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名工匠將參與修繕養心殿

昨天,19位優秀的資深工匠接受了故宮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的聘請。故宮博物院啟動了養心殿官式營造技藝傳承、培訓與考核工作,116名工匠培訓合格結業。

昨天,故宮博物院召開“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工匠基礎培訓考核總結會”。故宮官式古建修繕需要大量專門人才,而養心殿的修繕準備工作從2016年便已啟動。最終,經過層層選拔,116名工匠取得基礎培訓結業證書,獲得了進入養心殿修繕的資格。目前,隨著各項準備工作的就緒,養心殿修繕工程也即將於近期啟動。

維修保護

試點研究性保護項目

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再過兩年,紫禁城的建城史就有600年了,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一大特徵,就是要不間斷地修繕和修復,才能保持狀態。所以,紫禁城建城的六百年,也可以說是不斷修繕的六百年。

隨著明清兩代的不斷重建、重修,故宮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在實踐中逐漸成熟、完善,各部位做法和施工工序都逐漸形成定式,進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形制嚴格的宮室營造技藝。故宮建築的修繕工作一直從未間斷,形成了自己的工藝方法和工藝體系。

單霽翔介紹,2015年,故宮博物院總結十餘年文物建築維修保護的經驗,開創性地提出了古建築“研究性保護項目”的理念,作為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項目在衝刺階段的升級和完善,將古建築保護、學術研究、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古建築維修保護脫離一般建築工程項目的管理模式,將科學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進度服從保護質量。

在對過去維修保護經驗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選擇了4項亟待維修保護的古建築群,作為“研究性保護項目”的試點,即養心殿、乾隆花園、大高玄殿、紫禁城城牆。目前,上述四個“研究性保護項目”均在順利推進過程中。

工藝傳承

層層選拔錄優秀工匠

單霽翔說,針對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細化包括古建築“八大作”等匠作在內的每一個專業,由故宮古建築專家帶隊定向培養專業人才,開展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方面的工匠選拔及培訓,培養古建築營造技藝、裝修技藝、修復技藝的專業人才。傳統上,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畫、裱糊”等八大作,其下還細分了上百項傳統工藝,從材料到做法,都要嚴格遵循營造則例。

單霽翔表示,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故宮人不再承擔大型修繕工程,工匠隊伍縮減,隨之而來的就是工藝傳承的問題。雖然故宮招收了自己的學員,但是從數量上還是不能達到文物保護的要求。古建修繕的關鍵問題,是工匠的選擇和培訓問題,也就是人的問題。《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總體方案》要求,所有參加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的操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通過故宮的考核後才能夠進入項目現場進行古建築修繕。

針對以上問題,修繕技藝部按計劃於2016年啟動了養心殿官式營造技藝傳承、培訓與考核工作。培訓與考核工作計劃分為四個階段,即“人員選拔”“基礎培訓”“項目培訓”“專項培訓”。在2017-2018年間,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負責,在多個單位的協同合作下,展開了工匠選拔、基礎培訓。培訓課程按照“瓦、木、石、油飾、彩畫、裱糊”六作已分別進行,工匠們經過選拔、培訓、考核,取得了課程結業成績,為養心殿的修繕打下了基礎。此次報名培訓的有工匠275人,參加選拔的有205人,最終有128人通過層層選拔,進入基礎培訓,有116人考試合格,取得了基礎培訓結業證書。

培養隊伍

老師傅無私傳授絕活

單霽翔表示,故宮博物院工匠系統有著清晰的傳承譜系,新中國成立初期招收的工匠大多是營造廠的師傅,自清代起承接皇宮修繕工作,個個身懷絕技、技術過硬,他們成為了新中國故宮博物院第一代工匠,這些匠師被後人稱為“故宮十老”。在古建不斷修繕的過程中,他們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青年工匠,幾十年間,故宮共培養了三代優秀的工匠隊伍。

單霽翔說,要感謝本次培訓中的老師傅們,他們突破了傳統手藝人在思想上的侷限性,把故宮文物建築修繕工作放在了第一位,將多年積攢的經驗無私地傳授給了年輕人,讓他們在工程中發揮作用。也要感謝施工方的配合,他們把這些工匠送來參加培訓,一方面保障了後期修繕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對故宮建築的負責。更要感謝這些參加培訓的工匠師傅們,他們都是各建築隊的骨幹,本是按工領酬的。但在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中,專心致志地投入培訓,看得出他們還是很有決心的。這份收穫不僅僅在一個工程中對他們有幫助,在他們今後的施工中,也會逐漸發揮作用。這些工匠師傅們,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故宮官式古建營造技藝的傳承者。

目標期限

故宮古建修繕2020年竣工

據單霽翔介紹,2008年6月,“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北京故宮)”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此技藝有如下評價:“作為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的典範,在六百多年的發展變化中,產生了優美的建築造型,形成了完美的建築工藝技術。對中國,尤其是北方地區的古建築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針對故宮博物院在近年來為文物建築修繕和保護所做的努力,以及今後工作的方向,單霽翔表示,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應在2020年全面竣工,這是一百餘年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次故宮古建築修繕。目前距離竣工期限僅有2年多時間,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常懷緊迫感、使命感。養心殿修繕作為故宮博物院首個“研究性保護項目”,必須建立起穩定的掌握官式古建築修繕保護技藝的專業隊伍,保證修繕質量及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背景資料

皇帝在養心殿接見大臣

根據故宮博物院官網,養心殿建成於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清雍正年間重修,作“工”字形建築,分前後兩殿。自清雍正以後,皇帝寢宮移至後殿,前殿成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接見臣工的地方。

前殿正中明間設屏風寶座,上懸雍正帝御筆“中正仁和”匾,這裡是皇帝接見大臣,舉行常朝的所在。東暖閣是同治、光緒皇帝年幼時,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西暖閣西側另一小室為乾隆皇帝最著名的書房之一——“三希堂”。

■記者手記

致敬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

我們可以相信,紫禁城裡鋪地的金磚也是可以通過3D打印製造出來的。但那種金磚的效果,顯然比傳統工藝製造出來的要差很多。差的不是材料,而是匠心。沒有心,就沒有神。

故宮建成至今快600年了,今天我們已經有了上天入地的本事,但修繕這件事,還要因循古法。傳統工藝不是落後工藝,或許恰恰是任何高科技手段無法複製的。要學傳統,還要師父帶徒弟,這是尊重自然規律。師父可以在短期的培訓中把手藝傳給徒弟,但手藝背後的工匠精神是短時間學不會的。就像習武,剛學得招式還遠遠算不上高手。那得靠日積月累的悟,成年累月的磨,通宵達旦的練。紫禁城傳承了近600年至今,而歷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是比紫禁城更寶貴的遺產。

北京晨報記者 王歧豐/文

首席攝影記者 李木易/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