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火槍的明軍打不過拿弓箭的清軍 他們盡力了

明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由中原族群建立的封建大一統王朝。明朝開創者朱元璋,從胡虜手中奪過來萬里中原,276年後,他的子孫崇禎皇帝,又被北方來的胡虜搶走了江山。明亡清興的幾十年內,明清兩朝在遼東前線進行了數百場激烈的殊死拼殺。野性的富有活力的八旗軍,最終戰勝了暮氣沉沉、士氣低落的明帝國軍隊,萬里長城最終被北方的鐵騎穿越而過。

拿著火槍的明軍打不過拿弓箭的清軍 他們盡力了

就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的戰績而言,明軍明顯處於下風。野戰交鋒,明軍逢戰必敗,大兵團作戰,明軍逢戰必敗,幾乎成為貫徹明清戰爭的定律。明軍只能退縮在堅固高聳的城垣上,才能勉強自保。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明朝無論軍隊數量,裝備等要素,都佔據壓倒性優勢,卻每每被清軍的凌厲攻勢擊敗,傷亡慘重,遼東的千里沃土,就在一次次的軍事潰敗中喪失殆盡。

拿著火槍的明軍打不過拿弓箭的清軍 他們盡力了

造成明軍戰鬥力低下的原因很多,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明朝末年朝廷財政空虛,上下貪腐成風,軍中缺額欠餉現象十分普遍,使士卒士氣極為低落。加之多年來文恬武嬉,軍備廢弛,士兵單兵素質低下。加之明朝皇帝識人用人的眼光和手段,實在差的可以。大量庸才無能之輩充斥在將帥崗位上,偶有一二難得的將才,如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等賢臣,也被殺的殺,貶的貶。

即使如此,明朝也不是沒有取勝之道。明朝歷來重視火器在軍中的推廣使用,從明朝開國戰爭,到朱棣北征朔漠,火器在明軍裝備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到了明末,火器在軍中裝備數量已極為龐大,種類繁多。明朝中期,火器在明軍裝備中已佔到近三分之一,到中晚期,北部邊防明軍中很多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0%以上。因為火器的大量使用,明朝京師成立了規模龐大的火藥局。

拿著火槍的明軍打不過拿弓箭的清軍 他們盡力了

火器的射程和威力,對於騎馬射箭等冷兵器時代的產物來說,優勢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量配備火器的明軍,硬是敗給了以弓箭馬刀為主的清軍。一方面由於明軍火器還較為原始落後,一方面,清軍的一件裝備,成功抵消了明軍的火器威力。它就是最早的防彈背心——棉甲。棉甲是清軍仿製明軍類似盔甲再加以改進的產物,對於初期火器有很好的防禦作用,大大減少了傷亡。

拿著火槍的明軍打不過拿弓箭的清軍 他們盡力了

清軍的棉甲,原材料有3種:鐵質甲片和棉花、棉布。每件棉甲用棉花7——10斤,製作時,先把棉花溼透,再捶擊成薄片狀,反覆多次操作,層層壓制,製成極薄而柔韌的棉芯,曬乾後以棉布包裹縫製成頭層棉甲。在頭層棉甲和貼身襯裡中,在包夾一層鐵質甲片。然後以銅泡釘貫穿固定,一件棉甲才算基本完成。這種棉甲。比傳統鐵甲輕便舒適,硬度和韌性俱佳,明軍的輕火器發射出的槍彈,很難穿透。

拿著火槍的明軍打不過拿弓箭的清軍 他們盡力了

明朝末年,明軍中裝備火器數量雖多,可惜質量不好較為原始,射程、射速、精準度、可靠性等方面都有缺陷,面對八旗軍的棉甲起不到應有的殺傷效果,反而因操作繁瑣故障頻發,很多時候甚至還不如清軍的弓箭,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