房間從空無一物變成堆滿雜物的倉庫。

極簡主義倡導的核心生活理念是:足夠少,足夠好。在經濟能力的承受範圍內,在數量上做減法,在質量上做加法。

告別所謂的“消費主義”不是節衣縮食,而是隻買自己需要的。

總是不捨得在白紙上添上一點雜色,但沒人會在乎向塗鴉上多加幾筆。斷舍離就是將生活重新變成一張白紙,讓我們有更豐富的空間去生活。

買了一件外套,就希望再買一條褲子搭配,有了新褲子就期待再擁有一雙新鞋子,如此週而復始,衣櫃裡永遠缺一件衣服。

斷舍離只是一種手段,它的終極目的是達到內心的愉悅和放鬆。

在一期《生活相對論》中,歌手大張偉和極簡生活倡導者簡叔共享生活。前者把家裡裝修成了“幼兒園夜店風”,後者用冰箱當收納櫃。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除了傳授在源頭控制物品數量的方法,簡叔還帶大張偉去整理物品。

第一步,挑出五件不想要的物品,可以找朋友家人幫忙,挑出他們也認為你不需要的。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第二步,在已經選出的物品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三件留下,其餘的全部扔掉或送給需要的人。這一步是為了剔除灰色地帶,留下喜歡的,拋棄無用的。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斷舍離的過程,不只是讓環境變得整潔,更是讓心境變得整潔。在這個過程中,人能更深層地瞭解自己。

在幾天的接觸後大張偉總結說:“生活應當是是簡悅,簡單+喜悅,看上去是扔東西,其實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斷舍離也並不只是收拾東西,而是踐行一種“輕生活”理念。

讓生活變得極簡,反而能享受心境的簡單和愉悅,追求更深層的快樂。

2

極簡人際關係

《請停止無效社交》書中說,我們越來越喜歡將“多條朋友多條路子”掛在嘴邊,換句話說就是:朋友越多越好。

賣力塑造“朋友多”的形象,無論是在酒桌上還是文章裡必以“我有一個朋友……”做開頭,裡面潛在的價值觀是,我的朋友越厲害我就越厲害,朋友越多說明我混得越好。

但常常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真地聽從了內心,才會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麼多朋友嗎?

在心理學家喬治·米勒的文章《神奇的數字7±2》中有一個結論,我們的大腦一次能夠理解的思想或者概念的數量是有限的,短時間內無法容納超過7±2的記憶項目,

超過這個界限之之後就無能為力了。

人情感的容量也是如此。

認識的人裡面,有多少是能讓自己完全敞開心扉的?又有多少是你能夠經常見面彼此牽掛的?

英國的人類學家鄧巴認為,圈子的數量增加,意味著社交負擔成倍增加。我們可以保持社交關係的人數最多為150個,這種社交關係的最外圍,也僅僅是“我們知道彼此的姓名”這樣的地步。

新來的同事曾經糾結苦惱地過來問,生日的時候應該怎樣發感謝的朋友圈,才能兼顧到每一個朋友。

我們像是飯店門口招徠顧客的小二,想要儘可能地將更多的人脈關係收入囊中,卻沒考慮到,店裡沒有幫手能招待好那麼多來訪的“客人”。

社交圈過於累贅的時候,就應該快刀斬亂麻地放棄無效社交,專注起培養合適自己的社交半徑。

當一場party即將開場,如果感到快樂就全情投入;如果已經感覺疲憊,這場喧鬧中的人,不認識也不會損失什麼。

從另一個方面講,社交的本質仍然是互惠,你身上的能力決定社交圈的質量,不要過分倚重社交所帶來的捷徑。

過度崇尚人脈催生出“人脈決定論”,人們出席於各種燈紅酒綠的場所,並沒有收穫,但仍然告訴自己“我在積累人脈”。

但總有人忽略了一個事實,無論所謂“人脈”還是私下裡的朋友,也許是利益層面,也許是情感層面,有互惠,才能真正產生聯結。

只憑著熱情,為了認識而認識,除了增加情緒勞動的成本,別無好處。

3

極簡時間安排

時間作為一種資源,也同樣有限。

人們總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完每一件事,但好一陣手忙腳亂之後,才能發現時間不只是擠出來的,是管理來的。

冗長的日程表並不能讓我們跑得贏時間的有限性,相反,它可能會拖垮我們的生活。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之前網上流行過這樣一份“學霸時間表”,具體到分鐘,每件事都嚴絲合縫地銜接。但對於大多數人的生活來說,這樣密集的安排,一旦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就會導致後續的全部安排受影響。

極簡主義所倡導的時間管理原則則是要求我們直面時間的有限性,通過置換的方法,找到對時間的控制感。

在抱怨時間不夠用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都做了什麼,和最該做什麼。

又有沒有因為朋友的盛情難卻,參加了一個無趣尷尬的聯誼?

有沒有為看似重要,卻根本沒必要存在的煩惱……

動畫短片《Someday》裡這樣描述:很多看似緊急和重要的事情,其實並不是必要的,或者至少對你來說不是必要的。

這種“誤導式的緊急”是時間的小偷,讓你匆匆忙忙疲於奔命,更偷走了你本來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歡事情的時間。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刪掉今天日程表中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換成有朝一日想做的事的列表中的一件。

這種置換的時間會讓你充實又幸福,讓你找回對自己時間的控制感。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90%都是垃圾

日本作家有川真由美認為時間的“貧富差距”是由人對待時間的態度及策略造成的

“時間的富翁”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應該以什麼為重”,並且通過制定規則提高時間利用的效率。

書中提到的幾個妙招,可以幫你成為“時間的富翁”。

Tip1:能在5分鐘解決的事情,立馬就去做

拖延會讓幹勁降溫,所以不如有效利用這股噴湧而出的能量,迅速解決事情。

想念一個人的時候,立馬給ta發條訊息;遇到一個不懂的單詞的時候,立馬查字典;把亂糟糟的桌面迅速整理好……

不過,如果你是在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發現了這件五分鐘可以解決的事,那就馬上把它記在一個你自己可以看到的地方,等完成手頭上的工作的時候,馬上進行。

這樣清理你的“大腦緩存”,讓你更專注,同時還能保證讓你記起那件突然想起的事。

Tip2:每天都需要做的事,就養成習慣

習慣可以讓我們提前決定好這些動作的順序,以及每個步驟所需要的時間。如此,每個步驟大致所需要的時間也會心中有數。

這種習慣可以幫我們大大提高時間的密度,讓我們過得更有條不紊,所以也能降低心緒煩亂的可能。

Tip3:總是提前想好下一步去做什麼

將目光放的更長遠一些,我們就自然而然能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做什麼了”。

例如,當你知道一週後你有一個考試,你就需要把需要複習的內容分配到考試之前的每一天,要是不提前安排好,就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最後的結果也難滿足人意。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先把能做的做好”,會讓你的步伐更輕鬆。

時間管理是一門藝術,需要藝術地留白。

說來看似有點矛盾,倡導極簡與斷舍離,卻在文章中提到了這麼多方面。單單從字數看來,就很不“極簡”。

但繁瑣與細緻是通往簡單的必經之路,在真正全面地認識“極簡”之後,我們才有可能重塑價值觀與自己的心靈。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決出,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話不多說,希望你能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一起從今天開始嘗試新的生活模式吧。

參考文獻:

[1]Wilson J Q, Kelling G L. The police and neigborhood safety: broken windows[J]. E Atlantic Monthly, 1982.

[2]山下英子, 中村究. 斷舍離[M].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5.

[3]綠色和平,《中國大陸主要城市消費觀念與行為調查研究報告》,2017.

[4]周業忠.科學佈局和正確運用人際圈[J].領導科學,1996(10):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