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和涿鹿之戰因何發生

早在上古時期,大家就認識到了鹽的重要作用。“炎黃子孫”,這一中國人特定稱謂的出現正是因為鹽——對鹽的爭奪導致炎黃合併,從而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華夏民族”。

  炎帝和黃帝本是兩個部落首領。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他們是在“阪泉之戰”後才整合到一起的。接下來,黃帝與炎帝聯手,通過“涿鹿之戰”,打敗了東夷九黎族首領蚩尤。

阪泉和涿鹿之戰因何發生

  為什麼會爆發阪泉之戰、涿鹿之戰?《史記》給出的理由是,炎帝欺負四鄰諸侯、蚩尤作亂不聽話所致。實際上,這兩場征戰都是因鹽而起,乃“鹽的爭奪戰”!這一觀點的產生,因交戰地點而來。“阪泉”和“涿鹿”到底在哪兒?現在大陸出版的教科書上認為在河北境內,范文瀾著撰的《中國通史》亦持此觀點。但史學界不少權威學者並不以為然。民國時期的史學家錢穆通過考證,在其上世紀40年代出版的《國史大綱》一書中提出:“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澤,即涿鹿矣”。

阪泉和涿鹿之戰因何發生

  解縣鹽池是中國最早發現並利用的自然鹽之一,簡稱“解池”,又叫“河東鹽池”。在隨後出版的《中國文化史導論》中,錢穆進一步提出,解縣鹽池“成為古代中國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一個目標。因此,佔到鹽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領袖之資格。”直接提出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是“鹽之戰”觀點的,還有另一位史學家張其昀。張其昀在1981年於臺灣出版的《中華五千年史》中稱:“黃帝克炎帝於阪泉,擒蚩尤於涿鹿,兩者實為一事”,而“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鹽之戰”觀點雖尚有疑問,但已為中國鹽業史研究學者所認可和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