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谁写的,他看到了什么?

晕导和小籽月


如果说,现代的小说流传了一万年,一万年后的人类看到现代的幻想类小说,会不会也同样以为是另一个文明的回忆呢?

我们现代人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古人同样也具备着,所以,《山海经》是我国古人所写,这个确定,写的到底有什么?很多,比如:山川、河流、水道、草木、异兽、神话故事、风俗习惯等等。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到底是谁,一般看法是:《山海经》作者并非一人,因为对于《山海经》这个名字,在汉代以后才有此称呼,之前的话,《山经》与《海经》是分开的,应该不是一人所写,因为两者构建的世界观大不同。

《山经》记载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依据性,而《海经》才是真正的幻想,没有事实依据,作者也试图在构建一个异世界的世界观,记载了海外不同的怪异国度与国人,所以,一般上认为,《山经》有可信度,《海经》则没有可信度。

那么,《山海经》这部奇书就是这样的状况,作者并非一人,成书也并非一时。

现代关于作者是谁,有两种看法,一说是相传昔日大禹治水时期,禹的足迹遍布中华九州,然后大臣伯益等人将禹的所见所闻汇编成书,之后呢,后人也对此进行了多次修订。

另一说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我倒是这么认为的,《山经》可能真的是伯益等人所作,写的是昔日大禹治水游历九州的所见所闻,而《海经》呢,则是楚国或者是巴蜀人所作,写的是想象与幻想。

大家的看法呢?


一枚游戏科幻迷


《山海经》确实是一本神书,包含了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神话,民俗等方面。据说是战国中后期至汉初的楚国人,或者巴蜀人所写,也有很多人认为《山海经》不是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有多个作者,算是一个合集。

《山海经》现存的十八篇,其他的基本都丢失了,共有藏山经五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五篇,大荒经四篇。《山海经》有多个版本,现在知道最早的版本是晋代郭璞的《山海经传》。

但是《山海经》这个名字在《史记》里面就有提到,而被收录书目的是在《汉书·艺文志》里,至于作者是谁,已经无法考证,但总的认为是经过西汉刘向、刘歆收集校对的。

而对于《山海经》的内容,从古到今的认识不一,司马迁认为《山海经》的内容过于荒诞不经,所以在写《史记》的时候,对于远古的东西基本不做为参考,而鲁迅也认为这是一方士之书,但现在很多人认为,《山海经》在很多方面的价值很高。

那我们来看看《山海经》在各个方面都纪录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在地理学上面,《山海经》记载了很多山,比如青丘之山,箕尾之山,而这些山名都是根据山的一些特征命名的,比如外貌特征,比如山势走向,另外还记载了大量的河流的源头,走势,注入的地方。

在神话学上面,我们常见的一些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都出自《山海经》,比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追日,还有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神话,比如大禹与共工还有相柳之间的战斗。

在民俗学上面,《山海经》记载了一些上古时期的服饰,祭祀,图腾等民俗,对我们了解上古时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在历史学上面,《山海经》所记载的不完全是神话传说,但某种程度上有历史的影子,比如黄帝战蚩尤,还有黄帝的妻子是嫘祖,生下了昌意,有很多地方与一些史书关于上古时期的记载是很一致的。

在科学上面,《山海经》记载了当时的一些生产活动,比如播百谷,牛耕,天文历法,水利方面的,还有一些乐舞,投壶等游戏,甚至还记载了极地现象。可以这样说,《山海经》对于研究上古时期的生活十分有益。

历史简单说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e710000aac02cb6f02f\

看鉴地理


《山海经》记载了大洪水之前的远古时期的世界构成以及民俗风情,其中,有许多的地理坐标在当代可以找到,但也有一些已经发生变化,有部分动物现在依然存在,但大部分都已经灭绝。而《山海经》所记载的历史很大可能是地球板块分裂之前的历史,那时,地球文明的水平很高,成就甚至可以和当代媲美。
只是大洪水将人类的文明淹没,至于在此期间地球都发生了什么,相信,读过我之前发布的文章的人都清楚。随着月球的远离,地磁极发生偏转,地球板块开始分裂,由原来的方形分裂成现在这种模样。而《山海经》记载的世界就是灾难之前的世界。


欢迎关注读闻世界,更多所读所闻的未解之谜,地外文明,超自然史前发现,前沿科学自己最新人文见解等你来分享,总有一篇富有建设性的新主张能够令你醒目!


读闻世界


近日有网友提问:《山海经》是历史上谁写的?作者究竟看到了什么?书里有那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东西,会不会是关于另一个文明的记载或回忆?

1、《山海经》的作者是谁?

按传统说法,《山海经》被认为是大禹亲眼目睹并讲述,伯益起名,上古时博物贤人夷坚所记录的。大禹在治水中,足迹遍布山海,“布土以定九州”后向臣下讲述了自已的见闻。大臣伯益(嬴姓始祖)把这些见闻起名为《山海经》,口口相传下来。

那么,记录者夷坚是何来历?对此史料并无太多记载,只是在《列子》、《庄子》中一笔带过,后世多认为他是上古通晓博物知识的贤人。不过,对于夷坚是否真实存在人们也有争议。因而连带着大禹、伯益作《山海经》一书也不被广泛认可。

关于《山海经》作者还有“无名氏杂取而成”说法,因为书中人们能看到《穆王传》、《庄子》、《列子》、《离骚》、《周书》……的影子,这种说法同样得不到公认。目前人们对此书作者多持“不可确认”的观点,这也为《山海经》涂上一层神秘面纱。

2、《山海经》里写了些什么?

尽管作者不详,但是书中所写内容目不暇接、难以置信。如果不是作者真实所见,只有一种可能:这是胡编乱造之作。如果,真是编造出来的,那也要佩服作者的脑洞开得如此之大,大到超乎常人的想象。

历朝历代的儒家学者,对此书的评价均基于“子不语乱力怪神”的基础,甚至带有诸多不屑,司马迁评价此书“太过荒诞无稽”。不过细读此书,多数人会认为,作者具有丰富的地理、人文、物产等知识,绝非一味编造。

《山海经》原书22篇32650字(现存18篇),有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主要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内容。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志怪书,被冠以“经”之名,本身也是荒诞不经的。

3、《山海经》的荒诞之处有哪些?

为了加深对《山海经》荒诞不经的认知,下在就举例来说明几处:

——西北海外,赤水北岸的章尾山有神人,人面蛇身,通体红色,身长1000里,面正中有竖长的眼睛,闭眼就是黑夜、睁开眼就是白昼,不吃不睡不呼吸,能呼风唤雨,照耀到阴暗的地方,人称“烛龙”。

——有人称“苗民”,其地有神,人面蛇身,身躯如车辕,长有两个脑袋,穿紫衣戴红帽,名叫“延维”,得到它的人只要奉飨祭祀,便可称霸天下。

——氐人国建木的西边,人面鱼身,没有脚。此处的巴蛇能吞大象,3年才吐出象骨,有才德的人吃巴蛇肉,不会得心痛、肚痛的病。

——朝阳谷里有神叫“天吴”,就是水伯。他长着兽身,八首、人面、八爪、八尾,背部是青中带黄的颜色。

4、《山海经》是世前文明的回忆?

尽管《山海经》里有许多被认为荒诞不经之处,但是很多现代研究者(包括西方学界)认为,《山海经》里蕴藏着大量世前文明的密码,如果破解才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事情:

——大禹治水定九州的故事,与西方记载的史前大洪水历史多有相似;共工怒撞不周山引发的“天倾西北,日月星辰西转;地倾东南,百川之水东流”的记载,与现代研究中世前曾发生的地理大变迁、大陆漂移说不谋而合……

而且似乎为了证明大陆漂移说,《山海经》里所述的山川志怪、地理奇态,有学者已从美洲、欧洲得到印证。基于这种研究结果,有人大胆猜测:

——《山海经》确实是世前文明的记载或回忆,所述内容不为后世所接受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谁也没有在上古时期生活过。这些上古的事情经后代相传发生增改、删减的变化,甚至由此充满了神秘和荒诞。


指动济南


一部如雷贯耳却又不知作者是谁的千古奇书、只要有人提起它,几乎看过它的人都说它是一本神话书。

甚至有人会说、所有武侠、仙侠小说中的神兽、几乎都出自于《山海经》。

这也不得不让喜欢创作的作者们热衷于这本古老的书。

司马迁说:“这本书太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

鲁迅说:“这就是一本漫天乱谈的迷信书。”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山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学内涵是第一位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

而从神话学的角度看,它更是一本价值不菲的书。《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

其作为神话学文献,《山海经》至少有三方面价值:

1、对七大类中国上古神话做了程度不同的记录;

2、留下了关于神话世界空间的可靠的文字根据;

3、保存了大量的凝聚着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占,蕴含着潜在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

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

而对于历史,它更是一本奇书。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

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

总而言之、读《山海经》,能够了解远古的珍奇神兽、山川大地、能够从历史中寻找神话、从神话里寻找历史、从虚无中看到真实、从荒诞中看到愚昧、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喜欢的可以关注我

时光书简


时光书简


《山海经》向来以怪诞著称,篇幅不长却包罗万象,从地理、动物、植物、医药、方国、天文等内容都有涉及。


《山海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也是众说纷纭。历代以来的学者对《山海经》多有分析考证,有的认为其是地理志,有的认为纯粹是语怪之书。近现代学者,比如鲁迅先生就认为《山海经》是古之巫书,袁珂先生认为其是神话之渊府。




在所有的分析讨论中,有一个重点是,《山海经》的作者到底是谁?


我们都知道,《山海经》是托名禹、益之作,对于这个说法历代学者都进行过反驳。现在比较通行的观点是,《山海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它的成书时间大致在战国至秦汉——《山经》成书于战国,《海经》成书于秦汉。


在讨论《山海经》的作者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否是真实这一点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个问题:


真实有两种,一种是事实的真实,一种是心理的真实。这也是神话的功能之一——在今天看来虚幻的内容反映当时真实的心理。



所以,在面对《山海经》荒诞的内容时,尽管它描绘了许多超现实的内容,但它仍然是真实的。


比如《山经》,现在通常的看法是地理志;《海经》、《荒经》就充满争议,有说是月令图,也有说是地理志。



总之,《山海经》的作者看到的,就是它当时身处的世界的天文、地理、动植物、文化现象等等,但是在描绘过程中出现了无意识的虚构,也可能有文学家的有意创作。




凤妩一


《山海经》可以说是一部争议最大的上古文献,关于作者,古人一般认为是大禹时期所作,比如刘歆《山海经表》说是大禹、伯益所作,《列子》又说是大禹、伯益、夷坚所作。而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不是一时一人所作,而且《山经》主体成书战国时期、《海经》主体成书西汉时期。

《山海经》作者看到了什么?这就涉及到《山海经》地理讨论,古人一般认为《山海经》是虚妄之言,不受重视。近现代讨论比较热烈,有学者认为是世界地理,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局部地理;不过更多学者还是认为还是传统的华夏地图和周边国家,只不过不能完全以真实地理对待。

个人还是支持《山经》主体成书战国时期、《海经》主体成书西汉时期,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历史久远的元素;个人也支持华夏及周边地理说,但因为《山海经》经历巫者编撰,有着浓重的巫术思维,虚虚实实,所以尽管有一定真实元素,但不能完全从现实找依据。更多是来自传闻的扭曲以及合理的幻想。

这应该也是目前最谨慎的结论了。


林屋公子


我没有通读过《山海经》,不敢妄言它的内涵,有人说它是上古奇书,有人说它是神话典籍,那么我给大家一个新的思路:它上面记录的全部是真实事件。

乍一看,一定有人说我哗众取宠,搏眼球等,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人或者一批人,几代人为什么要接连不断的记录一些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呢?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又没有磕药,就能把这些故事讲的惟妙惟肖?

我觉得里面讲到了很多外星人在地球上的真实事件,上古神兽都是外星人做活体实验的结果,就是把若干种生物活体嫁接培育,基因杂交形成的,而体积庞大也是当时生物加基因改造的特点。

再比如里面的故事,都是神(外星人)和本地人(地球人)一起打仗,发生的真实事件。比如女娲造人,很可能就是基因克隆了几个样本的结果。。。


流星家


没有具体作者,只知道是上古流传下来的。所述与我们的世界大不相同,疑是穿越文说起《山海经》,国人大都知道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奇书、怪书。此书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就其叙述的内容而言,从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到民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实为研究上古时代绝好的宝贵资料。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无经,所以,《山海经》的书名虽最早见之于《史记》,但司马迁观之却叹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因此,直到约百年后汉成帝时, 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 《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是个谜,乃至酿成学术界中千年未解的悬案。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难以掩盖的漏洞,他只好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掩饰。所以,《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种种假说纷纷而出,如"夷坚作说";"邹衍作说";后人综合炎黄两族的传说而成说;南方楚人作说;巴蜀人作说;早期方士作说,等等。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说虽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经》的作者是中国人。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有关《山海经》作者的争论并未到此为止,一些学者、特别是国外学者对《山海经》的内容的作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后,将寻踪作者的视角向国外延伸,作出了令人大吃一惊的结论。他们说,《山海经》并不是中国人所作,它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外国人。这种说法就象《山海经》中光怪陆离的神话一样,让人大开眼界!那么,他们得出这种结论的根据何在?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认为,《山海经》所述地理系受到公元前5世纪外来的印度和伊朗文化潮流的刺激和影响而成。其言下之意,暗示《山海经》的作者可能是印度人或伊朗人。而香港学者卫聚贤在其《古史研究》一书中,进一步明确《山海经》的作者为印度人隋巢子。

  1978年在台北出版的《屈原与九歌》的作者苏雪林在提及《山海经》时,又把作者的属地推向更西更远的巴比伦。他认为,《山海经》是关于阿拉伯半岛中两河流域的地理书,原为古巴比伦人所作,战国时由波斯人带到中国,其中有些关于中国地理的内容是后人混入的。他还认为,《山海经》可能是也是邹衍的讲义,由其弟子笔录,但记录者并非一人。

  还有一些欧洲学者将《山海经》所记载的内容同希腊神话进行了比较,认为书中有关长耳、奇股、三足等怪人形象与希腊神话里的怪物极其相似。另外,美国学者也认为,《山海经》中有对美洲大陆的精确描写,如《海外东经》、《大荒东经》中描述的"光华之谷",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东山经》则生动而精确地描写了美国内华达州的黑色石、金块、旧金山湾的海豹、会装死的美洲负鼠等。有些研究者还按照《山海经》指示的路线考察了美洲大陆,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极为吻合的地理现象。从这些欧美学者的考证看,其弦外之音似乎《山海经》又成了希腊人或美洲人所作!

  对《山海经》作者的争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今天此书在历史、地理、文学、动植物学等诸多领域内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一些研究者从中国之外去寻觅作者的作法,虽然看上去有些牵强和难免哗众取宠之嫌,但也不乏真知灼见。究其原因,实因《山海经》所涵盖的令人惊叹的博大庞杂、无所不包的内容所致,以致使研究者产生了仁智互见的结论。因此,这一疑案的彻底破解尚需要时日。而现在看来,历史学家凌纯声的看法可能较符合实际,即:《山海经》乃是以中国为中心,东及西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西抵西南亚洲,北到西伯利亚的一本《古亚洲地志》,它记述了古亚洲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等诸多宝贵的资料,至于其作者可能已难于确认。

  《山海经》主要栏目:中篇新故事、聪明人的故事、城乡奇闻、惊险故事、家庭悲喜剧、

  亲历故事、清官故事、幽默与讽刺故事、民间传奇、茶馆趣闻录、妙联巧对故事、民间奇案、海外奇闻、伤心女子故事、宫廷密闻、三教九流的故事、谜语故事

《山海经》的内容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奇书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山海经》[1]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1)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马倡议(2)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 刘宗迪(3)写道:“《海经》的荒诞色彩和神话色彩,与这本书的特殊来历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来历在古代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简单地讲,这本书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海经》,先有图,后有书,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间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图中画出来的,更何况其中还记载了很多动物的声音、习性等等,这些内容又如何能用图画表现出来呢?除非古时候已经有了现在这样的多媒体技术。不过,《海经》所凭借的图画早就佚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怪怪奇奇,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我说的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似乎与《山海经》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工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的“虹”字,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的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见熊国英著《图示古汉字》)。而后来古人根据《山海经图》著《山海经》时,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而著者并不见得一定是文字学家,这时彩虹的虹字已经成为“工虫”的样子,因此将彩虹描述为工虫,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也正因为《山海经》的所谓荒诞不经,几千年来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

  金荣权(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徐旭生(5)说:“帝俊这个人物,在《山海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显赫的了。里面载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经》里面只有帝颛顼多至十七事,可是他与九嫔葬处一事三见,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通过这十六项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东西南北,无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内许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阳是他的儿子,月亮是他的女儿,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鸟”的“下友”。

  西汉刘向(歆)《上〈山海经〉表》(6)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人大多从其说。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称《山海经》相传“作于禹益,述于周秦”。但后人研究认为,《山海经》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齐人、楚人之说。而刘宗迪(7)认为,尽管“古人关于禹益作《山海经》的说法虽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自古以来,“神不禋非类,民不祀非族”,《山海经》中的某些史料特别是反应帝俊神系事迹的人文历史地理资料来自东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团应该无大误。

  第四,《山海经》有两部分组成。

  顾颉刚(8)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第五,《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实的顺序不同。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也就是说,古《山海经图》与现在的地理图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东经》的汤谷地望为例:“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记录明确说明《山海经图》中,黑齿国在图的上方(南方),而汤谷在黑齿国的下方(北方)。这为《山海经》地望考证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标。

  根据以上背景和原则,我们通过研究鲁东南地区龙山时期(伯益为龙山文化后期东夷部落首领)考古资料和历史地理文献,考察鲁东南地区沿海一带人文风物山川地理形势,发现《海外东经》描述的地域与《尚书》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分布极为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