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日本爲什麼在占領武漢後沒有對國民政府臨時首都重慶進攻?

STLY偉偉


這得益於蔣介石堅定的抗戰決心、正確的戰略部署、全民的同仇敵愾、全軍的浴血奮戰,導致日軍無法直接對重慶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


一、堅定的抗戰決心和全民的同仇敵愾

蔣介石在抗戰爆發前,對日本有強烈畏懼和忍讓心理,因為中日國力和軍力差距巨大,蔣介石甚至擔心一旦開戰,中國1個月內就要亡國,這也是當時普遍存在的心理。

蔣介石能夠預料到中日全面戰爭不可避免,但他寄希望忍讓以及歐美列強的干預,延緩日軍侵略步伐,做好更充足的準備,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日本侵略不會以他的意志為轉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徹底斷絕了容忍的想法。

7月17日,蔣介石發佈《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節選):

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7月31日,蔣介石又發佈《告抗戰全軍將士書》(節選):

自從九一八以後,我們愈忍耐退讓,他們愈兇橫壓迫,得寸進尺,了無止境。到了今日,我們忍無可忍,退無可退了。我們要全國一致起來,與倭寇拼個你死我活!我們軍人,平日受全國同胞的血汗供養,現在該怎樣的忠勇奮發,以盡保國、保民的責任!我個人做了全國的統帥,負著國家存亡,將士生死的全責,自然要竭我心力,操著最後必勝的把握。

可以說,自從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就再也沒有動搖過抗戰的決心。

二、正確的戰略部署和全軍的浴血奮戰

很多人詬病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部署,但大家對此存在誤解。

“以空間換時間”不是不戰而降,將國土拱手送人,而是集中兵力,重點防禦。

中國面積廣闊,倘若一城一池都要分兵防禦,必定分散兵力,不堪一擊。對防守一方而言,最重要最務實的選擇是集中兵力防禦敵人的主攻方向,即主要大中型城市和戰略要地。

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到日軍佔領武漢,一共組織了6次大型會戰。

1、淞滬會戰(上海)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日軍傷亡6萬人,我軍傷亡30萬人,最終上海陷落,但我軍挫敗了日軍中央突破、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粉碎了他們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

2、上高會戰(江西宜春上高縣)

1941年3月15日至4月9日,日軍1.5萬人,我軍傷亡2萬餘人,沉重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被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3、南京會戰(南京)

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日軍傷亡1.2萬人,我軍傷亡5萬人,最終南京陷落,隨後日軍制造了慘絕人寰、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中,屠殺我軍民30萬人以上。

4、太原會戰(以太原為中心的山西省)

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日軍傷亡3萬人,我軍傷亡10萬人,最終山西陷落,整個華北被佔領。

5、徐州會戰(以江蘇徐州為中心的津浦、隴海地區)

1938年1月至5月,日軍傷亡2.6萬人,我軍傷亡6.5萬人,取得臺兒莊大捷,大大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寶貴時間。

6、武漢會戰(武漢)

1938年6月11日至10月27日,日軍傷亡25萬人,我軍傷亡40餘萬人,國軍主動撤出武漢,保存有生力量,日軍佔領武漢,控制中國腹心地區,但迫使中國就此投降的意圖被粉碎。

每一次會戰中,我軍將士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無不浴血奮戰,付出重大犧牲,足見抗日之決心。至於有人詬病大片丟失國土,這是中日雙方實力使然,非戰之過,同時期的蘇德戰爭之初,蘇聯不也是大片棄地嗎?何況我們一直提倡游擊戰、運動戰,最大程度保全自己,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不拘泥一城一地之得失,敵後抗日不也是如出一轍嗎?

戰略意圖的受挫和重慶地形的複雜,導致日軍很難進攻重慶

全面侵華之初,日軍瘋狂叫囂“3個月內滅亡中國”,然而僅淞滬會戰就耗了3個月時間。

更可怕的是,即便上海、太原、武漢這些大城市全部失陷,甚至連首都南京失守,被屠殺軍民30多萬人,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仍然沒有屈服!蔣介石也沒有屈服!

可以說,截至1938年底,日軍雖然佔據半個中國,但就戰略而言,日本是失敗的,因為他們不但實現其“速決戰”的戰略企圖,反而陷入了中國廣闊的戰場,無法自拔。

為徹底逼迫國民政府投降,日軍必須繼續進攻,目標就是國民政府所在地——重慶。

與南京、上海、武漢等處於平原地區不同,重慶是一座建立在山地、丘陵上的城市,是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山城”,山地、丘陵佔據全市總面積的80%以上,一直以易守難攻著稱。

南宋名將王堅、張珏等曾率軍堅守重慶釣魚城36年,歷經大小戰鬥200餘次,不但扛住了蒙古大軍圍攻,還成功擊斃蒙哥汗,迫使蒙古退兵,可見重慶地勢之險峻。

放大到整個四川而來看,自古入川兩條線,一條是從陝西經漢中入四川,要經過傳說中的“蜀道”天險,另一條是從湖北經夔州入四川,要經過“三峽”天險。

日軍是一支擅長平原作戰的部隊,重慶、四川及其附近地形很不利於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硬攻一定傷亡慘重,日軍高層對此很清楚,他們也不想重蹈蒙古軍隊覆轍。

桂南會戰和四次長沙保衛戰,成功挫敗了日軍迂迴包圍重慶的意圖

日軍擅長利用中國的廣闊國土,實施戰略迂迴包圍,既然從武漢向西直攻重慶很難,他們便決定從湖南、廣西兩個方向進行迂迴。

但蔣介石及國民政府識破了日軍的戰略意圖,先後於1939年11月-1940年1月組織桂南會戰,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組織3次長沙會戰,成功挫敗了日軍迂迴包圍重慶的意圖。

無奈之下,為了給國民政府施加壓力,日軍只好對重慶進行空中轟炸。

自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日本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據不完全統計,期間日本對重慶進行轟炸218次,出動9000多架次的飛機,投彈11500枚以上。重慶大轟炸的死者達16376人以上,超過17600幢房屋被毀,市區大部份繁華地區被毀於一旦。

但無論日本侵略者如何實施暴行,頑強的中國軍民都沒有屈服投降。敵人的進攻越猛烈,我們的反抗越強烈!正是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讓我們最終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讓我們向所有為抗戰勇士們致敬!抗戰勇士不容褻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盧溝橋事變爆發時,裕仁天皇詢問時任日本陸軍大臣的杉山元:解決中國事變,需要多長時間?杉山元當時樂觀的回答:只需要一個月就能解決中國事變!不料,中日戰爭一打就打了四年,日本被拖進了中國戰爭的泥潭。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裕仁天皇又問杉山元:日美要開戰的話,要多久才能打贏?杉山元回答說:只需要三個月!

天皇老鬼子當時就怒了!質問杉山元:當年中日戰爭開打的時候,我問你要多久能結束,你說要一個月,可是現在打了四年了還沒完!杉山元辯解道:中國腹地深遠,拖這麼久真沒想到。裕仁大聲喝問他:中國腹地深遠,那麼太平洋的腹地豈不是更深遠?你憑什麼這麼肯定說三個月能打完?!

杉山元頓時語塞,無言以對。

衫山元的觀點,其實也是當時日軍侵華派的主流看法。他們普遍有個毛病,就是分不清楚戰鬥和戰爭的區別。以為戰鬥打贏了,戰爭也一定能贏。甚至還天真的認為,國民政府和當年的清政府一樣,只要稍微給點顏色,就會主動的投降。結果國民政府並不是清政府,國軍的韌性也非清軍可比,這就導致了日軍在侵華的計劃上一變再變。

淞滬會戰開打時,日本全國的兵力不到五十萬人,只准備了半年的戰爭軍備;

武漢會戰開打時,日本全國的兵力約在一百萬左右,準備了一年的戰爭軍備。

由此也看得出來,日軍所謂的侵華規劃,說白了就是走一步算一步,完全沒有全局觀念。正是這種近乎於二逼的戰略規劃,導致日軍在拿下武漢後,無力再發動像武漢會戰這種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就是說,日軍已經沒有能力再像打上海和打武漢一樣,用一榔頭的方式敲打重慶了。


另一方面,國軍吸取了淞滬會戰的教訓,在武漢會戰期間,沒有一味的死拼硬打。撤出武漢時,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這些部隊分別撤到了鄂西北的襄陽地區,和鄂西南的宜昌地區,以及湖南地區。

因此日軍在拿下武漢後,並沒有急於發動對重慶的攻勢。因為在武漢和重慶之間,仍然還有大量的國軍主力。不把這些國軍主力消滅,日軍無法對重慶發動攻勢。

日軍在武漢會戰後,發動的隨棗會戰(消滅鄂西北方向的國軍);長沙會戰(消滅湖南方向的國軍);棗宜會戰(消滅鄂西南和鄂中方向的國軍),都是在為進攻重慶做鋪墊。只不過日軍在隨棗會戰和第一次長沙會戰都被國軍打敗了,因此導致進攻重慶的計劃被擱淺。雖然後來日軍拿下了宜昌,但是同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搞了一次百團大戰。

這也導致日軍的不得不分兵,對北方的敵後根據地展開掃蕩。

也就是說,前線的日軍被當時的大本營給坑慘了。到處分兵作戰,以至於處處都要分兵去留守。就拿武漢的日軍第十一軍來說,既要對付長沙的第九戰區,還要對付鄂西北和鄂西南的第五和第六戰區。而其它戰區的日軍駐軍又無兵可派,第十一軍每次最多隻能發動十萬人規模的戰役。靠這點兵力想拿下重慶,那簡直是笑話。

另一方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當時從宜昌到重慶,沒有鐵路和公路!以當時日軍機械化程度的甲級師團來說,甲級師團也只配備了七百輛汽車,只能夠勉強讓炮兵和工兵部隊摩托化。而步兵以及後勤補給,就只能靠兩條腿或者騾馬馱了。日軍能深入到宜昌,是因為有長江航道和漢宜公路。但是拿下宜昌之後,公路沒有了,鐵路本來就沒有。在這個前提下,日軍大兵團的後勤補給就沒有保障。日本人也是要吃飯的,沒有飯吃打不了仗。1944年日軍慘敗英帕爾,就是因為不重視後勤,導致前線日軍脫離補給線太長,餓死了一大半。

可能有人會問,當時日軍不能沿長江,強攻到重慶嗎?答案是可以的。但是日軍沒有那個必要。因為當時的日本高層制定了兩套方案,一是政治誘降國民政府;二是由日本大本營制定的一個叫【一號作戰】的襲擊重慶的計劃。這個計劃由橫山勇制定,按照計劃,日軍從陝西和廣西襲入重慶境內。所以才會爆發崑崙關戰役,結果日軍再次被國軍打敗。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大量的王牌部隊被迫東移和美軍及英軍作戰,這個計劃也就擱置了。

後來,日軍內部有一幫人提議,乾脆直接沿著宜昌、萬州、重慶一線進攻,拿下國民政府的陪都。但是後來經過預演發現,就算日本陸軍千辛萬苦打下重慶,也沒卵用。因為根本就守不住!


三峽的地形支離破碎,大兵團的作戰完全無法運動,從其他方向也無法補給。就算能日軍拿下重慶,面對那麼長的後勤補給線,只要中間一個點被國軍切斷,那麼重慶的日軍就只能吃土了。

這個情況就好比拿破崙進攻俄國,拿下了莫斯科,結果俄國人不投降,佔了莫斯科沒有什麼用,一座空城而已。日軍頂多也就是把重慶破壞劫掠一把,最終還是要撤退回宜昌。

另外,蔣介石也公開表態。如果重慶被佔領了他就退往成都!成都要是也被佔領了,他就退往雲南!雲南要是也被佔領了,他就退到印度做中國的戴高樂!總之就是堅決不投降!跟小日本死磕到底了!


抗戰的後期,日本人還是忍不住了,不顧一切的向三峽進攻,發動了石牌戰役。結果日軍只向西推進了一百多公里,就被國軍給硬堵了回去。十萬大軍,無功而返。從此之後,日軍又發動了常德會戰,試圖從湘西北方向迂迴包抄重慶,又被國軍給堵了回去。

至此,日軍已經無力再從地面進攻重慶。這麼說,並不是日軍沒能力拿下重慶,而是以當時日軍的現狀來說,不顧一切的拿下重慶,只會勞民傷財,沒有什麼意義。太平洋都被美軍打出屎了,國內也開始限額供應物資,中國戰場沒有必要再做無用功。


總的來說,日本在武漢會戰後沒有進一步拿下重慶,可以歸納為四點原因:

第一、日本的侵華戰略一改再改。

日本從侵華戰爭爆發後,先是驕橫的認為可以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淞滬一戰,日軍的計劃被打亂了。這就讓日本人不得不改變策略,進一步進攻武漢,以為只要佔領武漢了,便可以從根本上摧毀國民政府的抗戰意志。結果國民政府並沒有投降,仍然在堅決抵抗。相反,日本的國內經濟卻因為侵華戰爭被嚴重拖累。

第二、扶持漢奸,以華制華。

由於國民政府堅持抵抗,死不投降。日本人想出了混水摸魚,扶持汗奸,組織偽政權取代國民政府的辦法。日本的這種戰略重心調整,使得日軍並不急於攻佔重慶。因為重慶雖然是國民政府的陪都,但由於日本政府已經不把國民政府作為談判對象了。重慶的戰略價值,也隨之降低。

第三、重慶的地理優勢太明顯和侵華日軍的有心無力。

重慶的地理優勢,前面也介紹了。正東面是險峻的三峽,東北面是大巴山脈,東南面是武陵山脈。日軍進攻重慶,可選的路線並不多。日軍也先後從廣西、湖南、三峽等多個方向對重慶發動進攻,但都是無功而返。究其原因,無外乎是地理環境導致後勤無法保障,和日軍本身的有氣無力導致的。

第四、國軍將士的拼死抵抗和國民政府的決不投降之態度。

國軍在前期以空間換時間,把物資撤到大後方的戰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重慶就是大後方,撤到重慶就意味著無路可退了。棗宜會戰之後的每一次會戰:長沙、常德、石牌,中國軍隊都是當作最後一戰打的。


Mer86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從東北、華北和華東入侵中國。國民政府一改過去息事寧人的外交策略,在京滬一帶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南京、上海淪陷後,國民政府遷都西南山城重慶,準備與敵作長期周旋。

遭日軍轟炸的陪都重慶

雖然政府遷都蜀中,但國民政府主要人員、辦公機構和精銳部隊卻都集中到了江城武漢,這是中國全面抗戰的第二道防線。1938年6月,武漢會戰爆發,中國第五戰區和第九戰區在武漢外圍長江兩岸與日軍展開激戰。江南由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江北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負責,武漢會戰中國軍隊傷亡40餘萬人,斃傷敵人25萬餘人。1938年10月,我軍退出武漢。

武漢失守後,日軍將目光投向了素有三峽和川鄂咽喉之稱的宜昌。宜昌扼長江要道,是陪都重慶的東大門,中國軍隊與日軍在此死戰,1940年6月宜昌淪陷,通往重慶的大門洞開。

與日軍激戰的中國軍隊

在這種背景下,為什麼日軍不乘勝追擊,一舉拿下中國的西南大後方呢?

從南京到宜昌,日軍花了2年多的時間,表面上攻城略地,不可一世,實際上卻陷入了中國政府的戰略佈局。日本人戰線越拉越長,有生力量不斷被消滅,後勤供應短缺。兼之中國抗日遊擊隊活躍在敵偽後方,日本人首尾不能相顧,陷入了困局之中。

在宜昌撤退入川的中國軍民

因為宜昌地理位置重要,所以中國政府絕不放棄。中國軍隊集結宜昌一帶,與日軍展開拉鋸戰,準備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宜昌,以確保西南地區的安全。而日軍也企圖突破中國軍隊防線,攻入中國西南大後方,但卻始終無法越過三峽天險一步。

就這樣,中日軍隊在宜昌對峙,中國戰時首都雖然近在咫尺,但日軍直至戰敗也無力一窺究竟。






民國年間那些事


這個簡單,就是日軍已經打不動了。已經出現了兵力不足的問題。英國人有一個公式就是佔領軍和當地老百姓的比例要達到40:1才能保證佔領區的安全,當時中國被佔領國土上好像有1億人口,僅僅保證佔領區的治安就需要250萬日軍,如果再進攻那還需要更多的軍隊,而當時日軍已經沒有兵力了,當時日軍的陸軍中只有一個師團就在國內,其他的都在中國和朝鮮,關東軍只能抽掉少量部隊南下,要繼續進攻兵力嚴重不足。

不但進攻兵力不足,同時已經佔領的地區還有大量的抵抗武裝,這裡不光是八路,包括國民黨也有大量的正規軍在敵後,還包括所謂的遊雜武裝,這些都對於日軍已佔領地區的治安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這使日軍無法繼續向前進攻,必須投入重兵清剿後方的游擊隊,這就更加分散了兵力。從此抗戰進入艱苦的相持階段。

那種說利用中國地理的第二臺階進行防禦,導致了日軍無法繼續進攻的說法就是書呆子的說法,戰爭中沒有任何一個自然屏障是無法克服的,對於軍隊來說能不能攻取一個地方只能是看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能力,還有就是用不用。這裡的能力主要是自己的後勤能力,後勤能力是不是能夠支撐完成作戰任務。對於自然障礙,大不了繞過去。


有痰


首先要說明一下,日本人並不是沒有進攻重慶。

從1938年2月開始,截止到1943年8月,日本對當時的陪都重慶進行了持續5年半之久的戰略轟炸。在這期間,日軍對重慶轟炸次數超過200次,出動戰機9000多架次,造成人員傷亡10000以上。

長達5年半的空中轟炸,這難道不算是進攻嗎?題目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日本人的地面部隊為什麼沒有進攻重慶。

日本人的野心是滅亡中國,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攻佔國都,削弱國人抵抗的意志。日本人做夢都想攻入重慶,但是去不了!

全面抗戰大體上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戰略防禦階段;

第二階段:從1939年11月到1943年12月,戰略相持階段;

第三階段:從1944年1月到1945年8月,戰略反攻階段。

這是對於中國方面來說的,對於日本來說,這三個階段應該就是反過來的:第一階段是日本主動進攻;第二階段是僵持不下;第三個階段是敗局已定。


戰略防禦階段:日本人瘋狂進攻,卻到不了重慶

在這個階段中,日本人確實是一直壓著國軍在打。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都在這個階段爆發。

國軍在這一階段中總體而言是呈現出潰敗的姿勢,基本上是屬於節節敗退。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國軍以付出上百萬戰士傷亡為代價,還是成功的拖住日軍前進的步伐,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淞滬會戰,國軍投入80萬軍隊,日軍投入20多萬軍隊,最終國軍以傷亡30萬將士的代價,拖住了日軍3個月時間,並消耗了日軍4萬的兵力;

徐州會戰,國軍投入兵力60萬,日軍投入兵力24萬,最終國軍以傷亡10多萬將士的代價,拖住了日軍4個月的時間,並消耗了日軍2.6萬的兵力。

武漢會戰,國軍投入兵力110萬,日軍投入兵力30萬,最終國軍以傷亡40多萬將士的代價,拖住了日軍4個半月的時間,並消耗了日軍25萬的兵力。

可以說,每一次大規模的會戰,都是中國軍人以血肉之軀在扛著日本人飛機大炮,硬生生的拖住了日本人前進的腳步。武漢會戰過後,日本人雖然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卻也元氣大傷。


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人想打,卻又猶豫了一下,再想打的時候已經打不進了

武漢會戰之後,抗日戰爭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武漢會戰,日軍雖然獲得勝利,卻傷亡了近30萬的士兵,所以這個時候的日本人也需要緩一口氣,西進的腳步稍微停滯了一下。等到日本人在想打的時候,他們已經打不進去了。

一方面,在經歷數次大規模會戰之後,遠離本土作戰的日本消耗也是非常大;

一方面,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遠征軍入緬作戰,牽扯了日本人大量的兵力;

一方面,在抗日的敵後戰場上,有一支力量開始崛起,讓日本人忙得焦頭爛額。

這這三方面因素的綜合下,國軍在正面戰場已經開始了和日本人一戰的資本,開始打得又來又回。

日本人也試圖一舉攻入重慶。

日本人於1940年5月發動了棗宜會戰,最終以日軍佔領了宜昌而告終,但日軍也傷亡慘重,加之重慶地形複雜,日軍無力西進。此役,張自忠將軍以身殉國。

1943年,日本人再次策動了鄂西會戰,結果卻以失敗告終。


戰略反攻階段:日本人就算想打,也已經打不了

在這個階段,日本人已經是窮途末路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被美軍打得節節敗退;東南亞戰場上,日軍被盟軍打得暈頭轉向;在中國戰場上,日本已經是疲於奔命!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掀起了最後的瘋狂,發動了“1號作戰”(豫湘桂會戰),試圖打通南北交通線。在歷時八個月的時間裡,日軍瘋狂的進攻,佔領了中國146個城市,造成了國軍的豫湘桂大潰敗!

日本人雖然達成了自己目標,但是也將戰線拉得過長,兵力過於分散,為接下來國軍的反攻創造了條件。而敵後戰場的紅色力量,已經是愈發強大!

豫湘桂會戰之後,日本人已經強弩之末了,在想進攻重慶,已經是痴人說夢!


小鎮月明


我只想說,武漢並不是大門敞開的,不是隨日本人想進就可以進來的。武漢,宜昌被佔領之後確實很不利,但是從武漢到重慶的路,日本人走了八年都沒有走通,中間有兩個很重要的地方,一個是常德,一個長沙,著名的長沙會戰,常德會戰不會沒有聽過吧。日本狂言三個月拿下,開始確實很順利,但是在武漢之後,進入湖南日本人就被打的找不到北了。



從地圖中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重慶處於中國很深的地方,如果當初日本真的佔領了重慶,那三個月也許真的可以拿下,因為重慶之後幾乎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守了,而蔣介石早就預想過,一直退守不是辦法,所以一定要死守湖南,所以蔣介石在湖南已經部署了重兵,第一就是抵擋住日本猛烈的進攻,第二就是阻止日本對重慶發起進攻,因為離得近,可以隨時增援。



日本之所以開始進攻速度快,一部分是因為日本裝備先進,還有一部分是因為交通便利,機械化部隊轉移速度也快,但是隨著對戰的深入,中國的地形也變得複雜,日本想要速戰速決都已經不可能了。就拿淞滬會戰來說,日本海陸空全面進攻,根本擋不住。



那麼簡單說說武漢會戰,這也是一場惡戰,日本拿下也不容易,日本指揮官的作戰手法簡單沒有什麼新意,一般都是進行轟炸之後就是機械化部隊的碾壓,但是還是剛剛說的,日本之所可以碾壓就是依賴裝備,沒有了跟進的機械化部隊,日本只能幹看著,這讓日本吃了不少苦,但是還是裝作三個月可以拿下的樣子。



武漢之後就是長沙,長沙有三次大會戰,守將又是著名的將軍薛嶽,也是臨危受命,但是卻硬生生的把日本人擋住了,在1942年最後一次會戰中,更是把日本打的找不到北了,僅僅長沙都讓日本舉步維艱,更不要說日本的部隊可以到達重慶了。在1943年,日本試圖攻進四川,目的還是重慶,但是蔣介石的命令依舊是死守,打到最後日本人都服了,直接退出石牌,這就是著名的石牌保衛戰,石牌淪陷,下一個就是重慶。



日本也很清楚,但是蔣介石也不傻,重慶是重中之重,後來日本還想從廣西殺入重慶,還是被擋在門外,日本還想在中國通過汪精衛擁立一個新的國民政府,然後逼迫中國投降,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武漢會戰歷時四個月,雙方動用兵力達140萬,其中日軍參戰人數為30萬,傷亡約4萬人。武漢會戰直接報銷掉日軍一個甲等加強師團,也是大出血了。日軍需要一定時間恢復,同時需要進行兵力和物資的調配。打仗不是喊口號,說打就打,需要進行周密的安排和統籌規劃,尤其是後勤保障方面。

在武漢會戰結束之後,日本所能調遣的兵力也不足,畢竟那麼多地方都需要派遣部隊駐紮。同時日軍要想進攻重慶,必須經過湖南。在抗戰中後期,湖南戰場經歷了數次大戰,四次長沙保衛戰,衡陽保衛戰,常德保衛戰,雪峰山會戰,阻擋了日軍的前進步伐。

日軍的陸上部隊雖然沒有踏入重慶,但是海軍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都對重慶進行了大轟炸。日軍對重慶的轟炸長達5年半之久,炸死炸傷數萬人,無數建築物被毀。日本原以為這樣的轟炸可以擊垮中國軍民的抵抗意志,換來的卻是越來越堅強的戰鬥意志。


兵說


日軍並不是不想進攻,而是進攻過,只是最終以失敗告終,至於為何失敗,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

第一,日本佔領武漢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重慶成為抗戰大後方,國軍為了防止日軍進攻重慶,在武漢外圍部署了精銳的軍隊,北有第六戰區牽制,南有第九戰區虎將薛嶽的牽制,都是國民政府最精銳的部隊。

第二,進入重慶的要塞門戶石牌,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日軍發動進攻重慶的戰爭,國軍戰將胡璉在石牌要塞部署防守,藉著險要的地形,日軍猛攻不下,最後以失敗告終。

第三,日軍佔領武漢後,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作戰,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第四,八路軍新四軍進入敵後抗戰,日軍後方不穩,為了鞏固後方,不得抽調兵力圍剿八路軍,把主要重點作戰由對國軍的正面戰轉入對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作戰。



第五,日軍後來發動太平洋戰爭,兵力更加不足,難以再組織有效的進攻。

因此,日軍雖然想攻下陪都重慶,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都沒有進佔重慶。


津城沐雨


日本在佔領武漢後並沒有停止對國民政府的進攻,而且對陪都重慶展開了空襲,甚至在重慶外圍發動了一系列進攻,但均遭失敗。而且在武漢會戰結束之後,日軍的侵略步伐明顯放慢,所以會讓提問者產生日軍停止進攻的“錯覺”。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日本對中日戰爭沒有長遠規劃

日本是個島國,自然資源匱乏,所以日本人做事情只看中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規劃。其實在武漢會戰之前,日本政府和軍部對於中日戰爭的規模和程度一直沒有一個長期的規劃,走一步算一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在七七事變後認為,“大陸主要使用武力的地區應為河北-察哈爾區和上海”。但是由於日軍推進速度太快,輕易的勝利極大刺激了日本軍部的野心,他們認為滅亡中國簡直是易如反掌。

按日本人的理解,只要佔據北京、上海和南京,就會逼迫蔣介石投降,這樣他們就可以騰出手來北進蘇聯或者南下東南亞地區。但蔣介石卻異常的“頑固”,即便丟掉了北京、上海和南京,仍然不表示屈服,要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

眼見騎虎難下,日本人只能硬著頭皮去攻打華中重鎮武漢。他們通過研究中國歷史得出的結論是,只要攻佔武漢,就能支配中國。只要控制了武漢,就等於把蔣介石驅逐出了中原,使得國民政府降格為“地方政權”。於是日本為了拿下武漢,從國內緊急動員了40萬人,並追加財政投入32.5億日元。

雖然日本在付出一定代價後拿下了武漢,但蔣介石又跑到了重慶,依然沒有投降的意思,國民政府依然在國內和國際上有號召力。至於下一步該如何走,重慶是打還是不打,打下重慶又該如何,日本人確實陷入了思考。

二、日本需要消化侵略果實

從七七事變到武漢會戰結束,日本人用很短的時間佔據了我國華北、華東、華中大片領土,佔領了北平、天津、上海、太原、南京、徐州、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看似“輝煌”的戰果後隱藏著許多問題。


首先,戰線太長,補給跟不上,日本的軍力不足以有效控制佔領區,就別說抽調精兵去攻打重慶了。其次,日本只是佔據了大城市和交通樞紐,但對於廣大農村和山區的控制幾乎是一片空白,這裡分佈著許多抗日武裝,很大程度上牽制了日本軍力。再次,和中國的戰爭短期內是不可能結束的。所以日本需要放慢侵略步伐,消化取得的戰果,穩定佔領區的治安,調整對華政策,而不是繼續冒進。

三、日本對華政策的改變

武漢會戰結束後,日本確實沒有能力像之前那樣迅速推進了,因為在國內僅留有一個師團,幾乎是傾盡全力。而蔣介石也是無路可退,如果重慶丟了,難道跑到西藏去?所以別的地方可以再丟,重慶是蔣介石必須堅守的底線,中日戰爭就此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這時日本政府不得不改變對華政策,把對國民政府以軍事打擊為主的策略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並拋出“共同防共”,“建設東亞新秩序”等口號向國民黨誘降。

近衛文麿這一招很奏效,在“近衛聲明”的影響下,國民黨內部發生了嚴重分化。

1938年底,國民黨二號人物、副總裁汪精衛就在日本的誘降下叛變投敵了。12月,汪精衛到達日本,近衛文麿又提出“親善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的政策。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建立“汪偽政府”,大批國民黨軍隊“曲線救國”參加偽軍,對付敵後抗日武裝,日本則可以高枕無憂的“以戰養戰”。

如果日本就這樣老老實實地緩上一陣子,恢復元氣,日本或許還有可能拿下重慶,但日本人則在後面連續犯下“蠢豬”式的錯誤,一步步把自己逼入絕境,再無拿下重慶的任何可能。

四、日本不自量力,四面樹敵,最終走向失敗

由於深陷中日戰爭無法自拔,美國又封鎖了對日石油、鋼鐵的出口,使得日本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物資短缺情況。為了製造武器裝備,日本人不得不把家裡的金屬物品全部上繳,但這只是杯水車薪。這時日本人為了獲取東南亞的石油、橡膠資源不得不鋌而走險,向英美等國宣戰。為了和英美等國作戰,日本不得不把駐守在中國的軍隊源源不斷的調往東南亞。自此,日本四面樹敵,失敗已成定局,無力進攻重慶。蔣介石只要堅守重慶,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石頭說歷史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並且揚言三個月內就要佔領中國,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痴人說夢話,但是我們卻不得不承認,日軍的戰鬥力確實在當時中國部隊之上,中國軍隊消滅一個日本人平均要付出三到四人的代價,都是因為當時中國整體軍事力量已經和日本差距很遠了。

日軍自盧溝橋事變之後,南下速度特別快,北平和天津最先失守,緊接著日本陸軍又在日本海軍和空軍的配合下佔領了上海。上海淪陷之後,日軍再次調集二十萬日軍進攻當時中國首都南京,由於南京守備司令唐生智的貪生怕死以及狂妄自大,南京城不到兩個禮拜就被日軍攻陷,而唐生智本人則帶著心腹迅速逃離,留下上萬將士與日軍拼殺。



之後日軍又集合兵力南下妄圖吞併整個中國,中國軍隊為了抵抗日軍南下組織了一次又一次會戰,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規模最大的戰役應該是武漢會戰了,蔣介石調集了一百萬大軍與日軍戰鬥,國軍死傷超過四十萬,日軍也死傷超過二十萬人。武漢會戰雖然失敗了,但是卻極大的消滅日軍的有生力量,自武漢會戰之後,中日力量便開始持平。


日本自武漢會戰後並沒有組織大量兵力進攻重慶,原因無非是日軍力量已經不夠了。日軍不光需要在中國投入大量兵力,在整個東南亞也需要部署相當多的部隊,尤其是在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將主要力量都調往太平洋與美軍作戰。日軍雖然將精銳力量都調往與美軍作戰,但是依舊節節敗退,1944年日軍更是被美軍打得退回日本本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