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行书的地位高于楷书?有何依据?

千千千里马


你说的意思大家明白,也持赞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看重行书。

在纯粹的书法欣赏中,不能说哪个书体地位高。按照田蕴老的说法,杰出的书法家,应该对每种书体都会写,都能达到较为专业的程度,只是由于兴趣爱好而专注于某一种书体并有成就。他在“一日一题""一日一字"节目里,为大家介绍了颜体和柳体与欧体笔意的不同,并且进行各书体书写。在介绍文字发展时,介绍了篆书与隶书到真书发展的具体变化,他的篆书隶书笔画也很精到。

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大家特别重视行书,主要原因是:

1.行书是日常生活使用书体的主流。大学生做学习笔记,新闻记者做采访绝大多数是行书,单位也多使用行书。文件批阅督办主体书体就是行书,日常所说“连笔字”!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从实用角度讲,练好楷书还是为写好行书打基础。

2.行书也必须经过长期地练习才能写好。达到书法水平则更难。楷书写好了,到了"书法家"水品,不一定就会写好行书!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形。

3.更多的民众喜欢行书作品。在参观书法展览时,更多注意行书作品。既能看到楷书练习的功力(包括控笔能力),又能看到作者连笔书写时的从容与优雅度。篆书很难认,草书不认识,隶书与楷书又被视为死功夫,这样就把注意力放在行书观赏上。

4.行书有行书书写的超乎楷书的难,也从而有楷书没有的妙处。行书更能体现书法家的思想情绪与文化修养。书圣自己无法再写出《兰亭序》就表明:书法作品是在扎实训练基础上的即兴创作:是各种修养(包括情绪控制与抒发)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颜鲁公《祭侄文》把人带到因痛楚与愤懑,仇恨与不屈而引发如水冲火燎的境地:笔随意形,字字滴血,句句沥胆。董其昌在评价米芾《蜀素帖》是“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评语


唐寅的诗书画表现出离俗脱尘的自在与温婉。

董寿平行书作品

卫夫人向小外甥讲什么是高山坠石——绍兴中国书法博物馆陈列内容。


文物陈列策划设计梁子


书法五体,它们都是书法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行书容量宽泛,体势的变化又大,很适合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和抒发作者的感情。加上书写便捷、易认,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因此,历来受到人们的钟爱。

当然,各种书体都有其兴衰起落,如篆在秦以前辉煌,以后至唐、清才得以发扬光大;隶在汉发展至鼎盛,也要到清再得以有回响;正书自魏晋至唐,以后也常有不景气的时光,唯有行书自产生而形成独立书体后,始终受到历代书家的青睐。

甚至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的缩影。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中国书法有五种书体,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每一种书体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因为实用性的需要和文人的艺术追求而形成的,每一种书体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技法体系,并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只是行书的使用频率要高一点。

篆书起源于古老的刻画符号和象形文字,由于篆书书写和识别比较困难,从民间开始兴起一种更简便的写法,也就是后来的隶书,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以前属于古文字,隶书以后属于今文字。

由隶书又演变出三种书体,草书、行书和楷书,这三种书体的出现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化的开始,也就是魏晋时期,这个时候著名的书法家也开始在史册中出现,之前的书法家都只有其字,未留其名,书法也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和艺术出现。

而其中最受人追捧的就是行书,因为行书相对于草书、篆书比较好识别和书写,相对于楷书、隶书又多了很多的随性,没有那么拘谨,所以行书一直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欢,尤其是在魏晋时期,当时的贵族子弟一般都能写一首漂亮的行草书,其中就包括王羲之。王羲之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以行草书著称。

到了唐代,虽然这个朝代以尚法著称,比较推崇楷书,但唐太宗李世民却独独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并且把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把王羲之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宋代的尚意书风,文人表达自己感情主要手段就是通过书写行书,楷书在宋朝已经开始式微,事实上自唐代开始,文人之间的书信交流一般都是使用行书,这一点从古代留下来的古人信札可以看出来。篆书、隶书基本少人问津,楷书的人使用主要是科举考试。平时的书写一般都用行书,这和我们现在也差不多,很少有人用正楷书写书信的,一般都用行书。

总之,中国书法的五种书体并无地位高低之分,只是在我们平时的书写中,行书更加的实用一些。


不二斋


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代表了许多人的观点和感觉

篆隶楷行草,说实话,各有千秋,书体的本身没有高下,有高下的是书家。书体本身也没有地位的高低与否,只有时代本身的抉择和追求,主流与否也不代表书体地位的高低。

每一种字体都曾创造一个时代,引领一个时代,风行一个时代,甚至主宰一个时代,并且基本上随着其创造的越早,流传的越久远。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文字的长河中,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基本上没有哪一种主要的字体完全消失和断裂过,所以,我们的文明之火也就不曾断灭。

楷书,同样各有风神,名家辈出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楷书也是书法的根基之一,由楷入行、入草或入隶者也不剩其数。

这种汉字字体端正,法度严谨,写起来跟搞建筑一样,对书写者对笔的控制力要求很高,要写出自己的风神气质是非常不容易的。

历史上写楷书的也是名家辈出,从钟繇到卫夫人到王羲之,到欧颜柳赵,还有各个朝代馆阁体的诸位大家,无一不是各具风神,精彩迭出,这个字体关键在于书家本身,是否有功底,有钻研,有传承,有探索,写得好的,可以独领风骚,冠绝于诸体书家只上,写得差也可能鬼画桃胡,乱七八糟。这个不以字体本身来决定的。

行书,可能千变万化,也可能呆板胡来

一般认为行书是由楷书演变而来,因为其书写的便捷性和运用的广泛性,所以有人说这个字体更加高级更有地位,实则不是。

书体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地位的高低,行书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楷书地位的失落,事实上,几乎所有写行书的都要经历楷书的阶段,楷书是行书的敲门砖和垫脚石,行书是楷书的便利的书写。

行书楷书二者之间从不分离,从来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来都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写行书的人会在特点环境下写楷书,写楷书的例如田英章,签名时也肯定用行书。据说那怕是历史上写草书最牛的怀素据说在楷书上的境界还更高。

行书写的好,风樯阵马,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潇洒自在,华美流丽,写得不好,那你哪怕拿瘦金体这样的皇上独创的字体来写,你也写不出个啥,能让人认清,不鬼画桃胡就不错了。这个还的看书法家。

问书体地位高下之人实则是对书法不了解

发出此问的人显然是对书法本身不了解,陷入到一种表现当中,用了一种单一的,割裂的观点来看书法,而没有看到其中的关联。完全没有必要争一个地位高低,争一个上下左右,那个是浪费时间。

再说你心中觉得楷书更有味道,那么楷书就在你心中地位高,你觉得行书喜欢,那就让行书地位高点吧,按自己喜好来就行了。

最后补充,有很多人经常吐槽中书协没几个写楷书写的好&,那其实是误解!到了中书协的层面,基本上都确立了自己的主攻方向,而不是早期练习楷书起步的状态了,你去看二王以下的书风传承,大部分都是楷书开门的,后来不常写,不代表不能写哈!他们的楷书水平大部分还是秒杀一般人的,我不是为中书协说话,但事实上是如此


盛唐豪歌李艺泓


中国书法传承至今有:篆隶楷行草五体。

看现代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行书(严格来讲是行楷)。

因此,为什么有人认为行书的地位高于楷书就出于以使用频率的高低判断做为标准的。

行楷的地位提升有其:书写快速、便于识别的特点。

另外,如上所说的,历史上有天下第一行书,第二行书,第三行书作品,其光辉也间接促进了行书的继承与发展。


書法無硯


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各种书体并没有高低之分,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大抵有以下原因:

1、与字体的特性有关。这里又包含几个方面:

(1)行书是最适合实用的书体,书写比篆、隶、楷书速度快,但又比草书容易辨识。

(2)传统上,字体的分工有所侧重。一般(不是绝对)篆书用于篆刻、隶书用于碑刻,而行书用于日常文字交流。

(3)相对来说,行书的束缚较少,不像正书那么多规矩,便于挥洒一气呵成。假如王羲之的《兰亭》、颜真卿的《祭侄稿》、王勃的《滕王阁序》都用正书书写,恐怕不等写完,情绪早没有了。

所以,就实用性来说,行书是最强的,也就是说普及程度最高的。

2、统治者的大力推广有关。

从梁武帝萧衍起,几乎历代帝王都对王羲之推崇有加,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你想,最高领导都推崇的,其他人能不跟风?其结果就是把前朝还是有争议、并不让人心服口服王羲之捧成了行书的祖师爷。

假如在当今,不要说最高领导,只是一个权威人士一句话,就能让你名满天下。何况这么多帝王将相的捧场。舒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就因为毛主席一句“红军一支笔”,而成为了书法大师。

3、可能与人们的心理有关。也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王羲之之前,最有名的书法家就是李斯了,但李斯的作品真迹基本上都湮灭了。其余的要么只有作品,没留下姓名;要么只留下姓名,没留下作品。而王羲之则既有名,又有作品(尽管对《兰亭》的真伪有争议)。何况李世民还搞了个陪葬之说,怎能不让天下人对行书趋之若鹜?

所有这些,都让人觉得行书的地位比较高,其实关键是因为王羲之的地位高造成的。但这并不代表其它书体的地位低。楷书还有四大家之说呢,还有学书法先从楷书入手之说呢;篆刻还通用篆书呢,能说行书地位就高于其它书体吗?


海纳百川230743785




文鼎胡宝岐


这种认为是没有依据的。如非要说个理由,就是个人喜好不同、见识不同、理解不同罢了。

书法能表达性情,楷书是寓情于法;行书乃蕴法于情。无论楷书或行书,都是法为根本,情为神采的。


有的人把学楷书当作基础,把写行书或草书当作升华,把会写金文、篆隶、魏碑当作高古。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直白说就是装逼。

不论任何书体,都能表达性情,如欧体的森森矛戟;颜体的宽博仁厚;柳体的刚直平正;赵书的翩翩风度等。谁又会认为楷书就没有性情?就比行书逊色呢?

至于说后世既然把天下前三位的书法都授予行书,那为什么还要列出欧颜柳赵四大楷书呢?

可见,认为行书高于楷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见识短浅单薄的认识。


临池管窥


书体并不存在谁高谁低。行书作为易识易写的书体,以书名世者,皆善行书。

大家衷情于行书,第一因为行书书写便捷。行书流动的书写,较楷隶书写方面,速度上有较大的优势。若非写给尊者、长者的书信用正书外,大多使用行书。古代的交通,比不得如今。朋友见面,十分难得。维持朋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书信。每天有很大的书写量。便于书写的行书,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第二,行书易于识别。草书是所有书体中,书写最快的,但在识读上,会有一定的障碍。虽然古人对草书的辨识能力比我们现代人强无数倍,但也还是会出现误读。就拿著名的张芝《冠军帖》来说,最后“潜處耳”,即使古代的译文,很多都译为“潜不可耳”。有的字帖甚至把“處”字直接分割开,“不”在行尾,“可”在另一行头。草书虽有速度上的优势,却有在识读方面的问题。选择的不多。


行书优秀作品多,是这种书体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古代遗留下来的墨迹作品来看,行书占据了主要数量。庞大的数量,产生出高水平作品的概率也就多于其他书体。


子衿tjk


个人认为,楷书和行草书,是汉字书写的两种行式,无地位高低之分,前者是写实,后者属写意,喜欢哪种形式,属个人喜好。楷书书写要求更加严格,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各具风格,对于临摹来说每一笔一划精确到位才能体现出它的风格,一旦成熟后,到后期基本写法就定型了,以"不变"应万变属于写实,如下图单字,姚孟起临《九成宫》单字;而行草书属于写意,如下图孫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用笔"随意",一笔一划变幻多端,受心境和书写环境影响较大,同一字在不同的文章中,与整体布局,字与字之间的衔,稍有变化,以变应万变,更能体现书写者的心境,韵味十足,因为属写意,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环境中,书写出来,整体表现布局,气势和流畅性有较大的差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